楊綾子學校校長俞林亞:用「整個」的心做校長,只爲每位特殊孩子

楊綾子學校校長俞林亞:用“整個”的心做校長,只為每位特殊孩子

杭州市楊綾子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 俞林亞

人物名片

俞林亞,杭州市楊綾子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先後擔任杭州市上城區第十四屆、十五屆人民大會代表,杭州市黨代表,獲得浙江省助殘先進個人、浙江省教壇新秀。20多年來,她一直深耕於智障兒童培智教育事業一線,努力為智障兒童提供無障礙的教育環境和公平的發展機會,併為推進杭州特殊教育事業與國際接軌方面做了大量艱苦而卓有成效地努力,為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世界名城”做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 (記者 陳顯婷 實習記者 鄭宇瓊)那是一個下雨天。剛走進位於上城區姚江路上的“智慧樹”,便有一陣溼潤的咖啡氣息撲面而來,隨即幾個長相清秀的男孩女孩朝著門口說“歡迎光臨”。應該不會錯,這幾位就是這裡的“小主人”。

說到智慧樹,絕對繞不開杭州市楊綾子學校(下簡稱“楊綾子”),以及這位22年來一直深耕智障兒童培智教育事業一線,努力為智障兒童提供無障礙教育環境和公平發展機會的美女校長俞林亞。從被人叫“木頭老師”,到頂住一切壓力創辦了充滿愛的咖啡店“智慧樹”,俞林亞改變了很多特殊孩子和家庭。而她自己的內心,也彷彿經歷了一次次洗禮。

中國的培智教育是80年代起步的,楊綾子就是最早的特殊學校之一,現是浙江省乃至全國培智教育窗口。“每個人都天生擁有別與他人的能力,特殊孩子也一樣,只是他們的能力不同,表現形式不同。”在俞林亞眼中,每個特殊孩子都是寶,也都有跟正常孩子一樣享受生命和生活的權利。就為了這一點,她與楊綾子的故事一直未曾間斷……

“小任性”打開特教大門,“木頭老師”守住寂寞靜待花開

俞林亞是諸暨人,由於父親和姐姐都是老師,她也萌生了做老師的想法。不過,她卻有點小“任性”,“那時候太小,很叛逆,就想離開家、離開父母。”回憶起當時,俞林亞不由得笑了。她說,父親和姐姐學的都是普通師範,她想學個不一樣的 。因此,經過多次與父親長談後,全家決定支持她——報考中國第一所特殊教育師範學校南京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學習特殊教育專業。1996年畢業後,俞林亞成為了楊綾子一位普通特教老師。

剛來學校任教時俞林亞不到20歲,作為班主任,她要帶著12個患有唐氏綜合徵、腦癱和自閉症的孩子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由於當時特殊教育的地位不高,課程形式和內容並不完善,而要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在學校裡學得不錯,心裡想的也很好,但是真接觸到特殊教育才發現,並不容易。”俞林亞回憶說,有時候正在上課,自閉症孩子就會突然滿教室跑,使課堂教學與康復訓練無法正常進行。

後來,她仔細觀察發現,孩子們不管做出什麼樣的行為,都是有原因的,而這背後的原因裡,就有她“管住”學生的法寶。比如她會拿糖果作為交換,讓孩子們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裡,她則會留心傾聽和理解孩子們的想法。

在俞林亞的記憶裡,人們對於特殊教育的重視程度始終是不斷提升的。20 世紀60 年代前,人們還沒有形成對特殊教育的整體概念,在這之後,則提出了"特殊教育的正常化發展",特殊教育的地位有所提升;20 世紀90 年代後,全民教育世界大會提出了"全納教育”,特殊教育被納入我國教育體系。不過,全社會對特殊教育的認識仍有明顯不足。

俞林亞初到楊綾子時,正值20 世紀90 年代,她身邊依然有很多人對特教學校、特教老師和特殊孩子存在偏見。“特教老師常常被周邊的居民叫做‘木頭老師’,每次帶孩子出去春遊,都能看到不少人異樣的眼光。”她坦言,正因如此,特教老師十分理解特殊孩子家長的心情,“老師和家長是一體的,對於外界的壓力,我們感同身受。”

伴隨著學校從楊綾子巷搬到如今上城區姚江路的新址,俞林亞已在特殊教育的陣地上堅守了22年。20多年的特殊教育生涯中,讓她難忘的人和事太多了,那3個由她找回來的孩子就是其一。“有時候學生會利用空隙跑出學校,在老校址有1次,搬到新校址後有2次,每次都是發動全校找人。”顯然,安全問題成了特教老師心上的硬槓槓。

越來越多類似的事情出現後,俞林亞越發認識到,特教老師不僅要有愛心,更要擁有專業的知識和方式。“普通老師的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非常明顯,特教老師則不同,因為特殊孩子的成長和變化都是小步慢慢挪的,並不那麼明顯,更多時候需要特教老師耐得住寂寞,靜待花開。”

她舉例,有的孩子開口叫媽媽用了八年,有的孩子康復過程緩慢,回家兩個星期就被“打回原形”,使老師感受到了強烈挫敗感……這些都足以證明,特教老師不僅要努力更要堅持。也正因如此,楊綾子在年輕老師的培養上,十分注重他們的自我調節,並搭建更多平臺努力讓他們發現自我價值,增強年輕教師的職業價值和職業成就感。

積極推進“融合教育”,幫特殊孩子掌握簡單生存技能

22年來,俞林亞接觸過非常多擁有特殊孩子的家庭,家長們往往都會說一句話:希望能比孩子晚死,不放心孩子一個人留在世上,怕孩子受到傷害。每每聽到這樣的話,俞林亞都會心疼一陣子。心疼之餘,她在思考,如何能夠更好地幫助楊綾子這些中重度智力障礙的孩子。“一想到用了多年時間教出來的孩子出了校門‘失業’了,我真的不甘心。”所以,能讓這群特殊孩子在學校掌握一門簡單的技能,學會生活自立,能夠生存下去,成了俞林亞最大的願望。

不過,想實現這一簡單的目標著實不容易。當下,不少特殊學校都採用封閉性教育,特殊孩子的家長也希望把孩子“保護”起來,減少與外界的接觸。對於這種做法,俞林亞極不認同。她認為,要想讓特殊孩子儘快學會生活自理和自立,學校的辦學環境和氛圍一定要是開放的、常態化的,“一個封閉的、不社會化的環境不可能培養出健康的孩子。”

不僅如此,學校和老師都應該是開放的,打破社會與學校之間隔閡,會讓更多對特教學校、特教老師和特殊學生有偏見的人更多地瞭解特殊教育這一領域。於是,從“尊重生命、以愛育人”的辦學理念出發,俞林亞創新提出從“隔閡發展”轉變為“融合發展”,從“隔離教學”變成“融合教學”, 架起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橋樑。

近幾年,俞林亞致力於推進融合教育,在她的推動下,楊綾子成為教育部首批特殊學校“醫教結合”實驗基地,組建了外聘專家和學校老師結合的專家團隊探索智障兒童的學校教育,多管齊下促進融合教育的發展。一方面,她積極推廣隨班就讀,為進入普校學習的特殊孩子提供特殊教育服務,由楊綾子派出師資,與普校老師一起制定有利於特殊孩子的教學方式;另一方面,楊綾子的大門向社會各界開放,邀請多所普校的中小學生前來體驗和互動……

走進楊綾子,角角落落都可以十分明顯地感受到“尊重生命、以愛育人”這一理念。先進的教學設施、整潔的校園環境、色彩明亮的教室和走廊以及豐富的專業課程,與快樂、可愛的孩子組成了一幅和諧溫暖的愛的畫卷。打造一個無障礙、人文化、國際化、安全性高的特教學校一直是俞林亞的夢想,如今的楊綾子,不論是硬件設施、校園環境、專業課程還是教學理念都十分先進,整個校園亦校亦家。

楊綾子接收從幼兒園到高中、智商低於55的孩子,目前,學校有包括1/4的自閉症孩子, 20多位腦癱孩子和20多位唐氏綜合徵孩子,以及其他低智商孩子共215名。為了能讓孩子們儘快適應學校,掌握簡單的生活技能,專家老師們研發了一套獨有的義務教育教材,全國發行。教材包括生活語文、生活數學和生活適應,以生活為核心,圍繞生活開展。

比如生活語文,會教孩子們識字、認路、認識地名和重要公共設施,瞭解社區和社會;生活數學,讓孩子們運用簡單的加減法,比如到校園裡的小超市買商品等。楊綾子實行代幣制(記者注:用象徵錢幣、獎狀、獎品等標記物為獎勵手段來強化良好行為的一種行為治療方法),孩子們拿著的紙幣正面和人民幣等值,反面是楊綾子的標識,照顧遷移能力較差的孩子;生活適應,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吃飯、大小便等。“我們要用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的教學方式來幫助這些孩子,讓他們將知識轉換成簡單的生活技能,為未來生存打基礎。”俞林亞說。

1999年,楊綾子率先嚐試職業高中教育改革,創辦了全國首個智障教育職業高中部。現如今,學校擁有酒店管理、烘焙、洗車、園林花卉等十餘個職高專業,實現了特殊孩子接受12-15年教育的夢想。

“好的學生可以學2-3個專業,在此過程中,提升了他們的勞動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就業渠道也更寬泛了。雖然多從事服務行業,但至少可以自食其力。”俞林亞說,學校與各家企業簽訂實踐基地,加強與殘疾人就業服務處的聯繫,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推薦畢業生就業。2010年至今,楊綾子已陸續有50多個畢業生在酒店、西點店、洗車店、星巴克和肯德基等企業工作。

始終堅守源於教育初心,打造“智慧樹”為特殊孩子尋找更多可能

22年如一日,俞林亞始終堅守在特殊教育一線,很多人都會好奇,是什麼讓她如此堅定?每次被問到這樣的問題,俞林亞都會說一句話:全賴於做特教的初心。“都說我很偉大,其實並不是,我現在所做的一切,全是這份職業賦予我的使命和職責。”俞林亞說,不管做什麼,她都希望對得起這份職業,對得起每個特殊孩子和背後的家庭。

不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希望特殊孩子能通過真正的工作與社會多接觸,這也是俞林亞多年來一直未變的期望和追求。“每個人生來都有自尊,我希望把享受生命的權利還給他們 。”

但是,現實往往事與願違,特殊孩子能找到工作並長久地幹下去著實不易。面對家長的無奈放棄和企業的冷眼對待,俞林亞似乎一時間陷入了“包圍圈”。她說,靠企業能夠解決一部分孩子的就業問題,但畢竟少數。因此,她意識到,她和學校必須做點什麼,為這些孩子爭取一個美好未來。

於是,在萬般艱難當中,愛的化身“智慧樹”咖啡店誕生了。2014年,俞林亞推出工作場景教育法,在上城區教育局和區殘聯的支持下,推出“智慧樹”殘疾人服務社——在上城區水亭址3號開出了全省首家為智障青少年進行職業訓練的“智慧樹”工作坊,店裡的咖啡師、糕點師、服務員都是楊綾子的特殊孩子,以經營自制糕點、咖啡飲料等為主。在隨後的兩年中,在元寶街2號和姚江路3號相繼開出兩家新店,“智慧樹”就此頗受關注。

作為浙江省乃至中國大陸首家成功的專門為智障青年實習、就業提供機會的非營利性企業,“智慧樹”的誕生受到了不少質疑。“有人說,楊綾子出來的學生做的東西有人吃嗎?大家會買智慧樹的東西嗎?“其實剛開始,俞林亞也有這樣的顧慮,所以先在學校裡試運行了2年,做好了各種準備,“不管成功與否,首先要嘗試,要把想法變成現實。就算失敗也不要緊,至少跨出了這一步。”

第一家店開起來後,俞林亞漸漸感受到了整個社會對“智慧樹”和楊綾子的關心。但經營背後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也的確讓她焦頭爛額。“我一方面十分擔心智慧樹經營不下去,員工的工資發不出,一方面又有點不服輸,希望整個團隊能堅持下去,把智慧樹這個平臺做的得更好。”

迄今為止,整個杭城教育圈幾乎無人不知曉楊綾子的“智慧樹”,更有不少顧客為其堅持做綠色環保、真材實料的產品而點贊。“我起初就想把智慧樹打造成融合教育的載體,架起特殊孩子和社會之間的橋樑,為他們畢業以後的出路提供更多可能性。”俞林亞說,楊綾子要利用這個平臺創造職業樣本,不空口說這些特殊孩子的個人品質和工作技能,而是通過“智慧樹”讓企業更直觀地看到楊綾子畢業生所具備的能力。截至目前,“智慧樹”已經幫助20多位特殊孩子踏上工作崗位,實現了學有所用。

其實,說俞林亞是個校長,不如說她是個大家長更為貼切。除了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也是楊綾子200多位特殊孩子的媽。“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國家把整個的學校交給你, 要你用‘整個’的心去做‘整個’的校長。”對於這句話,俞林亞說一直銘記在心,並一直用實際行動踐行。未來的日子,她與楊綾子的精彩故事,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