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日本,中国品牌拿得下这场最难考试吗

进军日本,中国品牌拿得下这场最难考试吗

近日,美国亚马逊宣布将全面升级2018日本站点服务举措,鼓励更多中国卖家进入日本市场。

早在2016年,亚马逊就对中国卖家全面开放10大站点,其中就包括日本。彼时在日本引入中国卖家理由是利用中国卖家的价格优势,激发平台内商家之间的竞争,优胜劣汰,提升平台内的服务质量。

现今在日本站点引入更多中国卖家,有了新的理由:中国卖家在日本电商市场品类上的渗透率、深度以及商品本身的精致程度在日本电商市场持续向好。

电商四处搭建出海桥梁

目前中国商品通过电商途径走向海外,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是中国电商收购的海外电商平台;二是国外成熟电商平台,比如亚马逊等。

中国产品能够登陆日本市场,需要感谢中国电商搭起的桥梁。随着国内电商经济的几何式增长,国内电商市场趋于饱和,红利渐退。海外电商市场的角逐,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也随之开辟了新的道路。

2016年4月,阿里巴巴投资10亿美金获得东南亚电商Lazada的控制权。同年7月,阿里宣布与Lazada共享大数据分析平台,以此向卖家提供相关的消费者购买数据,希望借此使中国卖家得以进入东南亚5亿人口的蓝海中。

2018年3月,阿里巴巴关联公司蚂蚁金服宣布收购巴基斯坦Telenor微金融银行45%的股权,以帮助阿里巴巴在巴基斯坦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市场扩张。5月,阿里巴巴收购南亚电商平台DarazGroup的全部股份。

进军日本,中国品牌拿得下这场最难考试吗

目前,国内收购的海外电商平台以东亚、南亚为主。它们距离中国近,运输成本低;本地商品品牌化程度低;人口基数大,收入水平不高等。电商在当地属于新兴行业,预期红利显著。

不过,东南亚电商市场,同后续会引发争抢的非洲市场一样,准入的门槛不高,中国商品凭借价格优势就能够轻松进入。中国企业在品牌层面,并未能受到更高端市场的考验与历练。

如今,亚马逊鼓励中国卖家进入日本市场这一举动,对于中国品牌而言,不啻为是一场真正高难度的考试。

日本市场,品牌的终极大考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欧美和日本市场,视作全球最高端的市场。但相较于欧美国家,包括中国品牌在内的外国品牌想在日本站稳脚跟,其所面临的挑战会更加严苛。

作为融汇东西方文化与商业智慧的发达经济体,日本在发展品牌经济方面,无论是政策战略,还是企业经营,都达到了世界领先。兼具精致品质与科技创新的日本品牌,仅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帮助日本从战后的一堆废墟,走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毫不夸张地说,不管是工业制造还是日常所需,日本都拿得出优质的产品,在各领域都有享誉世界的品牌。丰田、三菱、索尼、松下、AEON(永旺)、资生堂、东丽、优衣库……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能够有这样的品牌成就,令人赞叹。


进军日本,中国品牌拿得下这场最难考试吗

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便欧美国家的品牌想赢得日本市场都非易事,中国品牌想要东渡成功,可谓难上加难。

所幸今天电商的发展,给了中国品牌一个尝试的机会。目前,虽然电商在日本零售市场份额较小,但其电商经济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日本人均网购的消费金额为1164美金,相当于中国人均消费的2倍,并且超过了美国人均网购消费1156美金。亚马逊现在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电商平台,拥有良好的用户基础,其中购买力较强25-54岁之间的中高端收入群体居多。


可以说,中国品牌通过电商这个渠道,拿到了一张特殊准考证。如果能够成功通过这场高难度的“大学入試”(日本高考),走向全球之路将会变得平坦许多。

中国品牌靠什么?技术+文化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电商平台,归根结底都是对商品的传输。这种传输为中国品牌的流通提供了“顺风车”,但到达目的地之后,想要赢得各种挑战,靠的还是自己的真本领。

实际上,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制造早已经成为日本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曾有日本节目进行过测试,拿走所有Made in China 的商品,一个家庭里还会剩下什么?结果是空空如也。中国游客到日本爆买马桶盖等日本品牌,回去才发现是中国制造的例子,也是对这一事实的印证。

但是,依靠只提供使用价值的产品,终究无法完成文化传递、国家形象打造的任务。只有走向品牌,中国制造乃至中国经济才能实现转型升级,进而深刻影响世界的目标。

种种途径中,创新,是新来者破局的利器之一。只是在日本这种品牌发达、消费水平高度现代化甚至后现代的高端市场,简单层次的创新,作用甚微。中国品牌只有依靠开创性的真正创新,才有可能获得日本消费者的认可。就像国产的大疆无人机,之所以能够在欧美高端市场畅销,靠的就是持续不断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每一个品牌,都有独特的文化属性,都是来源地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中国品牌走进日本的另一个有力依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源头。日本文化虽在本质上已经自成一体,并且经过西方文明的改造,但其文化范式、生活方式都难藏借鉴中华的影子。这种文化层面一衣带水的相通感,是中国品牌走进日本市场的特殊优势。

当然,创新与文化虽然重要,但一切根基还在于品质。相比中国市场,日本等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低、消费支出更加自由,他们选择商品,绝对不会因为“廉价”而降低品质。因此,优中选优的品质,才是中国品牌落地、生根、成长的唯一原点。


进军日本,中国品牌拿得下这场最难考试吗

美国人为中国品牌通往日本之路建起一座浮桥,而能不能拿下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只在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