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嚼味方出 貫通旨自得

何倫,字宗道,號東山,明江山(今屬浙江省)人,事親至孝。相傳一天晚上有小偷到他家偷東西,他發覺之後也沒有聲張,在小偷要把他家做飯用的鍋偷走時,他這才說:“請你把鍋留下,以便我明天早晨能做飯給母親吃。”小偷很慚愧,就把所偷的東西都還給了他。又有記載說他居喪哀毀逾禮,忌日涕泣如初喪。可以稱得上是舊時孝子的典型。

《何氏家規》分孝親敬長之規、隆師親友之規、待人接物之規等十一類,其下或又分為數條,包括了中國傳統家訓的基本內容。

【原文】

欲知子弟讀書之成否,不必觀其氣質,亦不必觀其才華,先要觀其敬與不敬,則一生之事業概可見矣。凡開蒙之後,能漸漸收斂,一惟師教之是從,親言之是聽;敬重經書,愛惜紙筆,潔淨几案,整肅身心;開卷如親對聖賢,熟讀精思,沈潛玩索,將書中義理反求就自家身上體認。眠存夢繹,念念不忘,如嬰兒之戀慈母,飢渴之慕飲食,無一刻之敢離,無一時之敢怠;但遇緊要詞語,留意佩服,即思此一句,可以用在某處,我當謹守此行,此一句正中我之病根,我當即為拔去,不使蔓延滋長。如此為學,雖愚必明。縱不能盡忠於朝廷,亦可以盡孝於父母;縱不能建功業於天下,亦可以自善乎一身。若乃不莊不敬,鹵莽忽略,未學先能,未講先厭;或講讀之際,目視他所,手弄他物,心想他事;於書讀其前則汙其後,讀其後則毀其前;或自恃聰明,不肯用力;或專務外馳,不肯內究。如此為學,白首無成,雖成必敗。居官則壞國家之事,處己則無保身之謀。所以古之聖賢,教人先在灑掃應對時著力,引誘提撕,惓惓以持敬為本。

讀書以百遍為度,務要反覆熟嚼,方始味出。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融會貫通,然後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時時溫習,若功夫未到,先自背誦,含糊強記,終是認字不真,見理不透,徒敝精神,無益學問。

學問之功,全在講貫。而講書之要,必須講後自己細看,著意研窮,潛思默究,逐句紬繹,逐章理會,方才得其旨趣。略有疑惑,即為質問,不可草草揭過。俟一本通貫,仍聽先生,摘其難者而挑問之,或不能答,即又思之,思之不通,然後復講。真境一開,如得時雨之化,後來作文,隨意運用,信手發揮,自然成章,無再窒礙。若泛泛而講,泛泛而聽,原不留心佩記,徒費唇舌,不入肺腑,今日講過,明日忘之;此章未達,又講別章,今年未明,復待來歲。雖講至百年,誠何益也?

——何倫《何氏家規》

熟嚼味方出 貫通旨自得

【譯文】

想要知道子弟讀書會不會成就事業,不必觀察他的氣質,也不必觀察他的才華,先要觀察他恭敬還是不恭敬,那麼一輩子的事業大體可以見到了。大凡發矇以後,能夠慢慢收起玩心,一律只順從老師的教導,聆聽父母的話語;敬重經書,愛惜紙和筆,弄乾淨書案,端正身心;打開書本就像親身面對聖賢,熟讀精思,潛心玩味思索,反過來用自身去體會認識,睡覺時存留在夢中,念念不忘,就像嬰兒眷戀慈母,飢渴時想吃喝一樣,沒有片刻敢離開,沒有一時敢懈怠;只要碰到重要話語,就留意佩服,隨即想這一句話,可以用在哪個地方,我應當謹慎持守這種操行,這一句話正擊中了我的病根,我應當立即拔除,不要使它蔓延滋長。像這樣去學習,即使愚味也一定會聰明。縱然不能做官來效忠朝廷;也可以對父母竭盡孝順;縱然不能建功立業於天下,也可以獨善其身。假使是不莊重不恭敬,魯莽疏忽,沒有學習就先逞能,沒有聽講就先厭煩;或者聽講讀書之時,眼睛看著別的地方,手在撥弄別的東西,心裡想著別的事情;對於書而言讀書在前卻沾汙在後,讀書在後卻毀壞在前;或者自己依仗聰明,不肯努力;或者專門去做外在的馳騁,不肯去內心推究。像這樣學習,等到老了也沒有成就,即使成就了也一定會失敗。做官就會敗壞國家大事,為人就沒有保護自身的謀略。所以古代聖賢,教誨別人先在灑水掃地應對交際上用力,誘導提醒,懇切而以守持恭敬作為根本。

讀書以百來遍為限度,一定要反覆讀熟,才開始有韻味出來。使書中的話都像出自於我的嘴,使書中的意思都像出自於我的心,融會貫通,這樣以後才能有收穫。如果沒有精思熟讀,再加一百遍就可以了。所讀之書仍然要時時溫習,假使功夫沒有到家,含糊死記,最終是認字不真切,發現道理不透徹,白白地耗費精神,對學問沒有好處。

學問的用功,全在講解貫通。而講解書本的要領,必須講解後自己仔細看,著意研讀窮盡,潛心思考默默探究,逐字逐句地尋究,逐章逐節地領會,才能獲得它的意旨情趣。稍微有點疑惑。隨即提出質疑,不能草率地掀過。等待一本書貫通以後,仍然要聽老師摘出難點來有選擇地提問。如或不能回答,隨即再思考,思考後不能貫通,這樣以後再講解。真實的境界一打開,就像久早逢甘霖一樣,以後作文章,隨意運用,信手發揮,自然成篇,不再有窒息障礙。假使泛泛而講,泛泛而聽,原本沒有留心記住,白費唇舌,不能深入心中,今天講過的,明天就忘了,這一章沒有達到目的,又講別的章節,今年沒有明白,再等到明年,即使講到一百年,又有什麼用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