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印度是窮人的藥房,難道中國就沒有仿製藥?

一部徐崢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像一把利劍直戳病患者的痛處:高價的進口藥,無法承擔的進口藥。影片中的一句臺詞“印度是窮人的藥房”更是引起了人們的共鳴,什麼時候進口藥才不那麼貴?還有中國就沒有仿製藥嗎?

都說印度是窮人的藥房,難道中國就沒有仿製藥?

先說說一降價就缺貨的救命藥、廉價藥。十多年來,那些便宜、有藥效、難以替代的藥物正逐漸在消失。有關部門調查顯示:醫院廉價藥缺口已高達342種,而且每年在不斷地減少。這些藥臨床短缺並非個例。成都某風溼性心臟病患者即將進行手術時,因醫院缺少魚精蛋白的藥被告知手術無法進行。以前只要7.8元就能買到一盒注射用促皮質素(ACTH),主要是用來治療罕見的嬰兒痙攣症,如今在很多醫院已很銷聲匿跡。看到暴利可圖,一些黃牛隨之做起倒賣的生意,黑市的價格竟然高達4000元。即使這樣,也並不保證有錢就能買到,變成了稀缺藥品。

都說印度是窮人的藥房,難道中國就沒有仿製藥?

造成廉價藥消失的背後,是利益的博弈。一方面是藥品太廉價,無利可圖,生產商不生產,銷售商不賣。當一些罕見的疾病需要這些廉價藥來治療時,卻發現不知道到哪裡才能找到這種廉價藥,而這對於求藥的病人和家屬來說,那是多麼的煎熬!另一方面就是所謂的“研製新藥”,換一個名稱、包裝、批號,新藥物就這樣產生了。雖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但價格卻是比原來翻幾倍甚至幾十倍。作為生產商,不用想就知道他會怎樣選擇。

都說印度是窮人的藥房,難道中國就沒有仿製藥?

說到進口藥,就得從它的知識產權說起。根據國際上的知識產權保護法,藥品的專利有效期為申請之後的20年。而按照藥物研發的一般週期推算,創新藥上市之後的專利保護期多在7-11年之間。因此藥企為了追求更大的利潤,往往會在這段時期內以較高的價格銷售創新藥;等到專利期滿、仿製藥上市時,藥企才會大幅度降價。加上一些中間商賺鉅額差價,這才導致進口藥價格水漲船高,讓人望價興嘆。

都說印度是窮人的藥房,難道中國就沒有仿製藥?

什麼時候進口藥才能不昂貴?什麼時候看病才不會那麼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