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介於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物種?

韓延雷


有!海蛞蝓!

劃分動物和植物最重要的依據,莫過於葉綠體、細胞壁的有無。如果一個動物有了葉綠體,那它算是動物呢還是植物呢?

海蛞蝓就是這一種,動物和植物之間的神奇物種。

其實海蛞蝓只是一種俗稱,泛指“無殼蝸牛”,是一些保有少量外科或是已經沒有外殼的軟體動物。

它們跟我們常說的鼻涕蟲,其實是近親,不同的是,鼻涕蟲生活在岸上,而它們生活在海里。

重要的是,生活在海里,但是沒有自暴自棄呀,海蛞蝓竟然意外好看。

上圖是海神海蛞蝓,是海蛞蝓的一種,不賴吧。

但它不是今天的主角,今天的主角是那些綠色的海蛞蝓。

葉羊

綠葉

海蛞蝓的綠色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吃出來的。

它們吞食綠色的海草(或其他植物),將其中的葉綠體剝離出來,有一些海蛞蝓能夠將葉綠體存入角鰓,從而利用光合作用,不足時再補充。

其中也有利用得更徹底的,也就是上圖的綠葉海蛞蝓,它不僅將葉綠體存入體內,還會吸收葉綠體相關的基因信息,從而擁有在體內為葉綠體補充能量的能力。

綠葉海蛞蝓一次攝入足夠的葉綠體,就能依靠光合作用活過10個月(壽命1年),再也不需要為了生存擔憂。

像這種靠進食生存的情況在海蛞蝓群體中很常見。

有些能夠吃珊瑚和海葵,將這些植物的“刺細胞”轉化為自己的武器。有的能將海綿的二次代謝產物存儲起來,成為毒素,用作與敵人同歸於盡。

相對而言,納入葉綠體仍是最匪夷所思的能力,想想假如靠曬太陽就能過日子~還早起做什麼。


開玩笑的~該早起還得早起,不然看看其他海蛞蝓補補血吧


SMETalk


先放一張生命之樹鎮樓,從樹上可以清晰的看出一些動植物的詳細分類。

按照最早的物種分類標準,所有生物只分為動物和植物兩大界。這個分類標準是瑞典科學家林奈(Linne)提出,分類標準也很簡單,主要是根據各種生物的形態特徵。比如生物固著不動,自養,就是植物;生物能運動,異養,就是動物。這個標準

一直沿用了幾百年。

但這種分類方法顯然不嚴謹,因為存在很多固著不動的動物,比如海葵。

也有很多異養的植物,比如殘暴吃蟲子的豬籠草。

隨著細胞生物學的發展,人們開始觀察到了生物細胞內的微觀結構,於是動植物的分類不再以宏觀形態為依據,而是以細胞結構和內部器官為主要依據。比如植物細胞一般都有細胞壁和葉綠體,動物細胞則沒有。

這種分類標準比林奈法要科學了很多,大部分動植物都可以很好的照此依據清楚的劃分。但問題還是來了,對於怎麼看都是植物的真菌,也就是我們常吃的蘑菇,它們的細胞卻根本不具備植物細胞的特點。既沒有細胞壁,也沒有葉綠體,而是更像動物細胞。

目前我們認為,真菌是界於植物和動物之間的過渡性物種,所以在最新的分類標準中,真菌既不屬於植物,也不屬於動物,而是被單獨劃分為一界。

此處突然腦洞,要不然蘑菇吃起來好香,比肉也不差。。。


羅生物語


眼蟲,甲藻,很多單細胞生物同時具有光合作用,又能夠運動。海兔,海蛞蝓中的一類,竊取食物中的葉綠體,也算是獲取了光合作用的能力。

此外,

造礁珊瑚,與蟲黃藻共生,也算是獲得了光合作用的能力。

深海熱液生態的巨管蟲,與硫化細菌共生,在這個生態系統裡的作用有點像植物。


冉浩


太歲。介於動物植物之間,不生不死,不增不減,超脫輪迴,萬道正仙,輕身不老,延年益壽…呸呸呸,胡扯啊,都別信。

太歲,就是肉靈芝,也叫真菌附和體,生長在地下兩百米的地方。

因為屬性不明,因此生物專家稱它為“盲支”,處於生命演化的一個岔道口上。往左會發展到植物界,往右就會向動物界發展,原地不動就會變成像蘑菇靈芝一樣的真菌類,為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動物和非菌類的第四種生命形式,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體標本,是人類和一切動植物的祖先。

生命力頑強,可以自我複製。神奇的物種,大自然的奇蹟。

雖然沒有輕身成仙那麼誇張,但是延年益壽還是有的,要不要吃一下看看呢。




逸謙吧唧吧


豬籠草,食屍花,細思這些植物都挺可怕,但深究這些還是植物。世界上應該是不存在動物植物之間的過度體。植物就是植物,動物就是動物。估計進化之初就是奔兩條路走的,兩者兼之必早早滅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