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下一個風口,阿里、京東、騰訊都在布局,很多人依然沒有察覺

第159篇推文 正文:2769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阿里巴巴的馬雲董事長,提了這麼個口號:

“袁隆平先生把畝產做到一千斤,我們互聯網技術,要爭取把畝產做到一千美金。”

農業下一個風口,阿里、京東、騰訊都在佈局,很多人依然沒有察覺

美元兌人民幣匯率1:6.47,1000斤賣出6470元。

試問什麼水稻可以賣到6.47元/斤?

不止被限制價格的主糧,大多數農產品都賣不到這麼高的價格。

馬董事長的信心源自何處?

然而事實證明,王二小的小學數學果然是體育老師教的。

咱們賣不出這麼高的價格,不代表馬董事長不行。

該口號提出後,農村淘寶興農扶貧戰略“畝產一千美金”計劃已覆蓋到了河南、四川、貴州、海南、重慶五省,並在進一步擴大。

除了解決大量的就業崗位外,許多農產品確實賣出了一畝一千美金的價格。

這是如何實現的?

一、畝產1000美金的農地有“三高”

1、高價格

想要每畝賣出1000美金。

首先便是要價格高,因為高價格意味著高收益。

之前咱們提到的京東植物工廠生產的綠葉菜15元/半斤,

京東的跑步雞168元/只,

榮登熊貓榜單的五常有機米12元/斤,

讓謝霆鋒讚不絕口的阿克蘇糖心蘋果6元一斤輕鬆賣......

農業下一個風口,阿里、京東、騰訊都在佈局,很多人依然沒有察覺

這些都能達到畝產一千美金的收益。

2、高品質

說到高價格,大家首先會想到進口。

如果說進口的農產品一斤6.47元,大家反而不覺得貴。

為啥?進口的高端呀!

種養植技術和科技方面的高端咱們看不到,但農產品品質方面卻是能感受到,口耳相傳的。

進口農產品這幾年在我國橫行霸道,不外乎因為良好的口碑,從嬰幼兒產品就可見一斑。

農業下一個風口,阿里、京東、騰訊都在佈局,很多人依然沒有察覺

農產品要彰顯品質,不外乎提升種植技術,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種養殖、走綠色生態有機的道路。

不要小看規模化和標準化,阿里農業研究院成立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農產品標準。

農村淘寶在打造巴楚留香瓜時,採用的是“訂單農業”的方式。

成功的關鍵在於“規模化和標準化”。

只有通過規模化、標準化保證穩定的品質,才能保障良好的口碑,這是打造品牌的第一步。

3、高明的商業模式

即便是有機高品質農產品,也不見得能賣出好價格,這些年倒閉的有機農場不少。

因為高品質和高價格之間,還需要一種高明的商業模式來運作,儘管很多技術農夫對此深為不齒。

農業下一個風口,阿里、京東、騰訊都在佈局,很多人依然沒有察覺

“我的技術獨一無二,種/養出來的東西就是好,對得起這個價格,只是你們不識貨!”

價格確實是你定的,但買不買卻是消費者說了算了。

哪怕你的種子是上過太空的,別人不願意買也是枉然。

再加上如今推廣宣傳自家農產品的人如此之多,再好的東西,也需要高明的商業模式支持。

而商業模式,正是阿里的拿手好戲。

二、高端農業是下一個風口

具備以上“三高”的農業,被稱之為高端農業。

這農業不都是為了解決大夥兒口糧,保障糧食安全的麼?怎麼還越整越高端了?

這其實,與時代的發展不無關聯。

去中間環節,搞產業融合,是大時代的車輪碾壓出的痕跡。

人口日益增長、人多地少、資源短缺、市場化競爭愈演愈烈、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

這些都讓許多產業不得不融合在一起。

農業下一個風口,阿里、京東、騰訊都在佈局,很多人依然沒有察覺

這樣說可能比較抽象,舉個例子:

王二小是做農產品批發生意的。

每月收入可養兩個娃,於是勇敢地響應了國家的二胎政策。

但由於資源越來越少,石油漲價,運輸成本隨之攀升。

我為了保證還能養得起兩個娃,只能提高農產品價格。

王一小他是個在菜市場賣菜的。

批發價漲了,他為了維持生活現狀,同樣只能漲價。

菜價漲了,工人工資也得漲。

生產成本增加,王二小收農產品的價格也變高了。

沒辦法,只有一個字:漲!

農業下一個風口,阿里、京東、騰訊都在佈局,很多人依然沒有察覺

這價格一旦上漲,每個環節為了確保收益,都不會再願意調低價格,如此陷入漲價循環。

漲來漲去,就演變出瞭如今我國農業正在面臨的高成本時代

不斷抬高生產成本對農業的影響首當其衝。

本來就利潤薄,終端價格還要受到調控,只能想辦法降低成本。

而一味降低成本,勢必導致食品安全底線被觸及。

農業下一個風口,阿里、京東、騰訊都在佈局,很多人依然沒有察覺

在二三產業賺到錢的人,又迫切地希望能吃到健康生態的農產品。

這一迫切的需求,正好為農業所面臨的高成本問題帶來了出路,農業開始向著高端方向發展。

阿里、京東、騰訊、永輝等知名企業的介入,讓高端農業成了熱門話題題。

這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認為是農業行業的下一風口。

更準確的說,高端農業是時代的產物。

三、關於商業模式

通過技術、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可持續等方式提升品質,來獲得在市場上議價的資格。

這樣形成的主要商業模式,目前有六種:

生態養殖

有機農業

設施農業

生物育種

植物工廠

互聯網農業

一些走在前面的人,已經將這些模式融合了起來。

於是,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禮品。

搞生產的可能也做加工,還可能做物流,甚至休閒農業、鄉村旅遊、餐飲娛樂等等都在做。

農業下一個風口,阿里、京東、騰訊都在佈局,很多人依然沒有察覺

這樣的一二三產業相互聯動、深度融合的情況。

雖然是摸著石頭過河,卻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端農業發展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由於我國的特殊國情,高端農業並不能完全像發達國家一樣。

如何讓種養植為深加工提供良好的支持;

如何利用深加工帶動農業服務發展,提供就業崗位;

如何讓農業服務反哺種養植,實現可持續、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產業鏈;

如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達到鄉村振興,都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實際上只要解決的這些問題,賺錢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為什麼是這幾種商業模式

儘管高端農業被認為是農業新風口,還將帶領農業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但是在發展高端農業的同時,不能忘記農業發展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

所以首先價格不宜太高。

像之前有賣698一隻的土雞,即便商業運作再好,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和普通土雞的營養物質含量相差無幾,對大家的健康提升並沒有那麼大。

從提升品質的角度來說,生態的性價比是高於有機的。

再者是技術的大幅提升,不一定帶來品質的提升。

比如設施農業裡的溼度傳感器。

如果不知道作物生長需求的最佳溼度,這東西就是個擺設,平白無故地增加成本,導致終端價格上升。

更何況設施農業裡的溼度調節,不僅要考慮作物生育週期內的溼度需求,還要兼顧病蟲害,水肥情況等等。

以各種科技設備作為宣傳點,不如外觀和口感來得直接。

花樣百出的科技技術造成的高成本低品質提升,讓大家感覺一些農產品名過其實了。

反而是生物育種帶來的效果更好一些。

目前依靠大棚等科技設備賺錢,主要是通過生產反季節蔬菜,生產當地大田無法種植的蔬菜。

而植物工廠的特點,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詳細講到。

還有就是打品牌,拓展市場實在是太花錢了,最後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

國家給出的解決方法是“發展綠色高效的種養殖技術”解決品質問題。

注意提的是綠色,並不是有機。

“千村萬縣計劃”解決品牌問題,誠然高科技和現代化種植也是未來高端農業發展增加收入的一個方向。

但個人認為科技對農業更大的幫助在於大數據和區塊鏈,也就是互聯網農業。

這些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端農業存在的問題,所以才能賺錢到錢。

國家大量建造標準化農田,這樣的農田旱澇保收,是為了儘可能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口糧保證了,其他農產品的生產就將被推入市場,大家各憑本事。

高端農業發展起來,只是遲早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