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是——德國

首先說對於德國這個國家,我談不上喜歡,或者說記憶只是停留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上,從“鐵血宰相”俾斯麥到“德意志帝國”,從“普法戰爭”到希特勒,再到二戰後的興登堡、默克爾這些總理。在我宏觀的記憶印象中,德國是一個工業文明高度發達,全民職業化水平很高的國度;但與此同時日耳曼人也是作風優良、工藝嚴謹的代表與象徵。坦白說這屆世界盃因為一些特別的原因我關注的不夠,特別是昨晚的德國隊與瑞典隊的焦點之戰,我也是在比賽過後看的集錦。一名球員從“罪臣”到“功臣”,這中間也許克洛斯體會的最深;與此同時我們不由得想起了巴西隊內馬爾的“迷一樣的眼淚”,很多時候我們是很難理解這一份感情的。

為什麼是——德國

每個人都有社會角色

與其說到德國隊,其實更好的佐證應該是冰島隊,在這樣的一隻足球國家隊中,全員都是兼職的——他們不是“斜槓青年”但是卻勝似。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會有多重角色的,這也是我們在全球化進程中必然要面對的一個過程,在昔日裡“閉關鎖國”給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與痛苦,於是在晚清的歷史演進中出現在鄭觀應的《盛世危言》(最早提出了“商戰”的概念),接著由李鴻章代表的“洋務派”又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我們要承認每個人的社會角色,也要在客觀上承認他過去、現在乃至於未來可能會發生的社會角色演變。人在一輩子中不可能給不犯錯,錯就錯在社會不給他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在很多時候這是一個社會“寬容度”的集中體現。

認錯需要勇氣,崛起需要實力

德國是個複雜的國家,兩次世界大戰的參與國,或者說都是戰敗國。在這個過程中,除去歷史因素不提,其實德國百姓受到的影響是很大的。一個國家不能群龍無首,在二戰後,德國總理興登堡的“一跪”其實是真正讓德國開始站起來的標誌。隨著時代的演變,兩德的統一,德國真正開始了崛起。我們說一個人也好,國家也罷。如果一直都一帆風順也是不好的,有錯誤不可怕,需要的是積極認錯的態度;就像克洛斯一樣,但是真正的崛起,就像扭轉戰局的比分一樣,需要的則是真正的實力了。

真正的團結不是停留在嘴上的

我們一說到德國隊,大家常常用“德國鋼鐵戰車”來形容,我們所說的團結絕不是一兩句口號就可以體現的,而是在緊要關頭,團隊成員所表現出的反應與狀態。很多時候在平常狀態下的宣傳與口號,都不如在危機困頓時的團結一致來得更有效果。真正的團結從來不是留在嘴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