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思維到底是什麼?

思維分三種:知覺、回憶和組合。

當你看到月亮,你就認識了它,這就是知覺。如果記住了它,這時的月亮在你大腦裡的投影就是記塊,以後你在大腦裡回憶起該次月亮的情況,這時在你大腦裡所出現的影象就是憶塊。你將這次月亮所形成的記塊用來思維,那它跟其它記塊組合後,所形成的就是思塊。比喻“月色寧靜、蟲鳴溝壑”就是一種思塊。

我們的思維到底是什麼?

思塊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直接認識,這一過程本文稱“知覺”,它是由刺激產生的;二是記塊的再現,這一過程現在人們稱作“回憶”,它是生物鐘喚出的;三是憶塊的組合,它可以由刺激和生物鐘兩者的作用同時產生。

  知 覺

  物事被生命感知,除非感知不到,一般是自然產生的。一個小孩第一次看到狗,他就會默默地注視著它,第二次看到它,小孩就已經知道這是什麼了,雖然可能不知道它叫“狗”,這種感知是不需要大人教的,但是,對物品的名稱必須別人教才能學會。最明顯的例子是小孩學話,到了發聲學話的年齡,大人只需要教小孩說“爸爸”、“媽媽”或“狗狗”,並不需要教他們嘴怎麼動,舌怎麼放,氣流多大等等具體的知識,他們就會自己出聲了,對此,你不能不覺得生命的偉大!

我們的思維到底是什麼?

  感知是器官的一種本能,並且個人對同一物體的感知也是與當時的很多因素有關的。比如對氣味的鑑別,當你進入公共廁所時,你會感到氣味難聞,但是,你自己排出的大便,一般你是聞不到氣味的,或者進入你自己的衛生間大便時(蹬式),你就不一定會聞到自己的屎臭;一個狐臭氣味很大的人,其他人聞了作嘔,他的愛人恰恰相反,說不定沒有這種氣味還睡不著呢;飢餓時吃到的土菜其味是那麼好,富有時再吃是那麼難嚥;讀一篇感人的文章,當時可以使你熱淚容眶,多讀幾遍後你就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了;兒時對某種動物或植物的反感,一直可以影響終生,甚至有人對一種東西還有可能產生恐懼感。以上例子說明,感知是感覺器官的一種功能,這種功能直接投影在大腦中,不受其他人命過程的控制。感覺是感到物體的存在,感知是鑑別現在你感覺的是什麼,人們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你感覺自己病了,但是,並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麼病;你遇到一個人似曾相識,就是想不起在哪裡見過面或者叫什麼了;一個很普通的漢字,你突然不知道寫了。這些都是你的感知阻止了你的感覺,也就是你感覺到了該事物的存在,但不知道該事物是什麼造成的,原因是感覺與記庫中已有的該信息對不上號,不能實行“對接”,雖然你的感覺已經明瞭其對方(上述病、人、字),但你的知覺沒有被生物鐘的提示事件功能找到,所以在大腦的思維中樞永遠是個謎,除非醫生告訴你這個病或對方告訴你在哪裡,或旁人告訴你該字怎麼寫。

我們的思維到底是什麼?

  回 憶

  記塊在生物鐘的作用下被提取出來並放到思維中樞的過程,就形成了憶塊,這一過程本文稱作回憶。回憶過程是智慧過程的關鍵,是衡量一個人智商水平的標準。那麼它又是怎麼產生的呢?其實它很簡單,它是人體生物鐘作用的結果。

  組合

  憶塊放到思維中樞,按一定規則組合,就形成了思塊。先來看看人類是怎麼思維的。圖四是一種算式,在沒規定M是個什麼數的情況下,誰也得不出這個算式的結果,於是你的思維停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