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亖」是什麼?

黃國敏666666


用漢字學的術語說最簡單:

  • 「亖」為「四」之初文。

  • 「四」為「亖」之後起。

  • 借「四」表「亖」,「四」行而「亖」廢。

-------------------------

術語解釋一下:

  • 初文意思是一個漢字最初、最原始的寫法。最初寫法是一個獨體字,就叫做初文。

  • 如果一個字最初的寫法,是一個合體字,就叫做「本字」。
  • 「後起字」就當今通行的寫法。

因此,「初文本字」是相對「後起字」而言的,就如同「哥哥」相對「弟弟」,「外甥」相對「舅舅」。


----------------------------------

好,一些概念說清楚了,再來談「亖」和「四」是怎樣的一個演變,什麼原因導致【「四」行而「亖」廢】?

這裡面是有門道的,是能長姿勢的。


漢字的「四」最初在甲骨文、西周金文中都寫作「亖」:

也就是說漢字中的數字「一、二、三、亖」是「積劃表意,察而見義」,是很典型的「指示字」,小孩都一看就明。

國產動畫片真內涵:大頭娃娃的親生父親是?隔壁老王?外星人ET?


我們知道,古代漢字都是豎寫,「一、二、三、四」如果是豎寫的根本就分不清,非常容易混淆。我將甲骨文「亖、三、二」豎寫,你能分清楚嗎?



所以,大概從春秋時代開始,古人就借用一個同音字「四」來表示「亖」,這在文字學中叫做「本有其字的假借」,很顯然這個假借同音字的目的,就是為了區別容易混淆的漢字。


漢代以後,「亖」的寫法就基本上消失了,「四」就成為通行的寫法,一直到今天,而「亖」成為一個廢棄的死字,躺在厚厚的「字典墳墓」裡。


我們來看整個演變脈絡過程,以更直觀的理解上文說的【借「四」表「亖」,「四」行而「亖」廢】:

兩條演變路徑:
  • 「亖」為路徑1-——從商代到漢代。
  • 「四」為路徑2——假借「四」代替「亖」,從春秋一直到今天。
  • 「四、亖」從春秋到漢代,二者並用,多數用四,少數用「亖」,漢之後「亖」也就廢棄。


引自:李學勤等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p1264



漢字「一、二、三」容易混淆怎麼辦?很簡單,筆畫長短不一進行區別。

比如下面是睡虎地秦簡中的「二、三」:

漢字二寫成一長一短的筆畫,跟漢字「上」的初文「二」無法區分,於是就將加了一橫區別「二」字,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上」字:



「一、二、三」長短不一,其實也很容易混淆。古代收稅、記賬,是很容易篡改的,於是,古人又搞了一種加加部首「弋」造字:



這是大寫數字的雛形,大寫數字「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除「貳」以外,都是借用一個同音字來表示。漢字大寫系統就是為了防止纂改賬目,大約起源唐宋,元末明初形成。


漢字從「五」開始就不能採用「積劃表意」這個方法造字,效率太低下了,也是採用跟「四」一樣的辦法,假借同音字。如:

  • 「九」是借用「肘」的初文,

  • 「百」借用的「白」字,「白、百」一字分化。
  • 「千」借用「身」字。
  • 「萬」借用「蠆」字。本義是蠍子。


最後一個問題,漢字「四」是一個借用字,那「四」的本義是什麼?

目前學術界有兩種說法,只大略說一下,就不指出信息源了:


1、「四」象「鼻唇間有氣息」之形,是「呬」的初文。


2、「四」像「鼻唇間流鼻涕」之形,是「泗」的初文。


正如古文字學家李孝定先生所言:「象鼻端有物下垂,不為泗則為息」。

我怎麼看起來「四」像豬八戒的豬鼻子:


你覺得「四」的造字本義是「鼻唇氣息:呬」還是指「鼻涕橫流:泗」?


小漢字見大歷史


一、官方解釋

[sì],在《康熙字典》和《漢語大字典》中都有收入該字。

1、同“四”;

2、姓氏,源於鮮卑族。後來亖氏皆簡化為四氏,世代沿傳至今。

二、其他說法

1、古人的計數方法。

2、中國很多地方喝酒划拳中用4根手指代表4


師說歷史


四的異體字。

用正規解釋,比較靠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