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母女同校同一天畢業 60歲母親:還要拿博士學位

碩博母女同校同一天畢業 60歲母親:還要拿博士學位

6月22日後,薩翠華和女兒馮芊玉的共同點又多了一個:醫學研究生。許多人見證了她們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同天畢業的情形——碩士媽媽和博士女兒興奮地在畢業典禮上合影擺pose。她們笑容的背後,是她們對中醫的執著,更是對家的守護和愛。那是薩翠華兒子出生17個月後發現的不幸,也來自中醫帶給一家人的幸運。

這對澳大利亞華人母女克服了在廣州學習的種種困難,也戰勝了疾病給家庭帶來的困擾。如今,學業有成的母女在悉尼開辦了一家診所,希望結合中西醫所長幫助更多的 人。

已經60歲的薩翠華特別開朗,喜歡和女兒馮芊玉“黏”在一起。當記者聯繫上已回到悉尼家中的薩翠華時,她又等了三個多小時,直到女兒回來,才一同講述她們的經歷。女兒的中文不太好,兩人的回覆有些斷斷續續。採訪一直持續到晚上11時,記者擔心打擾她們休息,但薩翠華卻說:“對於一個趕寫論文的學生,這個時間不算晚。”

碩博母女同校同一天畢業 60歲母親:還要拿博士學位

薩翠華和馮芊玉母女同一天畢業 本文圖均為 廣州日報 圖

她們是母女也是同學

薩翠華報讀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時,已經56歲了。從中國香港移民澳大利亞的她,一直在家做全職媽媽,她記得,“剛上課時天天做噩夢,延續了一個月”。

女兒馮芊玉當時在澳大利亞完成了整脊治療專業的碩士學位。但兩歲時就到悉尼生活,讓她的中文和中醫基礎都不好。

好在母女性格相近,對中醫的興趣也相同。過去,女兒的學校離家很近,母女經常“黏在一起”,兩人生日只差一星期,總能找到相近的話題。馮芊玉把和媽媽的關係稱為“靈魂伴侶”,薩翠華也從未感到代溝,但“有點怕女兒上大學後會有代溝,所以都報了醫學”。

來廣州後,她們成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和澳大利亞國際中醫研究院聯合培養的研究生班同學,師從許能貴教授。

廣州的學校生活讓母女倆更親了。“一同住宿舍,一起上自選課,上課一起討論。”薩翠華回憶著過去的四年時說,住宿舍時女兒會提醒重要事情,怕她忘記,而她還是像媽媽一樣照顧她的飲食。

學習壓力大偶爾會誘發薩翠華哮喘,這時女兒馮芊玉就“像媽媽一樣”,禁止她吃生果或寒涼食物。對女兒,薩翠華讚不絕口:“她一向成熟,處事比我細心”。

但一起學習的最大問題是女兒聽不懂也看不懂中文。薩翠華就充當翻譯:“上課時,我一邊聽不太熟悉的國語,一邊翻譯給不太懂的女兒,翻譯時又怕遺漏重要信息。”

這讓薩翠華一度“很吃力很緊張”。

後來女兒能聽懂一些了,她立刻感到輕鬆多了,“女兒還學用電腦軟件翻譯,結果出來的字句弄得我們笑得肚子疼。”

碩博母女同校同一天畢業 60歲母親:還要拿博士學位

薩翠華和馮芊玉母女

她為兒子讀中醫

薩翠華做全職媽媽三十多年,這並不是她第一次回到學校。

兒子17個月大時,被查出左側微度腦癱。薩翠華每週都要帶他做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等。擔心兒子行動不便,運動便成了家庭的重要活動;為了兒子將來在社會找工作,她又強迫他在學習方面用功。

後來,逐漸年長的兒子開始耍壞脾氣,不斷跟家人吵架,薩翠華一度很累,“要我跟他說教兩三個小時才肯認錯”。

終於,兒子16歲那年,一位名醫將其大部分症狀都解決了,兒子的脾氣和學習能力改善很大。從那時開始,薩翠華對腦部功能很有興趣,冥冥之中她也相信中國博大精深的醫術對孩子有幫助。

2011年,兒子大學畢業,女兒剛入大學,而丈夫長年在瓦努阿圖工作,一年回一兩次家, 薩翠華突然覺得很空虛。儘管閒時她也學日文、中國書畫、木蘭拳等,但兒女的成長似乎太快,她好像跟不上他們的腳步了。

一次,在開放日參觀澳大利亞中醫學院後,她出奇地感興趣,趕緊付了半年學費,“年紀大了,看書慢寫字慢,掉下書包30多年,當時真的沒信心。”但身旁一位白髮蒼蒼的學生卻鼓勵她,“我都80多了還在讀書呢!”

2015年,薩翠華終於也和兒女一樣本科畢業,她越讀越有興趣,得知廣州中醫藥大學開辦澳洲國際中醫研究院,其中有課程專門研究針灸對腦部功能的影響,這讓薩翠華特別感興趣,於是,她和女兒雙雙申請前來學習。

27歲的馮芊玉比哥哥小3歲多。在年幼的她看來,動作不便而意志堅強、努力做事的哥哥近乎頑固。“哥哥認為他永遠是對的。在他的世界和心中,只有對或錯,黑色或白色。他會一直想著自己,而不去想別人。”爭論一天會持續好幾個小時,甚至會發生肢體衝突,馮芊玉常常在家裡哭得很厲害。

直到馮芊玉見證整脊醫學給哥哥帶來的改變,她突然明白了許多。

“很多患有腦癱、自閉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和其他症狀的孩子總是很固執。”但她發現,治療過程中和治療後的幾年,哥哥更有愛了,“如果有爭論,他會明白為什麼錯了。思想更加清晰簡潔,會開始考慮別人,走路的姿勢也更直了。”

更重要的是,馮芊玉覺得哥哥更加快樂了。家中的氣氛也輕鬆了一些。

16歲,高中畢業的馮芊玉立志做一名整脊師,幫助更多像哥哥一樣的患者。她上了哥哥就讀的麥考瑞大學,順利攻下碩士學位,成為澳大利亞註冊脊椎治療師。

母親學習中醫時,母女討論了許多關於康復的想法。來到廣州中醫藥大學,馮芊玉決定攻讀針灸推拿學的醫學博士學位,“我想彙集東西方文化的治療技術,以整體方式治療患者。”

媽媽還要拿博士學位

薩翠華很感激家中兩位男士的體諒與支持。“我先生負責賺錢。回家時更體貼,我們忙寫論文時,他兼做家務,讓我們可以專心完成學業。我的感動,難以言傳。”

而接受中醫整脊治療之後,兒子不但學習能力提高,脾氣也溫和了很多。“他大學畢業,學會駕車,自己找了工作,會做飯,還為我處理很多事情。”完成主要療程時,兒子懂事地對薩翠華說:“媽媽,幸好你沒放棄我。”

兩年前,母女倆在悉尼開了一家診所,用整脊結合中醫治療,部分病人是自閉症、腦癱或活躍症。“不單是為了孩子,更是為了他們的家庭。我作為一名輕度腦癱兒的媽媽,很明白家庭所受的痛苦,既然有醫生治療我的兒子,我也希望盡力幫助有需要的人。”薩翠華的言語樸實,卻透出一股堅定。

薩翠華還希望回到廣州,“等我想好下一個研究項目就會報讀博士。”只是,現在開診所,天天和女兒相見,“女兒不在身邊,我或許會不習慣。”

校方:澳大利亞已有5000中醫

澳大利亞國際中醫研究院杜亦旭院長告訴記者,澳大利亞法律要求,在澳大利亞從事中醫藥行業人員必須在聯邦衛生部設立的澳大利亞中醫管理局註冊。在澳大利亞擁有博碩士學位的中醫醫生比較少,辦學過程中,他們特別留意從小在澳大利亞長大、讀與醫學有關的大學畢業生,鼓勵他們來報讀廣州中醫藥大學的研究生。這就促成了這對母女一起來讀廣州中醫藥大學,母親讀碩士、女兒讀博士,她們的事蹟必將影響著更多當地人士到中國學習中醫。澳大利亞有將近5000位中醫,越來越多的人在得不到西醫有效治療後都會來找中醫進行治療。

目前項目已經培養了好幾屆高水平的中醫藥專業人才,絕大多數畢業生已經在澳大利亞診所獨當一面。

談及這對母女,杜亦旭說:“辦學至今,薩翠華母女是僅有的一對同時上學的母女,我挺佩服薩翠華的學習精神,她有一種不服輸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願意為了目標付出時間和金錢,對我們和老師非常尊重和信任。馮芊玉是媽媽的乖女兒,中文從聽不懂到聽懂,付出了很多精力,她本身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本科和碩士學歷都學西方醫學,能在母親的影響下熱衷於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這很不簡單。我想將來她們會幫助到很多悉尼當地的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