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越沒本事的人越固執?

不想出嫁了175031300


固執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本意是堅持不懈,從詞義探源上來說是一個褒義詞。但是現在已經演變成了一個貶義詞,更多的是指一個人不懂變通、冥頑不靈,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現為自以為是、一意孤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有意思的是,往往越是沒本事的人,越容易固執。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思維定式的影響。沒本事的人一般思想僵化,總是囿於固有的思維模式。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不懂隨機應變,還是拿以前認知事物的習慣來判斷新生事物,不會因時因事而進行改變調整,這就表現為固執。

其次,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沒本事的人普遍比較敏感,具有強烈的自我保護心理。因為對他人有防備之心,所以會在意識深處堅持自己的看法,這就表現為異常頑固。

再者,心理扭曲引起。一個正常的人,其認知是比較理性客觀的。而一個沒本事的人因為性格缺陷,心理容易扭曲。比如一個女孩明知男的在騙她,但依然愛的死去活來。這就是一種心理扭曲形成的固執。

再次,自尊心過強。自尊作為一種精神需要,人人都有。但自尊心太強,則是一種病態。沒本事的人一般愛慕虛榮,自尊心極強,怕別人看不起自己,當心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就會用執拗、固執等方式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最後,情緒不穩定造成。很多沒本事的人,社會適應性較差,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自己內心苦悶,卻又不能與人有效溝通,心理淤積無法排解,最終陷入心理變態的泥潭,表現出來則是頑固不化。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其實這個問題問反了,應該是越固執的人,越會沒本事……

我們會發現,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有限,他的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這個人就會表現地越固執……這個,應該就是固執的本質!

固執的人本身一直認為固執是獨特的個性,其實,固執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屬於一種人格缺陷。固執的人認知能力非常有限,腦海裡的個人構念非常單一,缺乏彈性,遇到問題時,個人構念所提供出來的對策就很狹窄,但卻成為了固執者的全部,固執者誤認為這就是所有的、最好的對策,沒有其他的可能。

當認知能力高,見識的多、讀到的多、經歷的多、有獨立思考能力時,就會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和經驗,個人構念就會越豐富、越飽滿,在同樣的問題面前便不會只是執著於一種答案,而是有幾種可能的答案。如果用數學的集合來表示,即認知低的個人構念是A,認知高的個人構念是B,B包含了A,除了A之外,B中還有其他的集合(比如C、D、E……)。

舉個例子,認知水平低的人固執地認為讀書、上大學沒用,大學畢業生賺的錢還不如小學沒畢業的人賺得多,他們的衡量標準就只是金錢,用一個案例來得出一片結論,顯然這個結論是片面的,這種人喜歡動不動就以自己來作為論據證明問題,比如他經常不吃早餐,你告訴他不吃早餐會傷胃,得胃病,他會說,我經常這樣也沒得胃病啊,好好的啊……但是認知水平高的人的衡量標準中除了金錢之外,還有工作機會的選擇,自身潛力的挖掘,精神趣味的提升,多元化的學習等等,考慮問題也會更全面,知道小學生賺錢比大學生多的只是很少幾個例子,而做出巨大成就,真正意義上創造財富的,都是上過大學的人。

認知能力高的人,往往更樂於提高自己,於是一段時間後,當你返過來再看自己做的對策或者思考時,往往還會補充更多的可能性。因為又進步了,認知水平又提升了。

這就是為什麼當一個人知道的越多時,越明白自己的無知,因為,你的認知水平越高,你越明白外面的世界之大,知識是學不盡的,你沒法固執起來,只有謙虛地走在學習、領悟的道路上。因此,真正厲害的人物反而很謙虛。

就像蘇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因為認知能力低,個人視角太小,想法單一,缺乏判斷力,所以表現為固執,又因為如此固執,便拒絕了學習,拒絕傾聽他人的意見,因此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便會停滯不前,如此便會導致一種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所謂的沒有本事!

多讀書、多瞭解、多思考,當經歷的多了,知道的多了,認知能力提升了,固執自然會有所改善,那本事也會越來越大,是不是?


成熟蛋定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李鵬飛:


李鵬飛,北京林業大學治療心理學研究生,國家一級婚姻家庭諮詢師,Genos EI情感職能國際高級講師,春雷心理高級講師,性格色彩心理學倡導者;主要擅長性格分析、家庭關係諮詢、人際溝通心理學,跨界整合人力資源與心理諮詢方面的知識,打造出一套“深得人心”的指示操作體系,可以廣泛用於日常交際,企業管理及家庭教育。

首先我們要從沒本事的人的特點來理解這件事情。

沒本事的人都有什麼樣的特點呢?他們往往懶惰、不願學習、喜歡外歸因、不懂“窮則變,變則通”。

懶惰。很多人一事無成是因為他們懶不夠勤奮,他們安於現狀,生活在自己的舒適區。對於一切會將他們拉出舒適區的行為都會產生牴觸,所以會讓人覺得他們很“固執”。

不願學習。沒本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懂的太少,沒有學習的習慣。學習最重要的目的並不是獲取文憑,也不是逢人炫耀,而是讓人明理。沒本事的人從不把學習當回事兒,所以也就不明事理,在很多問題上容易鑽牛角尖,很“固執”。

喜歡外歸因。我們經常看到很多遊手好閒的沒本事的人,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當今社會的不公平,責怪自己的父母沒有創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抱怨自己沒有高富帥的朋友。這些外歸因都是沒本事的人的藉口,他們將自身的原因推的乾乾淨淨,或者拒不承認。這也是他們“固執”的一部分。

不懂“變通”。沒本事的人往往是一根筋,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內心想法去做事情,當遇到阻礙的時候還是一意孤行,並不懂得“求變”,當現實的壓力造成失敗時,也就註定了他們“沒本事”的命運。不會“求變”更是一種“固執”。

我們往往會抱怨,這個人怎麼沒本事還這麼固執!想要去極力的說服他,不達目的不罷休。這未嘗不是一種固執,是不是也反映了我們自己“沒本事”呢?

“有本事”的人從不想極力說服他人,而是用行動征服他們。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職場火鍋身邊就有兩個固執的人。一個是老闆,特別“固執”,一旦決定的事,誰說都不行,必須走到“黑”。還有一個是報銷會計,腦子簡直就是“核桃”,根本不開竅,什麼東西都執行規章,一點變通也不變,大多數時候都是他不知道情況變化了,所以搞得怨聲載道。這就是身邊兩個活生生的“固執”例子,卻有著不同的解讀。

因此,職場火鍋認為,這句話不完全正確,沒本事的人不一定固執,還可能是沒主意,甚至主要是因為沒有主見而不是固執。但可以肯定的說,越固執的人,越限制了他的本事。這裡的固執,不是指信念堅定,如果目標正確了,那就叫堅持,與固執的含義不一樣。

什麼是固執?美國心理學家萊昂費斯汀認為,人的固執心理是由“認知失調”導致的。舉例說明,一個人對一個事物有自己的執念,當他遇到了與他執念相違背的現實時,比如,他本來認為上司是錯誤的,上司應該向他道歉的,結果上司不但沒有道歉,還當眾批評他是錯誤的。他就會產生認知平衡的失調,從而產生一種內心衝突,繼而外顯為“固執”。他可能做出一意孤行的事情,並且拒絕改變自己的決定。如果積累到一定程度,這個人可能會衝冠一怒,甚至不惜與上司拼命。

首先說,這個人是不是“固執”?美國心理學家喬治凱利提出過一個理論“個人構念論”。我們每個人都會根據以往的經驗來構建自己的認知模型,遇到相似問題就運用這些模型和認知來解決問題。知道的越少,這個模型就越簡單。知道的越多,越知道自己有侷限性,認同這個世界的多樣性,理解“我可能是錯的”。這個人如果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上司是錯的,就可能是因為自己的認知比較單一,外界情況變化了,找不到更多的認知來對應,所以,鑽牛角尖,反而認為就自己對,別人都錯,因為別人的觀點都不在他的那個“模型”裡。

但是有些成功企業家都有“固執”的一面,但那不是心理學上的“固執”,但意志力層面的“堅持”。因為企業家站得高、看得遠、經歷的事情多、掌握的信息量大,所以,他的認知模型裡比較豐富,他知道他是對的,而下屬們是“單一認知”的,他堅持他的戰略方向,有時候堅持到最後就是勝利。恰恰相反,企業家是“堅持”,反對他的人是“固執”。

沒本事的人,有一部分是因為固執,就是剛才說的“認知模型單一”,遇到事情“路徑依賴”,但是這個社會千變萬化,他只固守自己落後的理念和辦法,所以,被時代淘汰,顯得沒有本事。再反過來說,固執的人,會限制他的本事發揮,就像剛才寫的,他不學習,不更新“認知模型”,遇到各種複雜問題,就解決不了,一條道走到黑,往往在競爭的過程中就被“靈活”的人淘汰了。

綜上,導致固執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學習少,導致認知少,個人構唸的“模型單一”,遇到問題鑽進自己的“單一”的牛角尖裡。解決固執的辦法,讀書學習是一項門檻比較低的辦法,多讀書,多學習,多經歷,多請教,腦子裡的認知模型豐富了,就知道這個世界是多元化的,可能我這個“認知”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對的。這個問題,並不是我想象的那樣的,從而接受了“我錯了”這個認知。通過循環往返,把自己鍛鍊成學識豐富、認知豐富、多元思維、情商高,又有主見,又接受不同意見的人。這樣人行以致遠。

我是職場火鍋,資深職場專家。作家,全國語文課文的作者。回答近千個原創獨家的悟空問答。關注職場火鍋,私信後有作者的書贈送,期待與你互動和交流。

職場火鍋


古時候,有個說法,”不食嗟來之食”。有一個窮人,餓得快死了,有人丟給他一碗飯說:“嗟,來食”(就是說喂:來吃,餓人拒絕了“嗟來”的施捨,不吃這碗飯,後來餓死了。從這個



故事看,這個人似乎很有骨氣,寧可餓死也不食嗟來之食。曾子聽說後,認為開始因態度不食,可道歉後還是可食。現實中,持己見,犟驢脾氣的大有人在,認死理,不管你說的對錯都不肯聽,頭撞南牆不回頭,但不一定這種人就沒本事,這種人不只是在窮人中才體現。



電視劇《長征》蘇聯顧問李德就是例子,身為高官剛愎自用,不聽勸阻,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脫離實際,拿蘇聯的成功經驗套用,硬碰硬的陣地戰,給紅軍造成巨大損失。馬謖失街亭也是固執的一面,諸葛孔明也後悔當初沒聽先帝的囑託。固執在每個人身上都可能發生,我們只能夠,有之改之,無則加勉,人無完人啊。


安三壞


老實人都固執己見,一根筋,不知道變通,……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因為老實人不懂得變通,因為認知能力低,個人視角太小,想法單一,缺乏判斷力,所以表現為固執,又因為如此固執,便拒絕了學習,拒絕傾聽他人的意見,拒絕的溝通溝通中的建議,因此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便會停滯不前,如此便會導致一種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所謂的沒有本事!


多讀書、多瞭解、多思考,當經歷的多了,知道的多了,認知能力提升了,固執自然會有所改善,思維越來越好思想,開闊眼界是不是就越來越有本事了!


百思--不得奇姐


為什麼越沒本事的人越固執?關鍵詞是“沒有本事”,我們理解的沒有本事就是自己掌握的能力、技術、資源比較少,取得的成果、成就比較少。只是比較少而不是沒有,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或者有體現自己價值點的地方。

就像歌手,有的歌手演唱的歌曲很多,都是大眾喜歡的,這樣他出席各種場合就可以唱不同的歌曲,而有些歌手就那麼一二首,每一次出場就唱那一首。以此類推,那些固執的人固守在一種觀念上,這種觀念就是他一直堅守的、他認為正確的價值觀,或者是邏輯、道理,處事原則、規律等。他要堅守在那一個點上,說明他沒有更多的觀點或者可能性。

固執的人創造性不強

如果他有很多的想法、思想、邏輯,就不用堅守一種觀點,幾十年如一日的一種思想。另外,固執的人對自己不自信。如果對自己自信,就可以丟掉現在堅守的這樣的一種觀念,因為還有新的可能性,我相信自己有新的可能性。

觀念就像一座房子,他居住在裡面,不敢出來,堅守在裡面,要看著這座房子,守著這座房子。你告訴他往前一二里地有一個大房子,去了以後可以住在裡面。“那不行,萬一天黑了,我還沒有走到,我住哪裡呢,這不是露宿街頭嗎?”他不自信,不敢走出去,他要堅守在自己的房子裡,這個房子就是現在的邏輯、模式,現在持有的觀念和價值觀,他不自信,他不敢,實際就是沒有勇氣。

對固執的人讓他放棄現在的觀念是比較難的。你要讓他產生自信,產生勇氣,提升他的心理資本。很多人對固執的人只是否定他,打擊他,看不起他,站在他的對立面,你越是這樣,他越堅守在他那個地方。你要幫助他提升他的心理資本,讓他覺得他可以,讓他覺得有希望,讓他覺得他可以離開他的觀念,還可以有新的觀念。這樣他就會和你討論,嘗試站在你的立場上去看問題,看世界,當他這樣做的時候,已經跳出“我”。佛學上叫“我執”。

固執的人是沒有勇氣,是不自信,是不敢放棄原來的觀念的人,他沒有更多的可能性,他不相信有更多的可能性。實際上固執的人是對未來沒有希望,沒有信心的人,所以他堅守現在的這一點。歌手也是這樣,如果放棄現在的演唱風格,就要走出一種新的風格,那麼就要重新創造歌曲,就需要有創造性。創造性裡面一個核心的心理資本就是勇氣。

誰都可以有創新的觀念和思維,關鍵是敢不敢去創造,那就是要有勇氣。你敢和過去不同嗎?你敢和別人不同嗎?你敢去面對和別人不同,和過去不同之後的結果嗎?如果你沒有勇氣,即使有想法也會裹足不前。固執的人也有想法,但是他不敢,他就抱著自己的觀念,他超越不了自己,走不出自己的圈子,走不出那個房子,走不出那種模式,走不出那種風格。所以,他不可能創造出新的作品。勇氣在這裡面很重要。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就會形成惡性循環,越不敢創新,越是守在原來的模式裡。社會向前發展,還守著幾十年前的觀點,肯定跟不上時代了,現在都是互聯網時代了,不能適應互聯網,甚至不能理解我們現在互聯網的語言。固執的人抱著舊觀念,固執於原來的模式,看不慣這,看不慣那,別人也看不慣你,於是你就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最後你就變得惡性循環。你就不可能有發展,不可能創造更好的價值,不可能創造物質的、精神的價值,也沒有名和利,就變成沒本事了。所以沒本事才固執,固執才沒本事,為什麼越沒本事的人越固執?反過來,為什麼越固執的人越沒本事?這是一樣的道理。

從另一個角度:人的心理招牌來說,人人都需要一個招牌,就是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名字,不光要有名字,還要有自己的心理的屬性。比如說你是什麼性格的人?你是做什麼的?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與別人不一樣的個性招牌。他守著原來的觀念,其實就是守著原來的那塊牌子。那個牌子已經是三十年前的牌子,我們把它叫做爛招牌。他不捨得換,還是堅持原來的觀點。

越是沒本事就越沒有成就感,沒有成就感,就不可能有胸懷。相對來說,有本事的人,他就可以不和別人爭,他自己去創造。因為他相信自己,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重新去創造。

固執的人是一種人格上的心理疾病

在邊緣性人格里有一種叫做偏執型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其實就是固執的人的一種病態的狀態,固執到一定程度,病態了。尤其是在我們社會管理當中,有一些上訪的人其實有的就具有偏執型人格障礙,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他一開始肯定不是偏執型人格障礙,他一開始就是固執的人。再進一步說,一開始呢,他也不是一個固執的人,他是一個邁不開步子、膽小、不自信的人。他沒有勇氣,思維僵化,最後就形成了固執,固執時間長了就會偏執。

良性的模式是怎樣的呢?越有成就就越有胸懷,有胸懷就會有越多的可能性,越多的可能性就會帶來情商和智力的發達。所以我們會說一個人到一定的年齡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擁有智慧,他的心力就越大,心力越大,成就就會越大。這樣就會形成良性循環。成就越大,他就越放的開,就會敢於接納別人的意見。中國有強大的文化可以包容很多,比如漢文化的發展歷程,文化很厲害。一個人的內心也是這樣的。當你的胸懷越來越大的時候,你的智力就會越來越高,你的智力、心力越來越大,你的成就就會越來越大,就會形成良性循環。越有本事就會越開放、越包容。你越包容就會越有本事,就會創造出更多的成果來,就會越加的不爭。

所以,我們首先要理解那種固執的人,瞭解他們其實是可憐蟲,是值得同情的人。固執並不是天生就是這樣的,他們是在心理發育和心理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得到更好的人格的發展、自信的發展,他沒有知行合一。他雖然有創造的思維,但是沒有去行動,他沒有勇氣,沒有人給他更多的鼓勵,所以他堅守在自己的固有的觀念裡。於是他的創造力不夠,他創造力不夠,看起來就是沒有本事。其實他們是惡性循環的。

如果他們是我們身邊的家人,是我們要幫助的對象,我們就要給他更多的鼓勵,讓他嘗試性地去做事情。比如說今天我們要離開自己的房子到另外一個地方,你要告訴他:你放心,你絕對不會露宿街頭。你要讓他相信,他一旦相信了,他就會跟你走。他就會離開自己的原來的觀念,他就會走出來。如果你不理解他,你就不會接納他,你不接納他,他就會固守著原來的觀念。要想幫助這一類的人,還是要嘗試站在他的立場上,要讓他感受到他是安全的,然後他就不會只是守著自己的觀念。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打擊他,一味的否定他,他就會更加的在裡面走不出來。

同時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一個要求:我們不要培養出固執的人,我們要培養開放的人、創造的人、創新型的人,我們要注重培養他們的心理資本,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培養他們的勇氣和自信。對小孩子的教育,尤其是這樣的。當他相信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他都會面對的時候,這個孩子的教育就完成了。這個時候的孩子是開放的,是創新的,是勇敢的,是自信的。

所以請給固執的人一些寬容、一些接納,用科學的方式、愛的方式去幫助他們,讓他們走出原來的固執。因為很多人當中,你的丈夫或你的妻子是固執的,可以用一些反向的方式去幫助他們,讓他們產生良性循環。這就是我對“為什麼越沒有本事的人就越固執”的這個問題的解答,同時我們要警醒自己不要做這樣的人,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經常的更新,可以接受新鮮的思想,可以走出自己的思想的領地,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韋志中,民盟盟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督導師。從事心理諮詢與心理教育工作18年,出版心理學著作17本,發表論文60多篇。中國環保大學、廣州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員等。曾先後被人民日報、南風窗等上百家媒體採訪報道。現擔任廣州市心絲帶心理志願者協會會長、韋志中心理學網絡學校校長等職務,其創辦的心理學網校有2萬多學員。


一葦渡心


固執這個詞可以在兩類人中使用:一類是因為有獨到的見解,也有真實的本事,所以在一般人眼中,這類人就變成了固執的人。另一類是自己覺得自己有能耐,一般人根本就無法相比,而且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錯,就算知道自己錯了也不承認,有時甚至明知自己錯了反而說他人錯了,所以常常被一些有真本事的人指為固執的人。

無論在喝茶閒聊中還是在中國象棋攤中,都可以遇到既固執己見,卻又沒有什麼料到的人。下棋的人有時會指責他不要嘰嘰呱呱,他就會不管三七二十一頂回一句:你這步棋絕對錯了。

正常的情況下,一個人之所以有些本事,是因為他虛心好學,而且具有可以分析是非對錯的頭腦,於是他容易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慢慢的,他的知識和技能就會比一般人都多。

那些沒有什麼特長本事的人,因為他的頭腦不太容易分辨真假對錯,而且又特別有自尊心、好勝心,所以往往把忠言變成逆耳的東西;於是久之,他的頭腦裡便沒有什麼東西。然而,一旦與人發生爭執或爭議什麼的時候,基本上就不聽別人的說話,咬死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才是正確的。

當然,一些沒什麼本事卻又固執己見的人不一定就存心與你作對,而是因為他確實不懂卻又認為自己懂,所以才會堅持他的說辭是正確的。

有一種人不但沒有什麼真正的本事,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沒什麼料,但他偏偏跟你作對,明明錯的就說成對的,而對的就說成錯的,有意刺激你。這種人的固執其實屬於“弱智型的固執”,因為他已經墜入了捉弄他人為樂的境地,日久之後,這頭腦就成了病態頭腦,繼而就逐漸成為真的弱智了。

聽取各家論說,化用各家之長,這種人幾乎都是有本事的人,嚴格來說,這是胸懷寬廣的沒有一點固執性格的人。他當然也會被一些人說成是固執的人,但說他固執的人多半就是那些比不上他的人,沒有什麼本事的人。

因為沒什麼本事,所以更加愛面子,更加要讓自己“正確起來,有本事起來”,於是不固執是不行的。結果,正如一位網友說的那樣,[固執導致沒本事,沒本事導致了固執],這是一個無法自拔的輪還。


夢雲山人1


固執源於思維方式,沒本事的人喜歡從本能出發,以此來維護自己的觀點,保護自己的利益,他們真心認為自己是對的;有本事的人有時也會固執,但他們相對來說更關注事情本身的對錯,如果自己被證明錯了,也更願意接受思想上的改變。

TED有個熱門的演講:《為什麼你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即使你真的錯了?》

講的就是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差別,在演講中,朱莉亞·加萊夫把固執和開放的思維比作戰爭中的士兵和偵查員。



士兵和偵查員

想象一下,你是一個戰爭中的士兵,無論是在一千年多前的冷兵器時代,還是現代化戰爭中,你的行動都來源於人類最原始的生存本能:打敗敵人,保護自己和戰友。

戰場中還有另外一個完全不同角色,那就是偵察員。偵察員的工作不是攻擊或者防守,而是認清形式,偵察員需要走出營地去勘測地形,識別出可能的障礙。

偵察員也希望在合適的地方有一座橋能跨過一條河流,但他們更重要的職責是弄清楚那裡有什麼,越精確越好。在一支優秀的隊伍中,士兵和偵察員都必不可少。但把這兩個角色想象成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你會發現,無論是擁有好的判斷力,做出準確的預測,還是做出正確的決定,都與你處於哪種思維模式有關。

舉例來說明這兩種思維模式。

士兵型思維模式

1894年,法國情報機關截獲了一張撕碎了的信件,他們把這封信件拼好後,發現法國軍隊中有人向德國出賣情報。經過調查,他們很快就把懷疑集中到了一位叫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的軍官身上。德雷福斯是他那個級別唯一的猶太人,不幸的是,那個時期的法軍非常的反猶太,雖然外面的三位手跡鑑定專家都認為德雷福斯的手跡與那張告密信中的不同,法軍還是認為他有罪。

他們搜查了德雷福斯的寓所,希望能找出他叛國的蛛絲馬跡,但他們一無所獲,這讓他們更加堅信德雷福斯不僅有罪,而且十分狡猾,因為他把所有證據都隱藏了。他們接著審查了德雷福斯的個人歷史,發現德雷福斯學習過外語,這正好表明是為叛國做準備。他們從德雷福斯的老師那裡瞭解到他的記憶力很好,這不是正好嗎?間諜需要記很多東西。

最終,德雷福斯被判叛國罪,他們把德雷福斯帶到法國軍校校園內,以一種非常侮辱人的儀式剝奪了他的軍銜:從他的制服上取下了徽章,並當面折斷了他的配劍。隨後他被流放到了一個叫魔鬼島小島中,這個小島是法國流放重犯的監獄。

你也許和我一樣有疑問?為什麼這些法國軍官在如此證據不足的情況下確信德雷福斯有罪?你也許認為這些人在誣陷他,但歷史學家認為不是,這些法國軍官確實由衷地相信德雷福斯有罪。這就更使你好奇:是什麼樣的思維在影響我們?讓我們僅憑微不足道的證據就給人定罪?

原因是,我們潛意識的動機、慾望或者恐懼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有些信息或者想法看上去是我們的盟友,我們就支持它,希望它贏;另外一些信息或者想法看上去是我們的敵人,我們就會反對它,想辦法打敗它。就像是看比賽,如果你支持的球隊被判犯規,你會很積極的尋找理由,證明裁判錯了;而當對方被判犯規時,無論事實究竟是怎樣,你都會想,算了算了,沒必要深究。

這是我們“固執”的原因。



這就是典型的“士兵型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很時很可怕,因為我們以為自己是公正客觀的,但結果卻可能是毀了無辜者的一生。

偵查員思維模式

幸運的是,這個事件並沒有結束,法軍中有一個叫皮卡爾的高級軍官,他也反猶太。但一年多以後皮卡爾開始懷疑:“如果我們所有人都錯了怎麼辦?”因為他觀察到,德雷福斯之後還有間諜在活動,真正的間諜應該是另外一名軍官。他帶著懷疑找到了上級,但上級卻以維護軍隊威信的藉口,拒絕重審德雷福斯案件。直到十年後,法國政治環境發生了變化,德雷福斯才得到平反,在這期間,皮卡爾也因此被投入了監獄。

很多人認為事件中的皮卡爾算不上偉大,因為他也反猶太。但正因為反猶太,他的行為才更加值得欽佩,他有和同僚們同樣的理由相信德雷福斯有罪,但他卻有拋開個人成見去尋找真相的勇氣。

這就是“偵察員思維模式”

,是什麼促使偵察員思維模式的形成呢?為什麼有些人,至少是在某些時候,能夠摒棄偏見和歧視,儘可能客觀地尋找事實和證據,尋找真相?

答案是情感。就好像士兵型思維模式是出於防禦性或者部落性這樣的情感,偵察員思維模式也一樣,不過來源於不同的情感。偵察員思維模式的人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會為解開謎底而開心,他們樂衷於尋找真相。他們不會覺得改變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可恥的事情,也許他們支持死刑,因為他們認為死刑能夠減少犯罪,但如果有證據證明它不能,他也許會說:“哦,看來我錯了,但並不能說明是我愚蠢或者不仁慈。”

偵察員思維模式是做出正確決策的關鍵,這和你的智商無關,和你知道得多少無關,它和你的感覺有關。正如《小王子》裡所說: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去僱人收集木頭,也不要給他們分配任何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要提高判斷力,做出更好的決策,我們更需要的不是邏輯上或者經濟上的指導,更需要的是偵察員思維模式。


我們需要改變感覺事物的方式,當我們在一件事情中感覺自己錯了時,要感到自豪而不是羞愧。當遇到與我們信仰衝突的信息時,要學會感到好奇而不是牴觸。

如此,我們才能變得更開放,而不是更“固執”。從而變得更“有本事”,而不是“沒本事”。


互聯網熱點點評


這個世界有的時候看起來就是那麼的奇妙。按照常理說,越沒本事的人,就越應該放下架子去好好的學習,但往往越沒本事的人,你會發現他會很固執。有的時候這樣的人做出的事和舉動,讓你不可理解。

接觸過身邊的一些朋友,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沒本事的人,他首先有一種自卑的心理。感覺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成,眼看著自己身邊的人變得有錢和富起來,他的內心會非常的焦躁,心裡就會產生一種嫉妒恨的感覺。如果這種心理得不到排洩的話他會形成一種心靈扭曲,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之後,他會拒絕身邊的人,感覺身邊所有的人都是他的仇人一樣,所以說他做事的方式和想法就會變得是非常的孤獨,甚至是固執。越是這樣他越聽不進別人的建議。


第二個原因就是個人性太強,不知道抱團合作不會利用身邊的資源。現在就是抱團合作的社會,如果僅僅靠自己,即使你能力再強,也不會做出很好的成績。所以說一定要懂得和別人去分享,只有分享才能夠讓自己快樂,也能夠讓別人快樂。

第三點就是沒有本事的人他的思想往往非常的保守。總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別人說的什麼他都不會去贊成。一成不變的思想成為他成功的絆腳石。

第四點就是,不去學習,不去創新。這一點非常要不得。現在很多信息都是瞬息萬變,不努力,不學習,往往就會落後,而更可怕的是這種人落後了,他並不覺得自己不好,這點是非常悲催的!

改變自己適應社會,是這樣的人唯一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