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緊張,是因爲家庭中「愛的序位」錯了

德國心理治療大師伯特·海靈格(Bert Hellinger)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隱藏著的、不易被人們意識或覺察到的動力,在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愛的序位。如果我們跟隨“愛的序位”和家人相處,關係會很好,大家都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如果我們忽略了它,家人會受困擾,這些困擾就是“牽連”,是一個人沒有順利完成與父母的分離造成的。

婆媳關係緊張,是因為家庭中“愛的序位”錯了

在我們中國人的婚姻中,有一個延續幾千年的“婆媳關係”問題。攤開一箇中國家族的族譜,連接最緊密的關係,便是母與子。海靈格認為,這是中國男人和母親真實的緊密連結,和孝道沒關係。所以,在中國的家庭序列裡,排第一位的是母子,不是夫妻。妻子本能地要回歸夫妻第一的秩序,要和丈夫形成最親密的關係,就會和婆婆“爭奪”兒子,這便是婆媳衝突的淵源。

現代家庭很少有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年輕人,所以婆媳關係相對緩和。但是,中國女人與孩子的粘連已經成為血液裡的本能,生了孩子以後,孩子就是第一。在孩子幼小的時候,母子關係已在夫妻關係之上,這個時候,家庭也容易出現危機,比如丈夫感覺被冷落,導致出軌;長大之後的孩子,又想擺脫母子過分粘連的緊密關係,走出母親的控制,於是就出現逆反,甚至“學壞”。

婆媳關係緊張,是因為家庭中“愛的序位”錯了

一個媽媽面對十七歲的兒子覺得不可思議:怎麼過去那麼親、整天恨不得往媽媽懷裡鑽的兒子,一下子就和自己疏遠了呢?媽媽不理解逐漸長大的孩子,實際上是在遵循著“愛的序位”,調整和媽媽的關係呢!將來的某一天,他會真的離開媽媽,和另一個女孩兒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媽媽要知道這是和兒子再正常不過的分離,那個走到兒子生活中的“新娘”,將取代“老孃”與兒子的親密關係,建立屬於他們新家庭的秩序。儘管兒子還會很愛很愛媽媽,但這一切的發生終將不可避免。

西方人遵守家庭中愛的秩序要比我們好,他們最緊密的是夫妻關係,孩子退而次之,父母更加退居其次。所以,家庭成員之間比較容易建立平等、和諧的關係。

婆媳關係緊張,是因為家庭中“愛的序位”錯了

海靈格認為,破壞秩序是要付出代價的。中國獨有的“婆媳問題”就是違背這個秩序的產物。人類關係中有一些秩序往往早已被愛所排定,我們唯有洞察這些秩序,遵循這些秩序,愛才能長久且成功。

海靈格說,在家庭中,還有一個秩序需要遵守,那就是“女人跟隨男人,男人服務女人”,如同交際舞,男人引領,女人跟隨。

這樣的理論,不知道在今天的社會是否還被認同。女人嫁給男人後,要進入男人的家族,進入男人的城市、國家,跟隨男人的語言文化和信仰,跟隨男人的事業,有時甚至犧牲自己。如果顛倒,那就會有不和諧出現。比如上門女婿,比如女強人,處理不好很可能會成為家庭關係的隱患。

男人服務女人。男人要儘可能最大限度地照顧女人,當女人抱怨男人不管家的時候,男人往往以事業為藉口。其實顧事業多過顧家,也會成為家庭成員關係的隱患。

婆媳關係緊張,是因為家庭中“愛的序位”錯了

“女人跟隨男人,男人服務女人”看起來矛盾,其實是互相的。夫妻情愛,就在這個秩序中流動起來。當然,女人的這種跟隨並不是完全失去自我價值和自尊,而是在生活中的一種關係調節。

在家庭中,還有一種秩序需要遵守,那就是愛遞增,傷害遞減。

海靈格認為,在平等的關係中,比如夫妻,愛只有在遞增的情況下才會越來越多。你愛我多一點,我愛你再多一點,不斷的付出多一點,愛就能流動下去,宛若百川匯成大海,一個家庭系統就成為愛的幸福海洋。

懂得付出也要懂得接受。有一人只付出不接受,兩人愛之關係也很難平衡;當然,如果只接受不付出,那結果會更差。

婆媳關係緊張,是因為家庭中“愛的序位”錯了

海靈格深諳中國哲學,他認為愛的良好秩序,有賴於關係的平衡。如果一方傷害了另一方,另一方不妨再傷害回來,但是其傷害程度要小於原有的傷害,否則關係不會平衡。如果你在被傷害後忍氣吞聲,或站在道德的高度做聖賢狀,就是要別人欠你的,和諧關係也不會長久,但如果你回擊給對方的傷害過於強烈,那傷害會不斷升級,和諧親密也就不再存在。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就不能原諒嗎?海靈格說,我們沒有權力原諒,純粹的原諒不存在。因為事情一旦發生,就很難抹掉,關係的天平已經失衡,只有再做一些事情,讓關係回到平衡狀態,愛才會重新流動起來。

婆媳關係緊張,是因為家庭中“愛的序位”錯了

如果你是一個熱衷探索自我的人,正在追求豐富的自我生活,尋求家庭和諧關係的創建,有願望成長成熟自己,你不妨把注意力放在你出生成長的家庭中。藉此,我們可以反省、審視我們的家庭秩序,運用海靈格的愛的序位,看看能否讓我們的家庭在愛的流動中,越來越多地充盈著溫馨和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