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原文收發於筆者個人微信公眾號——一瓣(yibanshuping)

自2008年9月15號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產算起,金融危機至今已悄逝10年。過去的這10年,政經學界和政策層面對這輪危機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金融自由化備受詬病,連帶著新自由主義思想也成為眾矢之的,主流經濟學方法論的不足成為廣受攻擊的對象。伯南克站出來為經濟理論辯護,認為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錯誤的經濟政策,而非經濟理論,比如華爾街的貪婪和政策當局的縱容。拋開這些功過的爭論,對於危機的發生機制更是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全球化的失衡,有的說是債務的累積,還有的說這只是週期的輪迴。

筆者近些年看了不少關於危機方面的專著,藉此十週年之際,寫個書單分享給大家。因為按照辜朝明在《大衰退》的說法,危機之所以呈現一種週期性爆發的特徵,與人口的代際交疊有關係,親身經歷過危機的人行事作風會更加謹慎,但是當新生代接過接力棒,他們還是會重複同樣的歷史劇情。為此,學習一些親身經歷者的經驗還是有必要的。下文的書筆者都讀過,所以書單的質量是有保證的。

1

《這次不一樣:八百年金融危機史》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因為這本書,“這次不一樣”這種說法變得流行起來,它實際上是一種“反諷”——這次沒什麼不一樣。本書對過去800年來的各種金融危機——貨幣危機、銀行危機、債務危機等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梳理。通讀下來您就會發現,無論最近的金融狂熱或金融危機看起來多麼與眾不同,都與其他國家或過去時期所經歷的危機存在極多共同之處,那就是過度舉債。無論是政府,還是銀行、企業或消費者,繁榮時期的過度舉債都會造成很大的系統性風險,差別僅在於誰在過度舉債,以及向誰舉債。比如在2015年BIS舉辦的反思宏觀政策的論壇上,巴西前央行副行長就認為,巴西這次之所以能夠很好的防禦美國金融危機的外溢效應,就是因為他們上世紀90年代已經經歷過類似的危機,並建立了優良的防禦工事。所以,讀每一本危機史的著作,您都會感受到,經濟週期只是人類代際更迭這種自然規律映射出來的自然現象。

2

《瘋狂、驚恐與崩潰》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瘋狂、驚恐與崩潰分別描述的是人在經濟週期不同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瘋狂始於繁榮的初級階段,這一路的高歌猛進必然導致流動性的枯竭,一旦央行(或商業銀行)踩下剎車,提高利率,一小部分人的驚恐情緒隨之產生,這也預示著週期高點已經來臨。當這種驚恐的情緒開始蔓延,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音樂已經停止”,舞動的人也會越來越少,離崩潰也就不遠了。作者金德爾博格是國際知名的金融史學者,這本書使其代表作,筆者是一定要推薦的,但是從筆者個人閱讀體驗來看,翻譯並不是很流暢,雖然不影響閱讀。所以,如果您英文閱讀沒問題,建議讀英文原版(百度可下載),或者中英文對照著看。

3

《大衰退:宏觀經濟學的聖盃》

作者:辜朝明 (Richard C.Koo)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這是一本好書。作者辜朝明先是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任職,而後擔任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所以這本書也絕不是閉門造車之作。在2003年的英文專著——《Balance Sheet Recession: Japan's Struggle with Uncharted Economics and Its Global Implications》中,作者就已經提出了“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這本書是一個昇華。他對於在週期的不同階段應採取何種不同的政策的總結是邏輯自洽的,而我們很多研究所得出的政策建議實際上並沒有考慮週期。利用“陰陽週期”論,他還將不同學術派別對於經濟的診斷納入到同一個框架下,這一點也很有啟發,例如凱恩斯方案適用於“陰”週期,弗裡德曼方案適用於陽週期,任何陰陽的失調都是一種災難,例如在在陰週期採取擴張的貨幣政策對經濟並沒有什麼明顯效果,只會陷入流動性陷阱。

作者反覆闡述的一個觀點是,企業或個人在經濟的上升週期和下降週期的目標函數是不一樣的。在上升週期中,如主流經濟學所描述的,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個人以效用最大化為目標。但在資產泡沫破裂後的下降週期中,企業和個人的資產負債表出現了淨資產為負的情況,此時目標函數就變為債務最小化。此時,企業家和居民心裡唯一想的就是還債、還債、還債,哪裡還想著賺錢啊!即使有了一些盈餘,也趕緊存在銀行,哪裡還想著投資或者消費啊!流動性的問題並非出現在供給側,而是需求側,所以貨幣政策失效,財政政策應該擔起復蘇經濟的重任,政府作為“

最後借款人”要扛起大旗。筆者認為這個觀點對於經濟建模非常有啟發。

4

《大蕭條》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伯南克正是在這本研究“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專著中將其稱作宏觀經濟學的“聖盃”(The Holy Grail)。伯南克認為,總需求的下降是“大蕭條”的重要原因,造成總需求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則是世界範圍的通貨緊縮。伯南克將通貨緊縮的原因歸結為當時的國際貨幣體系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重建的國際金本位制度的先天不足。除需求側外,伯南克還以勞動力市場為出發點,從總供給的角度對“大蕭條”進行了研究。伯南克認為,20世紀30年代名義工資對總需求下降的調整不夠完全,且這種調整不能解決持續性的失業問題,從而導致了國民經濟大大偏離了充分就業狀態,即經濟蕭條。整體而言,他與凱恩斯,以及新凱恩斯的解釋有許多相似之處。

5

《行動的勇氣:金融危機及其餘波回憶錄》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伯南克正是美聯儲的掌門人(06年接任),危機後的許多救助措施都出自伯南克之手,如美聯儲注資對銀行的國有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等。本書詳細闡述了金融危機爆發的始末,從貝爾斯登的倒塌開始,危機步步緊逼,一浪高過一浪,直至雷曼兄弟破產,金融危機全面鋪開。美聯儲和財政部採取聯合行動,救助美國國際集團(AIG)和兩房,防止危機進一步惡化。時候來看,美聯儲及時採取的非常規救助措施起到了“緩衝帶”的作用,但是要想美國經濟實現復甦,僅靠貨幣政策是不夠的,這一點為《大衰退:宏觀經濟學的聖盃》這本書做了腳註。2018年,美聯儲進入雙緊縮時期,財政政策逐漸代替貨幣政策成為引領經濟復甦的主要工具。

6

《鏡廳》

作者:巴里•埃森格林 (Barry Eichgreen)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巴里•埃森格林是伯克利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是享譽世界的經濟學家。本書詳細對比了1929-1933年大蕭條和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從對比中解釋政府和市場為何會採取不同的應對金融危機之策,並闡述這些政策引致的不同後果。

大蕭條時期,政府沒有抵擋住貿易保護主義的誘惑。受到過時的經濟教條的誤導,當時的政府在最不應該削減公共支出的時候削減公共支出;在最需要刺激性支出政策的時候,卻忙於重建財政平衡。無論是時任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還是時任德國總理海因裡希·布呂寧,犯的都是同樣的錯誤。他們使得局勢更加惡化,甚至無法重建公眾對公共財政的信心。當時的央行家們都是真實票據理論的奴僕。他們的信條是,央行只應該提供與經濟活動所需相匹配的信貸量。當經濟活動處於擴張期時,央行需要提供更多的信貸;當經濟活動萎縮,央行需要減少信貸的供給。這導致繁榮時期出現過熱,衰退時期出現危機。央行家們忽視了維護金融穩定的責任,也沒有作為最終貸款人及時干預。結果是洶湧而來的銀行倒閉潮;企業缺乏信貸支持,嗷嗷待哺;價格體系崩潰,因而債務變得無法控制。

以史為鑑,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決策者們展示了行動的勇氣。他們實施了實施了寬鬆的貨幣、金融政策和財政政策,果斷地處理銀行問題,同時,他們還決策者們將利用私人關係以及多邊機構來保證各國之間的政策協調。從事後的結果來看,這次危機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弱。美國經濟在2010年前後就已經築底,並與2014年前後就步入復甦進程。10年後的今天,美國更是引領了全球經濟的復甦。所以,即使量化寬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但其正面影響同樣不容置疑。

7

《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

主編:劉鶴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本書由劉鶴所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編著,央行、銀監會、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從不同視角——經濟金融週期視角、貨幣金融視角、金融監管視角、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視角、宏觀視角和微觀機制視角——對大蕭條和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共同點、區別、發生的原因和啟示作了詳盡的分析。金融危機的書讀多了,人都會變得悲觀,越來越相信宿命論,因為你會發現歷史的車輪永遠在冷冰冰地旋轉著,只是乘客不同罷了,一代接一代。斗轉星移,季節更替,週期性是歷史變化和自然界的本質特徵。通過不同視角的比較,作本書總結了兩次大危機的異同點,就相同點而言,共10點,筆者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8

《拯救全球經濟:方向、策略和未來》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這本書是一本文集。2015年,由BIS主辦的反思宏觀經濟政策會議聚集了來自世界知名院校教授和各國央行、財政部或金融監管部門的管理人員,就危機發生後的10年來的貨幣政策、宏觀審慎、財政政策、金融監管、資本流動和全球化的經驗和教訓發表了各自的看法。信息量非常大,對於全面瞭解金融危機為何會發生,以及如何防範危機再次發生等問題很有幫助,特別是政策研究。

9

《金融鍊金術的終結》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作者在英格蘭銀行又20年的工作經歷,這本書寫於本輪金融危機之後,圍繞金融危機展開。作者的觀點和特納在《債務與魔鬼》這本書中異曲同工,認為是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的長期失衡導致了金融危機。其實執此觀點的學者不在少數,比如伯南克就提出了"全球儲蓄過剩“理論。這本書筆者寫了一萬多字的書評,具體內容筆者就不贅述了,將鏈接置與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

Mervyn King | 揭開老婦的面紗——評《金融鍊金術的終結》(上)

前英格蘭銀行行長 | 貨幣、銀行、國家於囚徒困境——評《金融鍊金術的終結》(下篇)

10

《債務與魔鬼》

作者:(英)阿代爾·特納(AdairTurner)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從書名中就能透視作者在本書中的主要觀點了。從過度負債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危機爆發後債務槓桿的繼續增長,成為近十年來宏觀經濟學“炙手可熱”的話題。特納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臨危受命,擔任英國金融服務局主席,主持應對金融危機的各項工作。在這本書中,他結合自己的時間經驗,談到了自己對本輪金融危機發生原因的理解,並對如何防止發生類似危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核心觀點是批判以信貸(債務)擴張的方式刺激經濟所帶來的金融不穩定。他認為,上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發展太快了,所以他主張應該“少一點金融活動”。對金融發展有一定了解的讀者應該可以理解,美國最早在60年代末就開始了金融擴張的活動了,最早是從銀行領域發行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CDs)進行主動負債管理開始的,這也標誌著銀行從被動的資產管理模式向主動的負債管理模式轉變,再加上監管機構的寬容的態度,描述金融規模的各項指標都快速發展。

11

《房債:為什麼會出現大衰退,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經濟學家常說:用數據說話。就像福爾摩斯在《波西米亞醜聞》中說道:在沒有數據之前就開始推理是一種致命的錯誤。人們會不知不覺地通過扭曲事實去匹配理論,而不是要求理論切合實際。基於對金融危機史和危機期間數據的分析,作者觀察到一個基本一致性的結論:多次銀行危機均緊隨居民部門債務的不斷累積和自主支出的不斷削減,且債務槓桿越高,危機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越大。例如,戰後五大銀行危機(1977年的西班牙、1987年的挪威、1991年的芬蘭和瑞典和1992年的日本)發生前都出現了私人債務負擔大幅攀升的情形,除此之外,作者還列舉了大量的研究,均表明私人債務槓桿的累積才是各種形式危機爆發的原因。同時,作者還反駁了另外三種觀點:基本面觀、動物精神觀和銀行借貸觀。基本面觀認為是自然災害、政變或增長預期等基本面因素導致了危機;動物精神觀認為是人的非理性行為和信念的變動導致了經濟波動;這兩種觀點都有點宿命論的感覺。銀行借貸觀認為是銀行斷貸引發危機的,作者在後文分別在不同場合對以上三種觀點做了回應。

金融危機絕不是單因素造成,政策失誤、理論謬誤、監管缺位等都難逃其咎,故危機的爆發往往是合力造成,但這是些空洞的廢話,理論研究者的任務就在於探尋表象覆蓋下的根本原因,而邁恩與蘇菲兩位教授的觀點是——房債。具體而言,是房債合約雙方權利義務的不對等、債務分佈的不均等、消費偏好的差異以及行為人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造成了大衰退。作者對房債引起的大衰退的分析並非泛泛而談,在微觀金融數據的支持下,作者做了大量的數據分析工作,其得到的結論也是緊靠邏輯推理難以獲得的。

書評:

【一瓣 · 書評】| 應對危機的一個全新方案:債務分擔式住房抵押貸款——評Mian & Sufi《房債》

12

《穩定不穩定的經濟》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1980年代中期,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到所謂的“大穩健”時期,即經濟週期的波動大幅下降,伯南克認為央行的獨立性是不可忽視的原因。然而恰在此時(1982年),明斯基出版了專著——《Can “It”Happen Again?》(it指金融危機)。在一片歡歌笑語中,這樣一種聲音顯得那麼不和諧,主流經濟學家及政策制定者們並沒有停止舞步,而是繼續喝彩:人類已經解決危機了。然而,一聲巨響,雷曼兄弟砰然倒塌,震驚了所有人,包括那些正確預測金融危機的人,因為誰也無法預測它何時,以及以怎樣的方式來臨。《穩定不穩定的經濟》英文版發表於2008年5月(2010年被譯成中文),正好是金融危機前夜。

明斯基在本書中詳細闡述了金融不穩定的內在機制。根據現金流收入與還本付息負擔之間的關係,明斯基將融資分為三種類型:對沖融資、投機融資和龐氏融資。對沖融資指收入現金流能夠完全覆蓋債務本息;投機融資指收入現金流只能滿足當期的利息支出,但不足以歸還本金;旁氏融資則是指收入現金流連當期的債務利息也不能滿足。理所當然,經濟運行過程中,對沖融資佔比越高,金融關係越穩定,相反,投機融資和旁氏融資佔比越高,潛在的金融危機的風險也就越高。明斯基是通過闡述一個經濟體的融資類型如何從以對沖融資為主自發地向以投機和旁氏融資為主的轉換來說明金融不穩定的內生邏輯的。在這個過程中,預期的實現、利率的變動、收支的時間不一致性等因素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書評鏈接:

書評 | 金融危機10週年:它會再次發生嗎? ——評Minsky《穩定不穩定的經濟》

書評 | 金融危機10週年:“行動的勇氣” ——評明斯基《穩定不穩定的經濟》(下)

13

《逃不開的經濟週期》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我認為很可能是在歐洲市場經濟引入紙幣的時候,經濟週期現象就真正成為了重要的問題了”。作者在序言中的這句話,引發了我極大的興趣。我們常常把紙幣看作信用貨幣,作者的意思就是廣義信用市場的金融活動對於經濟週期有深刻的內涵,那麼在研究週期問題時,若僅僅考察真實週期,而忽略貨幣、銀行與金融市場的活動以及實體與金融的關係,只能說這樣的週期理論“純屬虛構”,並沒有多大的現實意義,歷史就是證明。這本書對各種不同的週期進行了比較詳盡的介紹,筆者甚是受用,特別推薦從事市場研究的人員精讀。我雖然讀了好幾遍,也寫了上萬字的書評,但還是覺得許多東西沒能消化。

書評:

Lars Tvede |“蕭條的唯一原因就是繁榮”——評《逃不開的經濟週期:歷史、理論與投資現實》(上)

【一瓣·書評】| 馴服經濟週期:萬科與萬達事件沒那麼簡單——評Tvede《逃不開的經濟週期:歷史、理論與投資現實》(下)

14

《美國貨幣史》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這本書應該不用筆者過多的推薦了,我想應該是宏觀經濟學的必讀書目。弗裡德曼認為美聯儲錯誤的貨幣政策應對大蕭條負主要責任,具體來說就是美聯儲的緊縮政策使得流動性本來就很緊張、情緒本來就很恐慌的金融市場跌入深淵。但是辜朝明在《大衰退》中表達了不一樣的觀點,他利用工業企業調查數據證明,即使美聯儲提供了流動性,也只能緩解很小一部分企業的問題。

貨幣數量論解釋世界的能力被越來越多的人懷疑。但我的看法是,理論一定要放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中去理解,每個理論及其開出的藥方都適用於特定的歷史階段。制度在演化,週期在更替,經濟理論自然也會隨著經濟與金融實踐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用現在的實踐去批過去的理論,實在是有點牛頭不對馬嘴。筆者認為,將來某個時刻,人們仍然回像懷念凱恩斯和明斯基一樣來懷念弗裡德曼。

在這兒順便推薦弗裡德曼的另一本書——《貨幣的禍害》,筆者也寫了長篇書評,有興趣的讀者請戳【一瓣·書評】弗裡德曼 | 通貨膨脹永遠是一種貨幣現象——評《貨幣的禍害》。

15

《灰犀牛》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灰犀牛是指那些發生概率較高的負面衝擊,但是金融危機的歷史狠狠的教訓了我們,往往是人類致命的自負將自己推向深淵。正如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說,“歷史和經驗告訴我們,社會民眾和政府從來沒有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或者說政府從來也沒有根據從歷史中總結得出的經驗去決策”。記住黑格爾的話是有益的。我想這正也是作者寫作這本書的出發點。同時,也是筆者寫作這個書單的出發點。只要有讀者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並將其作為行為準則約束自己,這就是一件公益。或許您會認為我怎麼不推薦《黑天鵝》,是的,這也是本好書,但是請出版社再版的時候,換個譯者。

好了,現在已經是凌晨01:22分了,也是2018年的情人節。藉此機會恭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同時也給大家拜個早年!!!感謝大家對【一瓣】的支持,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更多嚴肅、不譁眾取寵的精神食糧。

數字貨幣:5000年後,回到起點——從密西西比泡沫看比特幣泡沫,從互聯網泡沫看區塊鏈泡沫

一瓣 | 年度書單:關於貨幣、銀行與經濟週期的30本經典之作

【一瓣·書評】| GDP百年史:觀念演變,人類發展與理論創新——評科伊爾《極簡GDP史》

100000+的“宗教”:論傳媒生態與眾生百態

一瓣 | 為“思想市場”代言——來自《守夜人的鐘聲》的啟示

其他經典文章:

韋森 | 扶貧的道德關懷和經濟分析

韋森 | 阿爾伯特·赫希曼——“50年來最偉大的發展經濟學家”

韋森 | 皇權專制政制下中國市場經濟的週期性興衰 (上)

韋森 | 皇權專制政制下中國市場經濟的週期性興衰(下)

韋森 | 一位學者的思想歷程:從馬克思、黑格爾、康德到韋伯和維特根斯坦

外交學院 施展 | “新遭遇論”:何以為中國?

烏合之眾:周小平和希特勒的套路——大眾心理學的證據

汪丁丁 | 行為金融學的緣起——兼談“幸福感”的來源

經典書目章節節選:

1.一瓣 | 從黃金到紙幣:美國貨幣體系演化史(1781-2010)——選自《美國貨幣體系》

2.羅德里克 | 批判與反批判:經濟學和經濟學者的限度——選自《經濟學規則》

……

【復旦名師團的經濟學課】

如果讀者中有興趣通過音頻的形式,踏踏實實地學點相對嚴肅,又不譁眾取寵的經濟學知識的,可以參考我們在喜馬拉雅app開始的經濟學專欄。詳情點擊“閱讀原文”,或在喜馬拉雅app搜索“復旦名師團”。

節假日大禮包,享8折優惠!

年度書單 | 金融危機15部經典作品:歷史、原因、反思與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