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司馬光和司馬懿是什麼關係?

秉燭讀春秋


司馬氏是一個古老的姓氏,雖然人口總數排在百家姓三百名開外,但名人輩出,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說起“司馬”姓氏的起源,得最早從黃帝說起。傳說黃帝二十五子昌意,昌意的兒子名叫顓頊,又稱高陽氏,是五帝之一,就是“司馬”姓氏的祖先。

顓頊的後代重黎,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伐紂後,封重黎的後裔伯符建立程國,為伯爵,建國於河南,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公元前八世紀,重黎的後裔程伯休父擔任周王國的司馬,是調遣武裝部隊的武官,掌管周王國軍事,是周軍的最高統帥,為“宣王中興”立下大功,他的一部分後代以他的官職為姓氏,遂成司馬氏,擔任周王國的史官,負責記載歷史,他們稱為司馬氏。所以程伯休父是程姓、司馬姓的始祖。

春秋中期,周王國日益衰落,司馬家族投奔晉國,定居於晉國少梁,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韓城。至三家分晉後為韓趙魏後,司馬氏也各奔東西,分為三支,一支在秦國,一支在魏國,一支在趙國。

魏國的一支,比較出名的是司馬賙,是司馬氏的魏國支的族長,投降中山國為臣。司馬賙去世後,他的兒子司馬憙(音XI,三聲),又得到重用,為歷經中山成公、中山王釁、中山王資的三朝元老大臣。公元前299年,司馬憙派其子司馬子期勾結趙武靈王,滅掉中山國。趙武靈王卻以“慫恿君王誤國”的罪名,殺司馬憙,將司馬子期的官職罷免,將司馬氏家族逐出了中山國。司馬氏只得回到老家少梁,也就是當時秦國夏陽(今陝西韓城市)。

西漢的司馬喜、司馬談、司馬遷祖孫三代就魏國這一支的後人。

趙國的一支,比較著名的是當年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之一的殷王司馬卬。《晉書》《宣帝紀》載:“楚漢間,司馬卬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王立為殷王,都河內。後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徵西將軍鈞,字叔平。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變。量生潁川太守儁,字元異。儁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據此推算司馬懿是司馬卬的十三世孫。因司馬氏的老家是春秋時期晉侯國少梁,因此,司馬懿之孫司馬懿炎建立王朝稱“晉”。

由此可見西漢的司馬遷一族是魏國分支,三國的司馬懿一族是趙國分支,都是程伯休父的後人,但共宗不同族。

再說宋代的司馬光。司馬懿兄弟八人,人稱“司馬八達”, 司馬懿排行老二,他的三弟司馬孚,字叔達,司馬孚後來被封為西晉的安平王。司馬孚的後代司馬陽是北魏的東征大將軍,死後葬在安邑瀾洄曲(今山西夏縣涑水)。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祖父司馬炫,曾祖父司馬政就是安邑瀾洄曲司馬陽這一支的。因此,可以認為司馬光和司馬懿的後人,同宗同族。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司馬遷、司馬懿和司馬光都有共同的老祖,其中司馬懿和司馬光的關係更近,屬於同宗同族。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陝西)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該書記載了從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河南)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早年跟隨曹操,後助曹丕成為魏王。曾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孫子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山西)涑水鄉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司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此人剛正不阿又頑固不化,愣把復興中的北宋推向滅亡。

根據司馬遷自述,他的遠祖可以追溯到顓頊時的重黎,重黎的後代分散到了衛國、趙國、秦國。在秦國出名的有滅蜀名將司馬錯。還有一位司馬家的司馬靳跟隨白起參加長平之戰,後來又與之一起被賜死。



所以到秦漢以後,大抵是有三支司馬氏宗族的:衛系、趙系、秦系。秦系司馬錯;趙系司馬出了司馬懿、司馬孚、司馬昭、司馬炎(地望遷於河內 是為司馬氏族望所在 )。司馬光的直系老祖是司馬孚,司馬孚是司馬懿的親弟弟,為司馬家天下立下許多功勞,死後被賜諡獻王。所以司馬光屬於司馬懿的旁支;司馬遷本屬於衛系司馬。但因為“相中山”那位,是他先祖司馬憙,一代奸相,中山亡國的禍首。中山國滅亡之後,司馬憙家族輾轉來到了秦國,他的孫子司馬靳軍從白起。所以司馬遷移花接木,把司馬靳寫成司馬錯之孫,從這裡開始這裡把家譜改了,他成了秦系司馬家之人。



所以司馬遷不為中山單獨立傳,沒法子寫。祖先敗國是不忠,自己改族譜是不孝。不忠不孝的名聲落在誰身上,都難以立足,更別說尤其看重出身和名聲的古代。綜上所述,司馬遷、司馬懿、司馬光是同祖同宗。司馬光是西晉皇族後人,是司馬懿的旁支血脈。



我是專注歷史原創的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如是史社


據歷史記載,他們肯定是同宗的關係。

司馬氏在周朝擔任史官,後來前往晉國,分成了三大支系,一支在衛國;一支在趙國;一支在秦國;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司馬懿是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司馬光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一:先說說司馬遷,司馬遷就是屬於分散在秦國司馬氏的後代,先是秦國的司馬錯再到孫子司馬蘄、司馬蘄的孫子司馬昌、司馬昌的兒子毋懌、司馬毋懌的兒子司馬喜、司馬喜的兒子司馬談、而這個司馬談就是司馬遷的父親。

雖說司馬遷因為觸怒漢武帝而被下蠶室行宮刑,但是歷史記載他在這之前是有後代的,只是後來為了避禍改成了馮、同二氏。至此,司馬遷的後人也就不知所蹤了,當然也就和司馬懿、司馬光沒什麼關係了,得出的結論是司馬遷和司馬懿、司馬光只能算是同宗的關係。

二:反觀司馬懿和司馬光,他們倒是有些關聯,下面看我慢慢道來,司馬懿則是屬於趙國的司馬氏的分支,先是蒯聵玄孫司馬卬、司馬卬的第八代孫司馬鈞、司馬鈞的兒子司馬量、司馬量的兒子司馬俊(儁)、司馬俊的兒子司馬防、而這個司馬防就是司馬懿的父親,司馬懿是司馬防的第二個兒子。

(司馬懿劇照)

司馬防有八個兒子,人稱“司馬八達”,這裡要說的就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為什麼提到他?因為司馬光就是司馬孚的後代。先是司馬孚的後代司馬陽擔任了北魏的東征大將軍,後面這段歷史比較長,很多人物已經考察不到了,但是司馬陽死後葬在安邑瀾洄曲(今山西夏縣涑水)。直到司馬光的祖父司馬炫、再到司馬炫之子司馬池、而這個司馬池則親口說自己是司馬孚的後代,而司馬池世代都是夏縣人,同時用族譜證明,那作為他的兒子司馬光肯定也是一樣了。

如果這樣看的話,那司馬光和司馬懿算是有血緣關係的了。


羽評歷史


感謝官方邀請,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得不提到司馬氏這個概念。



“司馬”最早不是姓氏,而是官名的一種,最早可追溯到古帝少昊時期,是掌握武裝部隊的中央武官,權力極大可掌管天下兵馬。我們發現了所以後來的司馬氏基本上都是擔任過司馬一職的人及其後代,故而三國時期一直說司馬家族顯赫就是源於這段歷史。



那麼何時成姓氏的呢?根據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記載:“司馬氏的始祖產生在周宣王時期,官拜司馬的程伯休父”。

因為他實在是太優秀了,立下的戰功太多了,以至於周宣王都不知道咋賞賜他了,所以創造性的發明了賜姓作為最高恩賜(後來王朝也都續用這項傳統)。



那麼司馬遷、司馬懿、司馬光這三位傑出的司馬氏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一個西漢、一個東漢、一個北宋,一個陝西人、一個河南人、一個山西人。雖然時間和空間隔的很遠,但畢竟是一個家族,堂號一樣皆為太史堂。

漢朝司馬遷和司馬懿仲達都封太史公,司馬遷寫成《史記》,後有宋朝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司馬氏因先祖有名史家,稱“太史堂”。

(感謝閱讀,創作不易,動下小手賞個贊吧)


納蘭軒若


都只是姓司馬而已。

司馬,最早是官職名稱,跟軍事有關,就是管理戰馬的官。由於戰馬在古代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司馬這個職位極其重要。後來,司馬成為了軍事方面的主要官職。隨著秦滅六國,“姓”和“氏”在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合流,有的人以故國為姓,有的人以桑梓為姓,有的人以官職為姓,有的人則以氏為姓。。。。姓氏文化就演變了今天的樣子。

司馬就是以官職為姓的代表之一。

司馬遷出身在夏陽(今陝西韓城)的官宦世家,他一出生就是儲備幹部,他的祖上歷代都是“皇家圖書管理員”。司馬遷年少時遊歷天下,後回朝為官。又受其父彌留之際的囑託,開始編寫《史記》。但在寫書的過程中,李廣的孫子李陵兵敗被俘後投降了匈奴。司馬遷因為其辯護而惹怒了漢武帝,被漢武帝處於宮刑。

那麼,司馬遷沒有後代麼?有的。

司馬遷是因罪而受宮刑,不是從小就進宮的太監。他受宮刑之前是有妻有子的。只是,在司馬遷得罪了漢武帝以後,他怕被滅族,就讓他兒子們逃跑並改名換姓了。如今百家姓裡的司,馬,同三姓中,就分別有一支是司馬遷的後裔。其中,“同”姓除了少數民族改姓,漢族一支基本都是司馬遷的後裔。因此,司馬遷沒有司馬氏後裔。

司馬懿是西楚十八路諸侯之一殷王司馬卯的後裔,世代居住在河內(今河南焦作)郡。跟司馬遷的司馬不是一回事。

但司馬光和司馬懿就是一筆寫不出兩個司馬的同宗了。

司馬光是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後裔,而司馬孚是司馬懿的親弟弟。

所以,雖然司馬懿不是司馬光的直系先祖,但他們是同宗無疑。但司馬遷的後裔,已經不姓


遊子天涯君莫問


他們的關係就是都複姓司馬,其他沒了。說起來姓司馬的人不算多,但是名人可不算少,很重要的原因是建立過晉朝,稱王稱帝名人就多了。題目裡的三個應該算是名氣最大的三個了。

史家絕唱、無韻離騷——司馬遷。

也就是太史公,偉大的史學家,西漢武帝時候的人,因為觸怒龍顏,被施以宮刑,但是司馬遷以頑強的生命力寫完了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名列二十四史之首,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先河。



能徵能戰、能忍能裝——司馬懿。

在東漢末三國時期的舞臺上,司馬懿絕對是個人生贏家。一方面他很有政治軍事才能,為曹魏立下汗馬功勞,另一方面,他老奸巨猾,發動政變殺了曹爽一族,最終成為曹魏權臣,為將來晉代魏奠基。他的裝病表演天下一流,先後騙了一次曹操一次曹爽,但是曹操第二次就不吃他那一套了,而曹爽沒有了第二次的機會。



史家巨匠、朝廷忠良——司馬光。

司馬光是北宋大史學家,政治家。他反對王安石變法,認為時機不成熟,有些變法政策過激,用人也不當。應該說都是有道理的。他編纂了近二十年,成就了《資治通鑑》這一史學鉅著,這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寫了從三家分晉戰國時期開始到宋朝建立1300多年的歷史,在史學成就上與史記並稱雙壁。當然,趙麗蓉小品“司馬光砸缸”也為他增了不少知名度。


文綜史組


雖然都姓司馬,但是三人之間的關係卻沒有姓氏那麼親密。

先說一下三人生活的時代背景

司馬遷:生於西漢早年,具體生卒年份已經不可考,其一生主要生活在西漢景帝,武帝時期。

司馬懿:生於東漢末年,主要活躍在漢末三國時期。

司馬光:生活在北宋早期。

三人從事的工作

司馬遷:《史記》的作者,擔任太史令,主要工作就是修史。

司馬懿:西晉的奠基人,三國時期曹魏的軍事家政治家。

司馬光:爭議很大的歷史人物,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主持修編了《資治通鑑》

三人之間的關係

如果亡遠古追溯,他們三人都是高陽之子重黎的後裔,後來隨著不斷的變遷,司馬氏早就演變成許多支。

相對於和司馬遷的關係,司馬懿和司馬光還是有一些親緣關係的。

司馬光的祖上為安平獻王司馬孚,而司馬孚的哥哥就是司馬懿,但是繁衍了近千年,親緣關係已經很遠了。

如果說他們三人還有什麼關係,那麼就是在中國歷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


一點點歷史


司馬遷先生以前,大概是這樣:

顓頊之時,南正重司天,正黎司地。重黎氏世序天地。也就是記錄天地人的官。周朝時的程伯休甫就是重黎氏後代。周宣王時,犯錯而成了司馬。古人以職為姓,叫司馬氏。司馬氏世代都是周朝的史官。後來,司馬氏離開周朝到了晉國,碰上戰亂,就遷入少梁居住。

有分枝在秦國,秦惠文君時,司馬錯伐蜀(後來司馬相如回蜀,有得先輩同姓之恩澤),成功後做了大官,有孫子司馬靳,司馬靳與白起坑趙長平軍四十萬之多。與白起一塊兒賜死杜郵。其孫司馬昌,秦始皇時主鐵官。司馬昌生司馬無澤,無澤生喜,喜生談,談是司馬遷父親。

太史公司馬遷在建元,元封之間作太史令。

自此以降,至東漢,三國間有司馬徽,司馬懿等,再下一千年又有北宋司馬光先生。

題主曰:三司馬有何關係?

一,同姓,這司馬為複姓,如歐陽修的姓歐陽。夏侯淵的姓夏侯一樣。

二,都是響亮的人物。司馬光司馬遷記錄歷史,提煉歷史,昇華歷史,為後世提供聚散離合,興盛衰敗之教訓。是理論上的高度審視現實生活;司馬懿是實踐者,供職二個王朝,做的事看得見摸得著能體會。是身體力行的創業者。

三,司馬遷的著作《史記》,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司馬懿的奪權,都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手藝。

四,司馬遷遭遇不幸,司馬光遭貶斥,司馬懿遭排斥。他們困厄圖強,完成歷史給予的重託。有極為相似的一點,百折不撓。

至於其餘的關係,司馬遷與司馬懿相差(建元元年,前140年加黃初元年220年),為360年左右。與司馬光時代(宋英宗年間約1100年),則相去1240左右。中間的變故,誰能確切地記載下來?以此之故,難以再敘……


劉一千五


首先說一下司馬光和司馬懿,雖然這兩人不屬於同一個朝代,相距也差不多數百年,但卻依然可以從字裡行間看出這兩人其實是有關係的。



根據司馬池的話來說,就是他自稱是西晉安平王司馬孚的後代,司馬池是誰?司馬池是司馬光的父親。司馬孚又是誰?司馬孚是司馬懿的弟弟。

呵呵,理一下,司馬光的父親是司馬池,司馬池是司馬孚的後代,司馬孚是司馬懿的親弟弟,所以一般後人也就說司馬光是司馬懿的後人。

這樣理解好像也沒有什麼毛病。

但司馬遷就不一樣了,以現在的文獻來看,司馬遷和司馬懿司馬光好像都沒有什麼關係,如果說五百年前是一家,小編也不敢否認,畢竟還有待考究。

所以這三人的關係可以理解為司馬遷是路人一個,司馬光是司馬懿的後代。

下面的可看可不看,主要是這三人的一些簡潔介紹。



司馬光我們肯定熟悉,和孔融讓梨一樣,司馬光砸缸可是上過小學語文課本的人。而且他還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最大的成就莫不是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司馬懿就更不得了了,對於他的介紹可以看一下小編以往的文章,一句話,三國歸晉就是他乾的。



司馬遷,瞭解這個人的一般都是從一句話開始的,那就是魯迅先生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就是他創作的。

只不過後來受了宮刑。


深度文字剖析


司馬光和司馬懿是有關係的,但是他們和司馬遷的關係吧,說實話,也就只有一個都姓司馬而已。雖然說一筆寫不出兩個司馬,但是你要真說他們仨有啥必然聯繫,對不起,真沒有

司馬遷和司馬懿之間,差了差不多四百年,司馬懿和司馬光之間,又差了九百年。而且比較尷尬的是,他們根本都不是一個地方的人:司馬遷是陝西人,司馬懿是河南人,而司馬光是山西人

但是話說司馬懿家的老三叫司馬孚。這位司馬孚先生,先跟著曹植,曹植失勢後又去輔佐曹丕,盡心盡力地輔佐曹魏幾代帝王,從未參與司馬懿家篡位之事。所以在司馬炎稱帝后,他也就僅僅是一個郡王而已。

不過司馬孚的後人一代代的繁衍,到了宋朝,誕生了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和爭議很大的政治家,那就是司馬光。在政治上,司馬光是好是壞不好定性;但是在歷史學上,他的《資治通鑑》卻是和《史記》一樣,成為史書中的無價之寶

從這個角度來說,司馬遷是純粹的史學家,司馬懿是純粹的政客,而司馬光有著司馬懿的血統,也是個比較高明的政客,卻又是一位優秀的史學家,也算是把兩個司馬串起來了吧。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