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古城尼兹瓦之旅

阿曼朋友说:“访问中国的人,如果没到长城,就等于没有去过中国。而访问阿曼的人,如果不到尼兹瓦,就等于没有到过阿曼。”中国的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闻名于世,而阿曼的尼兹瓦,也有自己独具的风情。

根据阿曼朋友的建议和安排,我们乘车离开马斯喀特,专程去参观尼兹瓦。汽车行驶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车速在第小时100公里以上。我从车窗向外望去,只见沿途一片沙漠,寸草不生,路旁难见到一棵绿树。上条很长的输油管道沿公路线向前延伸,一部分暴露在地面。路上有不少汽车在飞速地奔驰,但沿线几乎见不到行人。偶尔路过几个村镇,才能见到一点绿色。我强烈地意识到,这就是海湾地区自然面貌的缩影:黄沙遍野,烈日炎炎,终年干旱。水在这里是多么宝贵啊!有了水,才会有绿色,才会有生机!

正当我对绿色产生眷恋之情的时候,为我们开车的阿曼司机说,我们已经到达绿山脚下,瞬息间便可到达尼兹瓦。他没有把车直接开进市中心而是先把我们拉到市郊,让我们首先参观阿曼人认为最能体现尼兹瓦特色的地下灌溉系统“法拉台”。

绿色的“法拉吉”

“法拉吉”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意为地沟。它由一连串的水井构成,自离而低地排列下来,水在人工修成的地下水槽里流淌,有时露出地面,颇像中国新疆地区的“坎儿井”。

在尼兹瓦,流传着一则有关法拉吉的神话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神苏莱曼·本·达乌德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要出去触敌心,便带领群仙乘飞毯来到阿拉伯半岛,遨游阿曼。当到达尼兹瓦地区时,他看到此处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且无河流湖泊可以用于灌溉,致使大地干裂,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天神顿时产生侧隐之心,遂命随行众仙务必在10天内开凿水渠一万条,把绿山中的泉水引过来,不论在任何气侯条件下都能保证水渠不枯竭,使这片荒野变成充满生机的绿洲。从那时起,阿曼便有了法拉吉,有不沙法拉吉至今仍以达乌德命名。

史料记载,阿曼最早的法拉吉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阿曼全国现有4000多条法拉吉,最大的一条主渠长达10公里,支渠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地下灌溉网。这些法拉吉工程,并非在一朝一代完成,而是历朝历代不断扩建、修复的结果。尽管法拉吉的工程规模和在世界上的影响远不及长城,但它毕竟是阿曼人的祖先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为后代留下的杰作。阿曼人把它与中国的长城相比,可见法拉吉在他们心目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怪不得在来尼兹瓦的路上司机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到阿曼不可不到尼兹瓦,到尼兹瓦不可不参观法拉吉。”

我们在尼兹瓦近郊参观了一条叫“达里斯”的法拉吉,据说这是最大的一条法拉吉。主渠自绿山开始,渠道高3.4米,宽达3米。早季水深1米,雨季可达2米多。我们站在一段露天的法拉吉旁边,听到潺潺流水声,恰似一曲悦耳的轻音乐,动人心弦。抬头仰望,看到远处的绿山苍苍茫茫。渠水流过的地方长满枣椰、甘蔗、庄稼和花草,满眼青翠。它像一条绿色的飘带,系在绿山西南麓580米的原野上,一直延伸到远方。这珍资的渠水像甘露,给干渴的大地带来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途中见到的荒凉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在距我们不远的渠道上方,几位妇女头顶水罐前来汲水。在附近的渠道下方,几个顽童在打水仗取乐。

阿里朋友说,对尼兹瓦地区的人来说,水意味着一切,他们把渠水看得如同生命一样宝贵。因此,如何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法拉吉的水就成为一件头等大事。昔日,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分配办法,农户之间、居民之间为争水经常打架斗殴,甚至结下世仇。部落之间也经常爆发“夺水之战”,造成许多悲剧。现在,政府极为重视这个问题,专门成立了法拉吉管理局,负责处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纠纷,并对合理分配渠水的办法做了具体安排。管理局规定,法拉吉的渠水首先要保证所有城乡居民的饮水需要,其次便是洗澡用水。人们一般都到浴室去洗澡,浴室建在水渠上,由一间间小房子组成。男浴室建在上方,女浴室建在下方。另外,专门划定一块地方为死者入殓前洗尸之用。管理局对引水灌溉农田事宜和维修法拉吉的办法也做了具体规定,从而保证法拉吉永久造福群众。管理局的这些办法兼顾了群众的当前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受到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阿曼古城尼兹瓦之旅
阿曼古城尼兹瓦之旅
阿曼古城尼兹瓦之旅

椰枣的故乡

由于有法拉吉的滋润,尼兹瓦地区的农民除种植大麦、小麦、棉花、甘蔗和各种蔬菜外,还种植枣椰、柠檬、香蕉、石榴、芒果等各种果树,尤以种植枣椰而著称。在这里,我看到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枣椰伸展出长长的枝条,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给人以充实、丰满的感觉。阿曼朋友自豪地说,阿曼种植枣椰已有悠久的历史,而尼兹瓦则是枣椰的故乡。据说,早在4000多年前,尼兹瓦人就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棵枣椰。经过他们精心培育,枣椰逐渐普及,后来又移植到阿拉伯半岛其他国家及非洲国家。阿曼官方公布的材料说,阿曼全国有600多万棵枣椰,椰枣总产量居世界第五位。每年,阿里出口大量椰枣及其制品。阿曼的椰枣主要产在以尼兹瓦为首府的内阿曼地区。尼兹瓦市场上摆满各种干鲜椰枣,价钱比较便宜。在这个地区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椰枣加工厂,尼兹瓦市内就有一个年产500万吨的椰枣加工厂,其产品远销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椰枣是尼兹瓦的一大特产,它不仅是很好的馈赠品,还可以用它制作各种甜食。逢年过节或宾客临门,好客的阿受人总要用椰枣做成一种年糕状的甜食,请客人品尝。

固若金汤的古堡

阿曼被誉为古城堡之国,拥有数百个颇具历史价值的古城堡。尼兹瓦还曾是阿曼的古都,其古城堡就更加别具一格了。尼兹瓦是阿曼内地山区最大的城市,是前阿曼酋长国的首府。在历史上,一些王朝曾在这里修建过城堡,但绝大部分都已湮没。在现存的十几座古城堡中,尼兹瓦古城堡规模最大,也保存得最完整。这座城堡分三个阶段建成,最古的一段建于800~1000年前,这一段只剩下很小一部分。其余部分建于350~400年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建于亚里巴国王苏丹·本·赛义夫执政期间(公元1649~1688年)。苏丹·本·赛义夫是阿曼历史上一位声名显赫的国王,他勇敢果断,具有雄才大略。他执政期间,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把葡萄牙殖民军赶出了马斯喀特。为防御外敌入侵,他决定大规模扩建尼兹瓦城堡。他一方面下令四处征集民夫,准备建筑材料;另一方面派人去哈伊马角与富商进行联系,筹措资金费用。这座城堡的扩建工程持续了12年,后来又多次扩建和修葺,才形成现在的规模。

当我们来到尼兹瓦城堡时,适逢阿曼的假日,阿曼朋友特意为我们开放了古堡。我们跟着向导钻进了这座城堡。古城堡高28米,周圆37米。堡内分设7道门,每道门自成体系,构成一个独立作战工事,内设许多“机关”。陌生人进得去,但出不来,极易迷失方向,掉进早已设计好的陷阱。每道门都是直上直下,极为险要,易守难攻。守卫者在暗处,攻堡者在明处,后者极易遭枪击,很像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我们跟着向导,爬上了城堡的小平台。平台上有许多天窗,守城的士兵通过这些天窗向下投掷武器。再往上走,便是一个大平台,它四周有6米高的围墙,每个方向都有很多射击孔,战时每名神枪手有3个射击孔,居高临下对敌射击,可有效狙击攻击城堡的敌军。据向导说,当年敌军进攻尼兹瓦时,赛义夫国王亲率全体官兵到城堡上督战,激励士兵勇敢杀敌。尽管敌军轮番进攻,但这座城堡固若金汤。我们在平台上看到几门土炮,这是昔日士兵们守城使用的武器,如今就陈列在这里供人参观。大平台上有7个井口,分布在7道门内,下面便是一条法拉吉渠道。不论平时还是战时,都能保证供应整个城堡的用水需要。

精巧的手工艺品

作为阿曼古都的尼兹瓦素以精巧的手工工艺而著称。在现在的市场上和商店里,到处都是尼兹瓦人手工制作的咖啡壶、铜茶壶、铜盘和用金银镶嵌的各种腰带、匕首套和马刀鞘。尼兹瓦的制陶业也比较发达。当地人用的陶器制品既实用又美观,上面饰有丰富多彩的图案,体现了阿拉伯传统的艺术风格,颇受人们的欢迎。尼兹瓦人大概受到天神达乌德所乘飞毯的启示,还特别擅长编织各种斗篷、帐篷、船帆、地毯、挂毯和各种粗呢制品。

原载《当代世界》

小资料

尼兹瓦

尼兹瓦(阿拉伯语:阿拉伯语:نزوى‎),又译作尼日瓦,是阿曼内陆地区最大的城市,位于马斯喀特西南约200公里。尼兹瓦历史上是阿曼古都之一,1920年后曾是阿曼伊斯兰教长国的首都,后于1955年被马斯喀特军队在英国军队的协助下攻占,城市也在战斗中受到巨大破坏。自从卡布斯苏丹上台后,阿曼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复兴尼兹瓦,现在该城已经恢复其椰枣加工中心、内地贸易中心和旅游胜地的地位

尼兹瓦古堡

阿曼苏丹国首都马斯喀特往西130公里处,有一座世界闻名的尼兹瓦古堡。尼兹瓦城已有1500多年历史,该古堡是亚里巴王朝第二任统治者苏尔坦·本·赛伊夫花费了12年的工夫兴建的。

古堡高100英尺,直径120英尺,为泥石结构。它两米多厚的墙壁,分为7层,从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土梯盘旋而上,要花20分钟才能爬到堡顶。堡顶平台为一个圆形广场,足可容纳500多名守卫者。尼兹瓦古堡,是阿曼当今现存100多座古堡中最大又最完整的。它宏伟的建筑,传奇的故事,成为观光者不能不去的旅游胜地。

法拉吉

法拉吉是阿曼人发明的灌溉系统。在阿曼随处可见,现在仍在使用。由于法拉吉历史悠久,结构独特,加之实用功能突出等,在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阿曼古城尼兹瓦之旅
阿曼古城尼兹瓦之旅阿曼古城尼兹瓦之旅
阿曼古城尼兹瓦之旅阿曼古城尼兹瓦之旅
阿曼古城尼兹瓦之旅阿曼古城尼兹瓦之旅
阿曼古城尼兹瓦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