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多代的驢肉火燒到底經歷了什麼?

相傳,宋代時漕河碼頭有漕幫和鹽幫兩大幫派,漕幫以運糧為主,鹽幫以運鹽為主,但一山不容二虎,漕幫和鹽幫就經常會幹仗,最終漕幫大獲全勝,贏了肯定要設慶功宴啊!於是就將從鹽幫俘獲的毛驢宰殺吃了,可憐的小毛驢啊,驢肉做好再配以火燒,口感甚是不錯,驢肉肥而不膩,火燒酥軟香綿,就這樣,漕河驢肉興起,一帶名吃誕生!

後來,到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其四兒子燕王朱棣率兵篡位,明惠帝朱允炆派大將李景隆與朱棣在白溝河一帶開戰,李景隆敗退到徐水漕河鎮,軍中糧食匱乏,李景隆無奈之下就下令殺軍馬充飢,當地百姓有吃驢肉的習俗,所以烹飪出的馬肉也十分的美味。然後,徐水漕河鎮吃馬肉的習俗就產生了,而到清朝時,康熙皇帝重農桑,禁屠牛馬,漕河一帶便改食驢肉,後來人們就專養驢食用,夾上那外焦裡嫩的火燒,美味無比,後隨之流傳了下來。

歷經多代的驢肉火燒到底經歷了什麼?

再後來,到了乾隆皇帝,這位啊就喜歡暗查民情,經常下江南,而下江南水旱兩路必經河間,據說,有一次,皇帝下江南時錯過了住處,便找了家農戶住下了,農戶心想,也沒啥招待您這位大神的,俺就搞點俺們的特色美食給您嚐嚐吧,就做了這驢肉火燒,乾隆吃後讚不絕口,問道:“這是何物?”農戶回到:“大火燒加驢肉。”皇帝聽後,詩興大發,隨即作詩一首:河間處處毛驢旺,巧婦擀麵似紙片。做出驢肉夾火燒,一陣風來一陣香。並命人在河間建行宮常住就為了吃驢肉火燒,十足的吃貨啊!還不擇手段的吃。有了行宮皇帝也總不能一直住在這啊,終於,皇帝走了,回到皇宮後,他還是思念那驢肉火燒的味道,就派和珅去河間尋找那位做驢肉火燒的農戶進宮滿足他的胃。對於和珅,我們都覺得他是一個大貪官,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個美食家,相傳,和珅在中秋佳節和幾位夫人吃驢肉火燒賞月時,不禁詩興大發,拿起他那夫人的小手手吟道:玉人指甲長,火燒分外香。兩相皆上品,對月透華光。說的就是這火燒的層就和女人的指甲一樣薄。小編覺得喝酒可以助詩性,吃驢肉火燒好像比喝酒還來勁啊!

如今的驢肉火燒啊,就以河北保定北部的徐水縣漕河地區最為著名,脆,嫩,酥,香。實在的美味啊!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哦,小編會及時更新各種有關美食的故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