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吃貨造了一顆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時代周刊》,還解決了整個海洋的危機?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一點善意,一線轉機。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塑戰速決”

The Fight against pollution

前幾天,泰國在一條未成年的小鯨魚肚子裡發現了足足80個塑料袋,重達8公斤,鋪滿了整個房間。

2周前,《國家地理》一改“壯美地球”的風格,用一副細思極恐的封面向讀者展示了攝影師眼中的“塑料危機”。我們生活的地方到底是藍色星球還是塑料星球?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今天是6月5日世界環境日

,今年的主題是“塑戰速決”。塑料垃圾問題已經談論的太久,但要改變大家的習慣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如今全球變暖聽說有些地方已經高溫預警了……

在熱到炸裂的天氣裡,最幸福的莫過於身邊有一瓶冒著“冷氣”的礦泉水。迅速擰開瓶蓋,頭一仰,“咕咚咕咚”喝完,然後隨手把空瓶子扔進垃圾桶裡。

爽,這才叫夏天。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且慢!這才不是夏天正確的打開方式。

來自倫敦的大學生Gonzalez表示,夏天應該這樣喝水~

只見他和小夥伴隨手拿出一個透明小球,“Cheers!”,然後“啪”扔進嘴裡,嚼一嚼,“Ooho!”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莫不是在做啥實驗?

咦,竟然連街頭的路人都“吃”了起來。

看這小哥驚喜的樣子,

讓人不禁好想嘗一嘗~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難道他們在玩什麼整蠱遊戲?NO,NO,NO。

上網查一下,可不得了。

《時代週刊》竟給了這水球如此高的評價:就這一個不起眼的小球,將可能代替塑料瓶,改變整個海洋塑料垃圾的現狀......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嗯?就憑它?改變海洋塑料垃圾現狀?

孤陋寡聞了吧!

如今海洋塑料垃圾問題已經演變成了一場災難。

去年,英國LADbible網站和塑料海洋基金會合作發起海洋保護行動,向聯合國申請要求承認太平洋垃圾帶上的垃圾島(指的是太平洋與夏威夷海岸交界地帶附近堆滿了垃圾的一大片區域。已經達到了約一個法國領土的大小)為世界上第196個主權國家。

他們不僅在網上招募了數十萬支持者,還為這個國家設計了國旗、護照、郵票等等。一個垃圾組成的地方,大得像一個國家,如此荒誕而真實。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太平洋垃圾帶,黃色部分都是垃圾。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為垃圾建國,圖片來自hococonnect

而《國家地理》在今年的六月刊,則選擇了一副細思極恐的畫作為封面。

每年有180億磅(約等於163億斤)塑料流入大海中。你看到的那些“塑料海洋”,不過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什麼都不做,大概30年後,海里遊的塑料垃圾大概比遊的魚還要多,而天上的海鳥,如果想吃個早餐,都會啄一嘴的塑料。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圖片來自《國家地理》

Gonzalez他們發明的這個小水球究竟有什麼魔力,竟然可以解決這樣一場世界性的災難?

“這個叫Ooho的小水球,外面只有一層薄膜。你可以直接吃掉它,也可以撕個小口,把水喝掉。這個薄膜能很快在大自然裡分解,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汙染……”

別看這水球小,分量足足有250ml,幾乎頂得上半瓶礦泉水了。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Gonzalez是發明者之一,看起來這小球韌性很強嘛

說起Gonzalez研發水球的經歷,那就得回到4年前了。

那時他和小夥伴們還只是個剛上大學的學生,也喜歡運動後隨手來一瓶飲料。

改變源於一則新聞:一隻白色的海鳥因為嘴巴被垃圾圈住,無法進食,最終只得餓死在沙灘上。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這一幕大大觸動了Gonzalez。在搜索了更多關於海洋垃圾的資料後,他開始懷疑自己,“畢業之後每天為產品做塑料包裝,這真的有意義嗎?”

生活裡,他也從未意識到自己丟棄的瓶裝水以及各種塑料包裝袋,會給地球上的生物帶來這麼大的傷害。“如果能有一種可降解材質的包裝能代替塑料瓶,那該多好啊。”

但當他向教授表述了這個想法後,得到的卻是他的反對。“塑料瓶已經誕生100多年了,你想憑藉一己之力顛覆整個行業,是不可能的。”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圖片來自《國家地理》

倔強的Gonzalez才沒有放棄。反而拉上跟他有同樣想法的兩個小夥伴Paslier和Couche,一起嘗試“用設計的力量改變世界”。

學校實驗室的設備雖然有限,但他們的思維無限。在這方小小空間裡,他們先後試驗了水果皮、澱粉、瓊脂等各種材料,結果要麼是無法包住水,要不就是對水質有影響,或者就是降解時間太長。他們屢試屢敗,屢敗屢試。

而一次餐廳體驗分子料理的過程,讓他們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分子料理的球化技術,能把液體變成固態空心圓球形食物

這是一種類似蛋黃一樣的技術。用一層薄薄的膜,把水包在裡面,想喝水的時候,把膜戳破就可以了。

原料也很簡單。從天然海藻裡提取出的東東,加上一點可食用的氯化鈣,攪啊攪,就成了果凍一樣的物質。然後把水包進這層膜裡,不到一分鐘,水球就做好了。

而且這些物質最多一個月,就可以消失的無影無蹤,完全的零汙染。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三個小夥伴興奮的在實驗室裡

調整配方比例。

剛開始試驗時,

有時薄膜沒法包裹水。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有時,膜太厚了,

根本就撕不開。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也不知道經過多少次試驗,

他們終於得到了

理想中的既不容易捏破

又便於牙齒撕開的水球。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考慮到衛生問題,

他們還在外面加了一層可降解的薄膜。

想喝水的時候,先撕掉第一層,

直接把水球丟進嘴裡,

或者撕開一個小口就好。

“Ooho!”每個嘗試的人都發出這樣的感慨。

另外,O在法語中也有水的意思,

這就是水球名字的由來。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水球成本極低,不到2美分,大大低於礦泉水瓶的成本

此時,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年。

他們以學校為試點,

請同學們免費試喝。

剛開始,大家都只是圍觀和提問,

“真的能吃?會不會拉肚子?”

親自演示加不斷地解釋後,

終於有兩位勇士走上前,

一口喝下。“嗯,是水!”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這下不得了了。

同學們都來排隊體驗這個

能在嘴裡爆開的小球。

儼然已經成為了校園裡的網紅飲料。

這也令三個小夥伴信心倍增。

帶著水球走上了街頭,走進了各種展廳,

甚至是運動會賽場。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憑藉這項發明,

三個小夥伴不僅拿下

英國財富雜誌和時代週刊

聯合頒發的世界科技環境獎,

還得到了歐盟提供的2萬英鎊獎金。

最嗨的是,

他們在網上發起的40萬英鎊的眾籌,

短時間內竟然籌到了85萬英鎊。

這下子,Ooho有希望走進千家萬戶了。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2018年,他們研發的新產品~

眾籌款項將用於Ooho的進一步研發和量產

就在全世界的商人都把目光投向他們身上的時候,Gonzalez和小夥伴卻放棄了申請專利,還把製作水球的技術在YouTube上公開了。

如果你以Ooho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會看到非常多的人在家裡嘗試製作水球。他們還會把水換成喜歡的果汁,或者放上水果和鮮花……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他們的網站Skipping Rocks Lab簡單又清爽,藍色背景之上只寫著這麼幾句話:

我們的目標:打造出各種塑料製品的可降解替代品。

我們的願景:成為全球領先的海藻包裝生產商。

我們的影響:每年阻止10億個塑料瓶進入海洋,並阻止3億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等情緒消散之後,我們依然會回覆到平時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中。

我們都喜歡新鮮的空氣,潔淨的沙灘,優美的環境。卻很少會主動思考我們能做些什麼。

“這距離我們太遙遠啦。”

“我們總是嘴上說著要保護環境,但轉頭就會空手出門,在超市拿起塑料袋,點外賣用一堆一次性餐具,外出帶上幾瓶瓶裝水……”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圖片來自《國家地理》

但海洋塑料汙染問題,真的離我們很遠嗎?

美國一家名為Ormedia的調查機構,去年對全球14個國家的自來水進行了抽樣檢查。結果顯示,有83%的自來水樣品中含有塑料微粒。

今年,英國一家機構對來自全球的十幾種知名瓶裝水進行檢測,結果在這些瓶裝水裡全部查出了塑料微粒。

我們平時最愛的海鮮裡,很早就已經檢測出塑料微粒。據統計,每半打生蠔裡就有50顆左右的塑料微粒。

而這些塑料微粒就來自我們扔出去的垃圾,甚至是洗面奶裡用於增加清潔能力的微粒。

你還敢說,海洋塑料汙染問題,離我們很遠嗎?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圖片來自《國家地理》

《國家地理》還在網站上披露了一段視頻。

亨德森島是太平洋中部一個面積很小的無人島,離最近的城市還有3000英里(這麼說吧,飛機才從最近的城市起飛,要6個小時左右才能飛到這裡)。但這裡的沙灘上,卻堆滿了超過19噸的垃圾。

這裡可能是世界上塑料碎片最集中的地方。在這每走一步,你就會發現672片垃圾。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亨德森島所在的地方,圖片來自《國家地理》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這麼多的垃圾就是我們平時丟棄的垃圾隨著河流流入海洋後,被衝到了這裡。

據統計,每年估計有900萬噸塑料被投入海洋裡。三分之二都是由汙染最嚴重的20條河流輸送到海洋裡的。

慚愧的是,這20條河流裡,亞洲佔了15個。中國的長江,是地球上汙染最嚴重的河流。長江流域的數百條水道,綿綿不絕的把內陸的垃圾帶入長江,再湧入大海里,隨著潮汐運動,在海洋中飄散,堆積。

你還敢說,海洋塑料汙染問題,離我們很遠嗎?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國家地理》統計的長江汙染河道,圖片來自《國家地理》

海洋塑料問題帶來的影響遠遠不止這些。根據《國家地理》的報道,有將近700種生物深受垃圾的困擾,這其中有很多都是瀕臨滅絕的生物。

海龜被廢棄的漁網纏繞,被丟棄的六件套環勒到身體變形,鼻腔裡的吸管讓它痛苦不已……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蝠鱝(魔鬼魚)張著大嘴,本來是想吃點兒浮游生物、微生物,但從水面落下的垃圾,卻飄進了它的嘴巴里。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來自《國家地理》網站截圖

一隻擱淺的未成年領航鯨,連在海里飄著都做不到了。人們把它帶回實驗室,連續搶救4天后,它吐出了5個塑料袋。

就在所有人以為它沒事的時候,它還是因病情惡化,死去了。而之後獸醫們的解剖結果,讓在場所有人都沉默了。

人們從它的胃裡取出足足80個塑料袋,重達8公斤,鋪滿了整個實驗室。大多數都是我們很常見的用來裝垃圾的深色塑料袋和食品包裝袋。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圖片來自dailymail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生產了83億噸塑料製品。這其中只有9%被回收,12%被焚燒,剩下的79%或者被掩埋,或者散落在地球上。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埃塞俄比亞的土狼每天遊蕩在垃圾堆中

圖片來自《國家地理》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印度一個垃圾堆,圖片來自《國家地理》

曾經有許多人在後臺留言,塑料垃圾問題的解決應該由上而下,從制度上嚴格要求,明令禁止。

但與其將所有的希望寄託在尚未健全的制度上,不如先從改變你的想法開始。

一個看似再不起眼的點子或舉動,因為它的善意,給你和身邊人帶來的改變都可能是你意想不到的。

你,不要試一試嗎?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圖片來自《國家地理》

Ohoo圖片及動圖來自@oohowater,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最近不能錯過的好故事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3个吃货造了一颗能吃的水球,登上了《时代周刊》,还解决了整个海洋的危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