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爲只有待在老家的才是留守兒童?別讓你的孩子「假性留守」

前幾天看了最新一季的《極限挑戰》,"極限男人幫"走進了廣西桂林龍勝縣的深山苗寨勝,“結對子”走近東昇村的留守兒童,牽手當地的留守兒童上演了一場暖心的陪伴之旅。“極挑團”陪伴孩子們歡快跳繩、下河抓魚,度過了一段美好的快樂時光。可是這種快樂的陪伴卻總是短暫。

整期節目看下來,眼淚忍不住地流,也思考了很多。不僅是節目組所抵達的地方,全國各地都有很多這樣的留守兒童存在,包括小編身邊。爸爸媽媽要工作賺錢,只能把孩子留給老家的爺爺奶奶照顧,畢竟不是每個家庭都請得起保姆或者能有條件把老人孩子一起帶在身邊,生活不易,每個人都在為了更好的明天掙扎著。

你以為只有待在老家的才是留守兒童?別讓你的孩子「假性留守」


【Part1】

一位寶媽曾經這樣私信抱怨:丈夫工作很忙,下了班又總是捧著手機。週末要麼應酬要麼加班,陪孩子的時候特別少。為這,沒少跟他鬧,可是總是沒用。

類似這樣情況的寶媽,不在少數。從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談到很多重要的課題:父親缺失、假性單親家庭、留守兒童……

但是說到底,還是有不少父母,尤其是父親們,對於陪伴孩子的重要性,缺少認識。

安全感的重要性,很多父母應該都知道。我們一直都在強調安全感對於孩子未來諸多好的品質建立的重要性。而對於學齡前的兒童來說,父母的陪伴,就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石。

然而,總有一些家庭因為各種原因,無法保證對孩子的基本陪伴。與父母在一起的日子聚少離多,或者父母全心投入的高質量陪伴過少,都很容易造成孩子安全感匱乏、規則意識淡漠、自控力缺失等系列問題。這類孩子,我們稱之為"留守兒童"。

別以為只有生活在農村的那群孩子是留守兒童,城市中同樣潛存有大量"假性單親家庭"和留守的孩子——明明父母就在家裡,但是卻像是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房客",要麼父母和孩子各玩各的,要麼大人早出晚歸,成天也不能跟孩子打上一個照面。

如此,跟真正的留守兒童生長的家庭一樣,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親子關係逐漸疏遠、淡漠,於無形中損害孩子的健康成長。

所以,今日的文章,並非單純在聊"留守兒童"。那些本來有條件陪伴孩子,卻因為各種理由很少陪孩子的父母,在閱讀此文時,請將本文所有的"留守兒童"一詞,自動替換為"缺少父母高質量陪伴的孩子",或者"生活在假性單親家庭的孩子"。

你以為只有待在老家的才是留守兒童?別讓你的孩子「假性留守」


【Part2】

這些父母陪伴過少的孩子,他們到底要面臨怎樣的困境呢?

① 父母陪伴,尤其是父親陪伴孩子過少,孩子更可能出現情緒、性格問題。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於非留守兒童,他們有更多焦慮情緒,更多敵意,性格內向,更少合作溝通。父母均缺失對兒童的心理行為影響最大。其中,父親缺失兒童性格更內向,更難於合作溝通。這也表明父親對兒童人格和行為的影響確實是不同於母親的。

留守兒童表現出來的心理行為問題,其直接原因是親子分離。如果這種狀況無法改變,那麼這些孩子的問題行為就會一直存在,學校教育也很難改變這種現狀。

雖然大部分學校會採取相應措施,去關心留守兒童,但是對於那些特別叛逆的孩子,老師的關心也是微乎其微,甚至有的孩子最後會被老師無奈放棄。

因為追根究底,親子分離最直接破壞的,是孩子的安全感。父母的遠離、關愛的缺失直接讓孩子得出結論:"我是不被愛的、我是不值得愛的。"所以,想要補償孩子的安全感,父母是不二人選。安全感不好的孩子,更容易產生自卑、自棄的心理。無形中,反社會行為的種子就埋進了留守兒童的心理。

② 父親缺失的留守兒童,自控力能力差

父親在孩子成長中大量缺席,會直接導致孩子的自控能力低於非留守兒童。

自控力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是孩子成長到卓越的神秘武器。尤其孩子越大,越能看到"自控力"的影響力之大。懂得自律、自控的孩子,情緒調節能力更強,社會化程度更高,自我規劃和管理能力當然也就更好。

而想要孩子建立好的自控力,父親角色的早期陪伴必不可少。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父親缺席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③ 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孩子的心理,更容易引發孩子的問題行為

有一些父母工作或者做生意很忙,他們偶爾有時間陪伴孩子的話,幾乎唯一的關注點,都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孩子學習成績好便罷,若不好,父母就會一頓批評說落——大部分時候,這點親子共處時間都花在"數落孩子"上頭了,因為父母陪伴少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幾率相當高。

這就像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父母缺席、親子關係疏離——(導致)孩子成績差、各種表現差強人意——(導致)父母批評孩子——(進一步導致)親子關係疏離……

這個過程中,孩子只能從父母的行為上讀到:"他們關心的只是我的成績,不是我;他們不會接納這樣不好的我;我是差勁的,不值得愛的……"

有數據顯示,孩子的心理需要長期被忽視、壓抑,自控水平也會大大降低,從而引起更多的問題行為。

④ 假性單親家庭中,母愛向溺愛發展,孩子更容易被慣壞

父親主要的功能之一是幫助兒童在心理上與母親分離,幫助母親避免過度情緒化地處理她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所以,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如果沒有父親存在,會讓母愛向溺愛發展。因為兒童在遇到痛苦時更多地到母親那兒去尋求安慰,而想玩時,則更多地想到父親。

中國傳統上就有"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中國父親在家庭中多扮演"權威"的角色,是理性的榜樣,是社會規範、道德、價值理念的直接示教者,在家庭中處於第一位,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他人。父親的贊同和拒絕對孩子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非同尋常的作用。

因此,在兒童出現不良行為時,父親比母親更容易制止它。相反,父親缺失的家庭中,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概率也就更高,因為母愛氾濫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缺乏規則意識,陷在母親濃厚的情緒、情感和女性思維包裹中,無論是情緒管理還是行為管理上,都更容易出問題。

你以為只有待在老家的才是留守兒童?別讓你的孩子「假性留守」


【Part3】

孩子缺少陪伴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身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做?

① 五歲之前父母都不要離開。

如果父母,尤其是父親在兒童較小年齡時離開,會影響兒童的情緒發展。如果父親外出工作不能避免,可以通過縮短分離時程,增加聯繫頻率的方法,減少父親不能陪在子女身邊的危害。比如多打電話,多利用假期回家,平日裡孩子媽媽在家裡請多做父子溝通的中間人等等。

② 多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比如,要去了解孩子在家裡,在學校的生活,多問"你今天在學校裡有什麼開心事兒嗎?""你最近遇到什麼困難嗎,也許我可以幫你。"而不只是關注"你學習成績怎樣了?""你最近都還聽話吧?"

如此,通過恰當的學會傾聽和引導,更多的表達親子之間的關心和愛,走進孩子們的心扉,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親密。

③ 表達期望,但不強求

發現孩子學習問題的時候,先傾聽,再引導,不要上來就是一通不分青紅皂白外加氣急敗壞的指責。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對孩子的期待,詢問孩子的具體困難,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但不逼迫、強求。

發現孩子不合適的行為問題時,溫和堅定地指出來,並告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不能因為覺得內疚/虧欠孩子,就過分遷就。

最關鍵的是,要積極地通過各種溝通,捲入到孩子的生活中,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關注、被接納的,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期待,並獲得支持。一旦家長通過這種方式與孩子建立平等、信賴的關係,孩子就會發展出更多的適應性行為,父母缺席所帶來的損害,也就能大大降低。

④ 不要糾結於經濟條件的好壞,因為經濟水平對留守兒童無明顯影響

經濟條件對留守兒童的影響並不大,他們表現出來的問題,與是否貧困無關。家庭的溫暖,父母的愛憐,溫暖的師生關係和友好的同伴之情,對孩子們來說更重要。

即使父親不在身邊,這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可以通過很多途徑和方法得到滿足的。通過對學校教師培訓,對留守兒童父母引導,也可以幫助孩子們學會如何處理情緒、解決問題的技巧,幫助他們增強自我控制,提高自我效能。

你以為只有待在老家的才是留守兒童?別讓你的孩子「假性留守」

下面為大家總結歸納了應對辦法如下:

  1. 如果父親外出打工,最好由母親監護,孩子最好住在家裡而不是住校;
  2. 父親離開子女的時間不能過長,至少保證每年都能回家一次;
  3. 與子女相聚在一起時,父親要更深入的參與並積極溝通,這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4. 增加聯繫頻率,應該要多關係孩子的心理和生活,不要總是關注子女的學習成績;
  5. 父親外出打工期間,母親或其他監護人應幫助兒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6. 儘管父親在外打工,但和諧的父母關係、家庭關係以及父母的期望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7. 請記住:父母的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父母將孩子帶來這個世界上,絕不是給口飯吃餓不死就能盡到養育之責,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如果現在的你還認為生個孩子不過是多雙筷子的事,那麼,請放過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