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藝,十八般兵器」,究竟指哪十八般?

曲奇不知道


每個男人在少年時代都有一個武俠夢,

看到電視電影中那些飛簷走壁舞槍弄棍的大俠們,總是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一聽到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總會忍不住多看兩眼,好在同小夥伴玩鬧的時候,能夠有一個好的角色候選(就是模仿電視劇中的角色,然後看誰厲害,希望我和我的小夥伴不是唯一)。從那以後“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對我們來說就是武功高強的代名詞,有段時間和小夥伴們還專門討論了是哪十八般武藝,易筋經、九陽真經、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六脈神劍……現在回想一下還是挺有意思的。


其實,十八般武藝是什麼,真的是難倒了不少人。我國是一個有這數千年曆史文化的國度,武文化也是源遠流長。我們常說的十八般武藝,並不是十八種功夫,而是指代十八種兵器。中國古代的兵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在綿延數數千年的戰爭中,製造了種類繁多,工藝先進、殺傷力極強的武器。這些冷兵器雖然看似殘酷,但在歷史進程中,它們和文明文化一樣,都是參與者和推動者。

十八般武藝這種提法,最早出現在南宋時期的兵書《翠微北征錄》之中,元代以後,十八般武藝的書法就流傳更為廣泛了,但是這一時期,兵書典籍中只是提到了十八般武藝,卻沒有細說是哪十八種兵器,這也為研究這一段歷史的學者留下了一個謎團。到了明代,終於有人說出了是哪十八般武藝,博物學家謝肇淛在其著作《五雜俎》中首次提到:

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鐧、撾、殳、耙、綿繩套索、白打

同樣,在明代朱國禎的筆記小說《湧幢小品》中,也將十八般武藝定於為這十八種,其中前面十七種為兵器,最後的白打,指的是散打搏擊。


但是在明代小說家施耐庵的理解中,十八般武藝就應該是十八種兵器,他在《水滸傳》中,提出十八般武藝應該是:

矛錘弓弩銃,鞭簡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但是施耐庵這樣的安排,也有人質疑。質疑的點主要有這幾個:銃、鏈、牌。後人把銃作為火器的名字,可是兵器中卻從未聽說過有叫做銃的。鏈和牌,在其他文獻記載中,沒有見過相應的記載。


後來十八般武藝又出現了九長久短的說法。

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鎲、鉤、槊、環

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

這種列法,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禦武器的牌或藤牌消失,也是近代練武者不善習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那麼現在,我們說著十八般武藝指的是: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錘

這樣的說法,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

曾經幻想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我,現在只想安靜做一個吃瓜群眾,每天碼碼字,就可以了。


愛玩的想公子


古人常以“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以比喻功夫了得,這句古話也高頻地出現在戲曲、小說、影視作品裡,那麼被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十八般武藝”,究竟是指的哪十八般呢?今天阿朱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是哪十八般?

“十八般武藝”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也稱“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器”,已被列入了我國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的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武藝發展的面貌。

其實,所謂“十八般”,並非僅僅侷限於十八種兵器,而是古代多種武藝的概說。實際上,冷兵器時代產生了許多武器,其數目遠遠超過了“十八般”。晚清和民國時期,“十八般兵器”成為各個武館的必須陳設,而成為中國武術和武館的象徵之一。

明代後期萬曆年間,“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有著這樣一種表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這便是對於“十八般”最常規的解釋。

弓,是拋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彈射武器。它由富有彈性的弓臂和柔韌的弓弦構成,當把拉弦張弓過程中積聚的力量在瞬間釋放時,便可將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彈丸射向遠處的目標。

圖 | 漢代 青白玉獸面紋弓箭

弩,是古代的一種冷兵器,是古代兵車戰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剋制騎兵的一種武器。 弩也被稱作“窩弓”、“十字弓”。古代用來射箭的一種兵器。它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

圖 | 弩機

圖 | 明 銅鎏金龍首弩機

槍,在古代為刺兵器,殺傷力很大,其長而鋒利,使用靈便,取勝之法,精微獨到,其他兵器難與匹敵,故稱為“百兵之王”。

圖 | 戰國 槍頭

刀,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同時泛指可用於切、削、割、剁、刺的工具,與匕首合稱亦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其形狀為短柄,翹首,刀脊無飾,刃部較長。

圖 | 春秋戰國 青銅刀

圖 | 漢 鎏金青銅刀

劍開雙刃身直頭尖,橫豎可傷人,擊刺可透甲。兇險異常,生而為殺。(武經)——劍,兩邊都開了刃,有著筆直的劍身和尖銳的劍尖。

圖 | 三星堆鎏金劍

圖 | 西周 青銅昭王劍

矛,兵器名,是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進攻性武器,是戰爭中常用兵器。

圖 | 西漢 錯金嵌綠松石銅矛

圖 | 鏤空矛、虎形矛、鏤空矛、人面紋矛

盾,古人稱“幹”,與戈同為古代戰爭用具,故有“干戈相見”等詞。後來還稱作“牌”、“彭排”等。傳說我國最早的盾,遠在黃帝時代就有了。

圖 | 清 銅鎏金盾

斧,又稱斧頭,是一種武器或者伐木工具。是由一根木棍把手接著一塊梯形刀片所構成。

圖 | 青銅斧

圖 | 十九世紀晚期 鎏金銅鑲銀鐵斧

鉞,一種古代的漢族武器,雖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

圖 | 銅鉞

圖 | 清代 福壽紋鉞刀

圖 | 西周 青銅鉞

戟,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

圖 | 春秋戰國 青銅鎏金戟

鞭,中國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種。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製或鐵製,軟鞭多為皮革編制而成。常人所稱之鞭,多指硬鞭。

圖 | 清 銅竹節鞭

鐧,(鐵)鞭類,長而無刃,有四稜,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一米二),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利於馬戰。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

圖 | 銅鐧

鎬,亦為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長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筆,純以鐵製,其重量不亞於斧銊,舊式儀仗中時見之。

圖 | 鎬

殳的金屬首多為青銅製,可分有尖鋒的實戰用“銳殳”和無尖鋒的儀仗用“晉殳”兩類。殳主要用於車戰,在兩軍車馬交錯衝撞時使其分開,故有稜而無刃。

圖 | 殳

叉,是中國武術長器械的一種,頂端有二股叉的為“牛角叉”,頂端有三股叉的為“三頭叉”,又名“三角叉”。

圖 | 叉

耙齒鋒利似釘,攻擊性強,也兼有兵器的作用。因耙可擊,可耙,一度成為軍中最利的武器之一。

圖 | 春秋 青銅耙

套索,不知始於何時,亦並非兵器,臨陣時用者絕鮮,蓋一尋常之綿繩,兩端結作錘形,長約一丈二尺,搆造至為簡單,用法亦止九勢,為一種暗器,似飛鏢袖箭之一類也;若用為架格攻擊,則非所宜。

圖 | 套索

白打,即徒手搏擊。

圖 | 中國功夫

熱門推薦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dd20001de94fd470ea4\

蜜蠟講堂


每個朝代定義不同,大部分是相同的,有個別是有出入。

1.指“刀、槍、劍、戟、鎲、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2.指“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鎲、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這種列法,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禦武器的牌或藤牌消失,也是近代練武者不善習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3.明代後期 萬曆年 間,“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又有了新的表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頭、十七 綿繩套索 、十八白打”。“白打”即徒手搏擊,拳術在 武術練習 中歷來受到人們重視,明戚繼光在《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曾指出:“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際,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自此以後,十八般武藝所指的內容雖有所變化,但基本上與此大同小異。


黃閏帝



最早十八般武藝指:刀、槍、劍、戟、钂、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但不同時期有所變換,反正都是九長九短。謝謝邀請,忽悠完畢。


石頭鍋子糊塗鐵匠視頻



刀槍劍戟,斧鉞鉤鍤,捌子流星,鏜鐮槊棒,鞭鐧錘抓。


修釋正心


謝謝邀請,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哪個時代武藝發展的面貌,其實“十八般”並非僅侷限於十八種兵器,而是古代多種武藝的概括。實際上,冷兵器時代產生了許多武器,其數目遠遠超過了“十八般”晚清和民國時期,“十八般兵器”成為各個武館的必須陳設,而成為中國武術和武館的象徵之一。


王曉漁


才疏學淺不能全部說出,只能圍觀了!


科技金筆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紫砂界中的曼生十八式。其實類似這種統稱,總有幾個大家熟悉的列如刀槍棍劍主要的幾種少不了,其他的總有很多版本。慢慢的這就變成了大家對於一種現象的統稱或者比喻,基礎主要的瞭解就好,過分強調哪個版本正確沒有多大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