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營小鎮 齊魯嵩山」臨朐古八景——白芽寺

「露营小镇 齐鲁嵩山」临朐古八景——白芽寺

「露营小镇 齐鲁嵩山」临朐古八景——白芽寺
「露营小镇 齐鲁嵩山」临朐古八景——白芽寺

朐邑西南嵩山之陰,大石水之陽,峰巒重疊起伏,溝谷溪澗交織。其間支公頂西北幽壑中,有佔剎遺址,昔稱“白塔寺”、“靈峰寺”,今名“白芽寺”。民國《臨朐續志·八景》(臨朐八景即“駢邑石門晚照殘,粟山孤聳落平川。冶源煙靄三冬暖,百丈瀑布六月寒。彌水澄清通地底,沂山晚翠接雲端。白芽寺裡枯松樹,仰天高掛秋月圓”)載:“(白芽)寺在縣治西南五十里尹士社,由常家溜莊西北行二里許,有古剎森蔚,即白芽寺也。寺西山上有五龍潭,相傳潭畔松樹已枯,忽生白芽,奇異非常。今寺與五龍潭雖存,而枯松久已無存矣!惟考寺之殘碑,唐宋日靈峰寺,元明始稱白芽寺,蓋邑內寺之最古者。”

白芽寺,坐落於崇山邃壑之中,山環水繞,地勢、景色俱佳。正如小塘仙師(清淄川人,李姓。入釋為僧,光緒間為白芽寺住持)撰寫的《重修地藏殿碑》文所述:“此地氣通東岱,脈生西極,互連天馬摩雲崮頂,枝分雲臺、仰天漕鞍。以七寶為朝拱,以八士作為環,以雀嶺成前沙,以龍水當關攔,前生龍虎峰並峙,後接玄武,山插漢山。山回崖懸翠黛樹,樹陰濃枝鎖雲端。古松奇異藏日影,寶錫變化潛龍潭。泉水曲屈映池碧,怪石巍巍賽伽藍。形勢如海上三山也,遺蹟似秦中一桃源。實為城陽八景之第一觀也。”由上述可知,這裡峰巒疊嶂,山翠潭深,真可謂“山色水色色色悅目,風聲水聲聲聲順耳”的去處。古人云:景美山水真,地佳四勢(即四象,堪輿家所說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是也)奇。白芽寺就在這樣一個神奇靈秀、清幽絕塵的地方。

白芽寺前身為一簡陋石室,名“背風庵”。相傳於前漢末有方士於此居住,其貝姓,自稱“雲子”,膠西國人,精術數,又善醫。常年雲遊,少著屋舍。一年大疫,近病則疾,疾則遽亡。雲子奔波巡診,仍延蔓不已。夜倦小寐,夢得病媒為石水旱獺,遂糾眾殺之焚屍,瘟除疾瘳。數年後欲離去,父老挽留,辭謝曰:“白雲歸去汝何慮,緇衣飛來他生光。”說罷而去,不知所往。大家不解其意,但知雲子非凡人也。

東漢初,佛教傳人中國,沙門弟子紛紛至各地傳法說經,並大興土木,營建僧寺尼庵。安帝元初( 114~ 120)間,蔡國(周時古國名,在今河南省)人釋子先法來朐傳教,遍遊嵩山,見此山奇水異,壑邃林密,恬靜而幽雅,景象非凡,是經營蘭若的理想之地。他便四處奔走,廣宣佛法,求取官民之助,化緣醵資,購材備料,於此營造僧寺。

「露营小镇 齐鲁嵩山」临朐古八景——白芽寺

此寺創建於東漢元初三年( 116),位於龍淵山下東北角一平地、昔年背風庵遺蹟之上,佔地四畝許。其佈局形式為中國傳統院落式。主體建築大雄寶殿,於中軸線之北端臺地上。大殿臺基高起約三尺,砌築形體須彌座式,上裝石勾欄。其面寬五楹,長約三丈,進深兩楹。大木架結構,重簷歇山式,青瓦封頂。門開前後,闊門方窗。殿前祭臺寬敞,臺上植松柏,分列兩側。其下三面臺階,各十數級。殿前臺下,左右各建偏殿,東為祖師堂,西為伽藍堂。兩側體量、尺度、營造形式、結構用料盡同,面寬三楹,進深二楹,前出廊廈後封簷硬山式,牆體全為石砌,封頂以青瓦。大殿正南四丈許,建造天王殿,臺基較高,近二尺,面寬三楹,長一丈四尺許,進深兩楹,形式為前廊後廈懸山式。窗開正面,前後設l門,頂覆以青瓦。其後東西兩側,分別建鍾、鼓二樓,二者形狀相同,單間二層,四角閣樓式,閣臺中間發拱券洞,南北相通。閣樓拱門四面,其頂攢尖式,砌以青瓦。天王殿南三丈許,營建山門,其面寬三楹,磚石砌築,正門居中而高大,左右便門略小偏低,均為拱券式。門前石階高起,象眼垂帶,砌造精緻。山門內、院西側建僧舍、齋堂、庫房等瓦舍數楹。東側為園圃,其間有井泉,水脈甚淺,相傳泉通東海,早晚有潮汐之象,故名“元流(海之別名)泉”。殿堂事竣,又於寺外西北山麓,營造浮圖,是塔七級,密簷式,磚石結構,高兩丈餘。傳說寶塔落成,夜來赫然生光,遠望色白若雪。眾人驚訝,議論紛紜,此時一老者恍然想起方士貝雲子的留言,於其十分應驗相合,便解釋道:“緇衣者,佛門僧侶,‘他’、‘塔’同音,仙人早已預知,他走後這裡必建佛寺、浮圖,且寶塔生光。”大家聽了極是驚服,並感到這是神仙在點化,是吉祥之兆。便稱此塔日“白塔”,寺也因之而名“白塔寺”。

「露营小镇 齐鲁嵩山」临朐古八景——白芽寺

白塔寺,依山就勢而建,院落前後兩進,充分結合山勢走向、起伏高低等特點,巧妙利用空間,佈局緊湊自然。設計匠心獨運,營造砌築精美,體量大小相稱得當,甚是宏偉雄壯。遠瞻青山環圍,綠樹掩映,霧氣朦朧,景若仙界。近視殿閣崔嵬燦爛,山泉叮咚,鳥歌婉轉,花態林情,無一不使人賞心悅目。寺成,朝拜者紛至沓來,香火旺盛,它不但是朐邑西南佛教的活動中心,也是風光絢麗的遊覽勝地。

奇山異水,名人薈萃。朐邑“八大景”之一的白塔寺,自然受到古今高士名流、騷人墨客的青睬。東晉成帝鹹康(335~ 342)間,佛教學者、高僧支遁字道林,世稱支公,亦稱林公,別稱支硎。本姓關氏,陳留人,或雲河東林濾人。隱居餘杭,沉思道久,年二十五,始釋形人道。入吳,立支山寺,俄入剡,於沃州小嶺立寺行道。後徵至建康講經,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好談玄理,注《莊子·逍遙遊》,見解獨到,作《印色遊玄論》,宣揚“印色本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尚有《印色本無義》等著。兼善草隸書法)北來遊岱而東鎮,至白塔寺,見此山水絕塵,地脈靈秀,聽其傳說神妙,然營造侷限不宏,與自然地勢等不相諧和,遂建議拓址增修。寺中住持遂化緣募金,於東晉穆帝永和( 345~ 356)初年,再興土木,由大雄寶殿向後擴修增建。營造有地藏菩薩殿,面寬五楹,進深二楹,形式歇山。大架木製,砌以磚瓦。臺基隨地勢高起,石階二十餘級。翹角飛簷,氣勢恢宏壯麗。階下東西兩側建偏殿,面寬各五楹,俱為後封簷前出廊廈硬山式,內供十殿閻君。菩薩殿後營造法堂,堂前東西修建齋堂、禪堂、藏經閣、廚房、客房、浴室等數十楹,並將舊有殿舍加以修葺裝飾。至此,一座佔地卜數畝,比較合乎傳統規格的山寺形成。其規模之宏廓,僧侶、弟子之眾,香火之盛,為當年朐邑北境僧寺之最。《古駢邑·祠宇》載:白塔,邑內獨具,剎之古,位列其次。寺肇創於後漢,增建東晉。其經營頗繁,殿閣樓寢,計八十餘楹,庭院錯落四進。梵宇起幽谷,山環陵抱,樹掩霧隱。浮圖凌空,光耀叢林。神物(龍之別稱)噴泉山巔,溪流串院鳴琴。其幽比洞府(仙人所居之地),景佳絕倫,為邑北境沙門重寺、天然苑囿。競日信士遊子不絕,騷人方家時至。歲內廟會數起,人眾如潮,廣及五縣,遠達數百里……

「露营小镇 齐鲁嵩山」临朐古八景——白芽寺

至北魏道武帝,敕令拆廟毀佛,僧尼還家,廟田歸農耕。由於該寺置於深山僻壤,離官府較遠,僅摧毀山門、天王殿、祖師堂、伽藍堂等門面部分,其他得免。時越百年後,洛京高僧惠生至白塔寺,見其殿宇毀壞,斷牆頹壁,不成體統,褻瀆佛靈,提議恢復。眾人遂於孝昌二年(526),求得官府同意,依舊重修。

西魏滅亡,北周建立,至建德三年(574),武帝宇文邕,詔令禁止佛道二教,悉毀經像淫祠,拆除寺院廟觀,強令僧尼道羽還俗。在“建德法難”中,白塔寺佛像全部搗毀,殿堂拆除大半,歷時450年的白塔亦被推倒,僧侶遣散。殘剩殿舍,由於無人管理,年久失修,也漸次損壞倒塌。唐朝興起,佛家得勢,各地紛紛恢復舊寺,增建新蘭若,白塔寺為邑內沙門重地,自不例外。於唐高宗顯慶( 656~ 661)問,得到官府支持,於其舊址重建,雖院落仍為四進,然地面廣闊,各有伸擴,殿堂體量大小有變。增修菩薩殿、角樓,並於寺北斷崖石壁,鏨鑿石龕,雕刻摩崖造像。且將五龍潭、白塔泉、龍溪、石橋、山間石徑加以修整砌築。廣栽名貴樹木、松檜綠竹、奇花異卉,加以襯飾點綴宏偉的建築群,絢麗的茂林花木,互為掩映,渾然一體,步人其問,猶若身遊仙界。由於白塔倒掉,又高僧支公贊此“靈氣鍾聚”,故更名為“靈峰寺”。並礱石刻制匾額,嵌於…門拱券之上。相傳為唐高宗時仙道李清(唐北海人,少學道,得小兒醫方,療則愈。齊魯間從學者眾。後入泰山,奠知所終)書,字體行楷,大若鬥口,氣韻生動,筆力蒼勁,雕鐫形式陰刻。此次重修,其規模、佈局、營造形式、砌築工藝、環境美化諸多方面,均勝昔年。白芽寺的發展,此時達至鼎盛。有關史料載:寺之重修,署董其役,民募財力。梵宮(佛寺之另稱)百楹,園林頃許,營建之宏,泉石之優,無一不勝曩時。僧眾近百,子弟千計。官府歲時有祀,香菸競日如雲,香客商旅,往來若織……

至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武宗李炎敕令拆毀天下佛寺、招提蘭若,強令僧尼還俗,國家收回寺院,田地歸農,廢銅像、鍾、磬,委鹽鐵使鑄錢,其鐵像,委本州鑄為農具,金銀玉石等像付度支。俗話說:樹大招風風折樹,人為名高名喪人。靈峰寺僧眾剎宏,是朐邑西北境的佛教活動中心,名聞遐邇,自然是這次“會昌法難”的摧毀重點。州縣接旨,急令鄉民拆寺毀佛,並親蒞靈峰寺督飭。不數日,靈峰寺殿倒神毀,僧侶離去。幾復興衰,歷時七百多載的靈峰寺,至此,化為一片瓦礫廢墟。

時過七十年,至五代後梁貞明( 915~ 921)間,鄉民於遺址第一進院,天王殿基址,建造觀音菩薩殿,小型三楹,周邊壘以石垣。平時落鎖,只在“觀音香會”時,啟門朝拜。

北宋建立,至真宗時,明州雪竇寺高僧重顯(遂寧李氏子,字隱之。居明州雪竇寺,皇祐中,賜號明覺大師。著有《瀑布泉集》),自狼牙山來朐說法講經,去仰天過靈峰寺遺址,四顧山象地脈,林木泉石絕佳,思昔年之盛,而今日蒿蓬荊棘,嗟惋不已。鄉里父老共遵意旨,於大中祥符四年(1011),將觀音殿拆除,擴大體量,改建為三楹大雄寶殿,殿前左右,分別建祖師堂、伽藍堂,山門面南,垂拱式,門之兩側為僧舍齋堂。此建雖為單院,規模較小,但因該寺歷史悠久,復加山水優美,人們仍慕名而至,信士遊客時有往來,香火較旺。

相傳寺西龍淵山阿、五龍潭邊有古松數株,其一老松,歲齡千載。於元代至元(1264~1294)末年,突然葉黃枝幹,漸次枯死。時過數年,至元貞(1295~ 1297)初,春季赫然復生,生機勃勃,發出白芽。大家感到十分驚奇,四鄉老少也紛紛趕來觀看。其中一老者說:“枯木生芽,陳花重放,非仙法神術難為。當年仙人以白塔點化,是寺興隆昌盛;而今又以白芽暗示,應當重修。”眾人聽了,將信將疑,但也感到枯松生芽,確非人所能為。是吉祥之兆,靈峰寺也該重修復新遂醵資備料,於大雄寶殿後營造地藏菩薩殿,其面寬三楹,進深一楹。殿前左右,建東、西閻王殿,大雄寶殿兩側,分別砌築月門,門下臺階,構成二進院靈峰寺的殿字又粗具規模.同時,對五龍潭挖掘浚深,加以修整,白芽古松亦砌築圍臺石欄,予以保護。並刻石記其事怪異的枯松,回春復生,給這裡平添了無限神奇而誘人的色彩,招致遊客,接踵而來。故寺亦因之而更名為“白芽寺”。

至明清兩朝,屢有修葺,增修新建頗少,基本保持元代建築規模。民國初年僧侶還俗,再加戰亂連年,無人管理,殿字失修,樹木濫伐,破壞慘重。新中國成立後,嵩山林場建立,這裡改為白芽寺林區駐地,對其文物古蹟嚴加保護管理。然由於建築悠久,結構用料特殊,修繕困難,故而日漸損壞。現存主體建築大雄寶殿,頂漏柱朽,將欲傾覆。地藏菩薩殿,破落坍塌,僅剩殘壁頹垣。兩偏殿較為完好,亦非當年原貌。另外尚存明清碑刻各一幢,宋植流蘇樹一株,及昔年僧侶所用的舂臼碾磨等石器。 白芽寺,地處幽谷,山環水繞,風光恬靜。民國《臨朐續志·山水》日:“寺居西南邃山中,祗園(即祗陀給孤獨園,亦謂之祗樹園,世謂祗園精舍,在今之中印度舍衛城南。此指寺院)溪洄,花木清芬,流觴曲水之樂隨時可得。”此景之勝,確比蘭渚(地名,在今浙江紹興市,渚有亭,曰蘭亭。東晉王羲之等修祓褉之禮於此),不愧為臨朐八大景之一。

「露营小镇 齐鲁嵩山」临朐古八景——白芽寺

長按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