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嚮往的生活在農村還是城市

給你一套房,你願意回農村生活嗎?

如果把對象換成在大城市工作的農村90後

就會有一個標準答案:願意在農村短暫停留,但不會在那裡長期生活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在快節奏的城市待久了,總想回農村老家待幾天

聽聽蟲鳴蛙叫,看看滿天繁星

每天清晨從公雞打鳴和麻雀嬉戲聲中醒來

呼吸著清新的空氣,享受一份安逸

但心裡明白這安逸不會持續太久。

久了剩下的就是不安與恐懼感

為什麼如今的90後農村青年都不願意再回農村生活呢?

拋開城市化的客觀大環境

農村90後希望自己可以在城市紮根,而不是在閉塞環境下,一代代原地踏步的生活,

另一方面希望逃離農村投機求穩,世故實際的氛圍

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裡說:如果你年輕的時,在巴黎生活過,巴黎一生都會跟隨你

不可否認,一個人從小成長的環境,會對其一生產生深遠影響

每一個在農村成長起來的年輕人,都會對繁華的都市充滿嚮往,而當他真正踏入這座都市的時候,又會覺得格格不入,跟不上這個都市的節奏

每一個在都市長大的孩子,都會對遙遠的山村充滿好奇,而當他真正走近山村,又會被一成不變,重複單調的生活感到厭煩

綜藝節目-變形記,一個以農村小孩和城市小孩互換環境,互換生活為題材的真人秀節目,我由一開始一期不落的追著看,到後面慢慢失去了興趣,越看到後面,你會發現這個節目越來越像一場作秀,失去了它應有的深度思考。

在變形記裡,那些從大山裡走出,來到都市生活孩子,在短暫的互換之後,卻不願回到閉塞的山村裡,甚至抱怨自己的父母。

而那些在都市裡生活的小孩在大山裡短暫的生活體驗後,回到城市,都成了網紅,繼續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這種巨大的反差讓人不禁唏噓

對於都市小孩來說,他們真的只是體驗下生活,就像一年一次的旅遊,

對於山裡的小孩來說,那是新大陸,可以滿足所有的好奇與渴望

在知乎上有一個話題提問:農村90後一代該怎麼走出農村生活的困境

看到的最高贊回答是-一個農村90後通過自己努力,走出農村,甚至出國留學,在城市紮根的故事你嚮往的生活在農村還是城市

網絡上有一句話: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這是農村年輕90後對城市生活的彷徨不安,不適應,的一種自我調侃,而現實的選擇是,儘管城市套路深,他們依舊選擇待在城市奮鬥

在這個共識瓦解,矇眼狂奔的變化時代,農村安逸一成不變的生活,讓農村年輕人感到恐懼與不安。在不知不覺中被同化

變形記裡那些城裡小孩的父母,曾經也是大山裡的孩子,不同的是他們年輕的時候就選擇走出了大山,最後在城市裡奮鬥紮根,也讓他們的下一代從此不必在封閉的山村裡坐井觀天

逃離單調重複,一成不變的農村生活很簡單,難的是你要如何逃離農村那種固化的思維困境

清明回家掃墓,在朋友家喝茶閒聊,聽朋友說起了最近的煩惱

朋友大學畢業3年多,在深圳一家上市互聯網科技公司上班,月薪3萬,所在的團隊,季度年終獎拿不停,自己還持有公司的股份。在村裡默默無聞。

同村一個同齡人,考上市裡的公務員,月薪3000 傳遍了全村,他的父母更是挨家挨戶去炫耀,這也成了村裡大叔大嬸的談資,有種狀元衣錦還鄉的感覺

於是朋友的父母一有機會就唸叨著他回家考公務員

在一線城市,朋友的這份工作讓同齡年輕人羨慕不已

而在農村老一輩的眼裡月薪3萬,有前景的工作

比不上一個月薪3000"吃皇糧,有油水",穩定有保障 的鐵飯碗

這種追求穩定,排除非穩定,抱大腿的心態,在當下的農村很流行

在農村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端著鐵飯碗的"公務員"

另一種是發橫財的"老闆"

幾天前,在圖書館查資料,老爸來了一個電話,閒聊幾句,突然勸我去一個三線城市跟人賣鞋

去年村裡的小夥在三線城市幫鞋廠賣鞋,發了筆橫財,過年開了寶馬車回來

在村裡流傳開了一個百萬富翁的故事,七大姑八大姨紛紛點贊

而真實的情況是,開始跑去賣鞋的有6人,都是初中畢業就打工,然後在家做小生意的,聽說有賺快錢的機會就跑了出來

不到半年入不敷出,只剩他一人靠著借的資金勉強運營。

眼看到年底,覺得出來混。得開輛車回去才能說明混的好,便打腫臉充胖子分期買了寶馬車,為了撐面子,身上欠了幾十萬的外債。

當然這些我爸並不知道,他只知道村裡傳聞的發橫財的故事

"畢竟在俺村開豪車的那就是老闆啊,錯不了的"

在老爸看來,都26歲了,倒不如去博一把,當老闆好過給人打工

我回了一句 我有自己的工作,投機的事情做不來,便掛了電話

跟風投機,發橫財的心態 這是農村的另一個思維陷阱

如果一輩子都在一個點上耕耘,想著投機,一勞永逸,即使再努力,也是窮人奮鬥的一生

以前上初中的時候,看著很多同學,輟學出去打工會覺得羨慕,因為在農村打工賺錢就意味著你是家裡獨立的大人了

那時候村裡的年輕人都喜歡跑去東莞進工廠。我在高考結束後,也在東莞打過暑期工,體驗工廠生活,通過勞動賺了第一桶金,那時候手裡拿著工資條和2000多的現金,心裡莫名的激動,激動之餘,我也告訴自己,這輩子都不會進廠打工,沒前途

如今那個號稱世界工廠的東莞蕭條了,我慶幸沒有選擇初中畢業就去打工賺錢,走上農村所謂的大人的路

我的發小,小時候的玩伴,初中沒畢業就出去打工賺錢,上學那會我們還很聊的來,他還是個好奇心重,愛接觸新東西的人,出去打工幾年後,每年回家在一塊聊天都會說他在外打工多自在 ,說什麼讀書沒用,出來打工才實在的話,我竟無言以對

後來工廠做不下去了,就選擇了回家,今年生了小孩,壓力山大

對於外面的世界的變化,他一無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出了什麼網絡新遊戲

交流年輕一代喜歡的東西和一些新科技,到最俗的一些賺錢的行業,他都是一無所知,一臉茫然,

你才24歲啊,今後有什麼打算,在老家這樣下去孩子都養活不了啊

他的回答依舊是 看家裡有木有活幹,不行兩個人出去找工廠打工吧,

你會發現在農村的生活的年輕人,說話做事都是"老成持重"的模樣,就像村裡長輩那般。

年紀輕輕就變得事故圓滑,什麼道理規矩都懂,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沒有一技之長,沒有自己的人生規劃,早早的打工賺錢,早早結婚

農村年輕人陷入"世故成熟"的思維陷阱,缺乏自己的個性和追求

尼采說 :許多人的所謂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

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走出農村思維的困境 才能真正走出農村生活的困境

你嚮往的生活在農村還是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