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網傳四大名著有三部是在淮安寫的?

新能車悅


謝謝邀請!首先講明文中的"淮安"指的是現在的淮安區,就是過去淮安縣。由於區域調整把原來的地級市淮陰市改名為現在的淮安市,原來的淮安縣改為楚州區,因為老淮安縣人一直執著地向國務院有關部門申訴,又把楚州區改成現在的淮安區,為老淮安正了名。淮安人真是有孫大聖的愛"折騰"的精神!

首先說說老鄉吳承恩,其生於約(1504一1582)年,活了八十多歲。為什麼約呢?因為文獻資料無明確記載其出生時間。就是其墓發現的過程也頗有周折。

1974年冬天淮安縣東南馬涵洞中學買了一口棺材給學生打課桌,木匠吳順來發現棺材的材質與眾不同,並發現"荊,吳,射"字等,上報後考古人員並進行鑑定確認為"荊府紀善,射陽吳公",木材為金絲楠木,且棺材挖掘於淮安東南二堡村吳菊翁(吳承恩父親)墓的右側下首。因為吳承恩在北京荊王府做過紀善,所以確認是吳公無疑。由於墓已破壞,考古工作者在對墓地進行搶救性挖掘,並發現了吳承恩和兩個老婆葉氏牛氏的頭顱骨,後經中囯刑警學院首席教授趙成文進行頭像復原,並放射測試研究出其年齡。於是有了今天的吳承恩肖像資料。

施耐庵(1296一1370)祖藉蘇州,生於鹽城興化白駒鎮,卒於淮安。29歲中舉人35歲中進士,在浙江錢塘任職,因不適應官場文化兩年後回蘇州,60歲時張士佔蘇州,因與張士誠部下卞元相友善,卞引見施做過張士誠幕僚。張起義失敗後施逃到江陰祝塘教過書,在71左右回到家鄉興化,為了逃避朱元璋的秋後算賬,隱居淮安區土地祠口大香渠巷六號,將張士誠農民起義通章回體巜水滸》表現出來,借書言志寄託自己英雄主義情懷。由於施老家興化和淮安湖蕩水網縱多,"水"成為其創作靈感,故英雄好漢聚義地為水泊梁山,小說中與水相關的章節頗多。悲情的結局是宋江葬於楚州(淮安)城南的蓼兒窪,吳用,花榮都追隨"黑宋江"吊死在"水塘"邊上,令唏噓!

在此期間曾經的同事,同為張士誠舊部的羅貫中(1330-1400),小施耐庵34歲,也因為同樣遭遇喬裝逃到淮安找到施耐庵,在拜讀了施耐痷寫的巜水滸》時驚讚不已!羅貫中照顧年事已高的施耐庵,並幫助其抄寫整理《水滸》文稿。羅貫中也成為了巜水滸》第一讀者,同時拜施為老師學寫章回體小說,在施的指導下完成巜三國演義》的初稿,1370年施耐痷病逝,享年75歲。羅貫中及其施家後人將其葬在楚州城南蓼兒窪,羅貫中了結老師的情懷,終於和他作品中宋江,吳用,花榮作了伴!

這就是三大名著與古城淮安的歷史淵源!

楚訓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