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清朝皇帝沒文化,而是真實語言生活的實錄

清代以前,有一封成吉思汗給丘處機的詔書是這麼寫的:“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別來至夏日,路上炎熱艱難來,沿路好底鋪馬得騎來麼?路里飲食廣多不少來麼?你到宣德州等處,官員好覷你來麼?下頭百姓得來麼?你起身心裡好麼?我這裡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絮絮叨叨,好像拉家常一樣。

2004年初,收藏了頗多清宮文物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知道了硃批奏摺特展”,這些硃批奏摺有的事關國家大事,有的只是關乎日常起居。有的皇帝喜歡在奏摺上長篇大論,而乾隆的硃批大多數簡單直接,無非是“好”、“是”、“知道了”幾個字,還有些奏摺甚至得到了“放你的屁”之類的回覆,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這不是清朝皇帝沒文化,而是真實語言生活的實錄

即使是審美一流的雍正,批起奏摺來也是白話連篇。最著名的硃批是他那句:“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如同今天霸氣外露的霸道總裁。對於年羹堯,雍正的硃批則是柔腸百結,親密有加,比如“朕實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顏對天地神明也。……爾此等用心愛我處,朕皆體到。”還有一回,雍正洋洋灑灑寫道:“從來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總之,我二人做個千古君臣知遇榜樣,令天下後世欽慕流涎就是矣。”看來他對於自己和年羹堯的關係頗為得意。

其實,除了雍正,朝堂之上好說大白話的,還有窮和尚出身的朱元璋。聽說某群島有倭寇來犯,地方官吏問咋辦,朱元璋一道聖旨說:“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曲阜孔廟有一塊“白話碑”,記錄了朱元璋與孔子後人孔可堅的一次對話,文字不長,但很有意思。對話部分是這樣的——

“聖旨(朱元璋問):老秀才,近前來,你多少年紀也?

(孔可堅)對曰:臣五十三歲也。

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當。你常常寫書與你的孩兒,我看資質也溫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綱五常垂憲萬世的好法度,你家裡不讀書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寫書教訓者,休怠惰了。於我朝代裡你家裡再出一個好人呵不好?”

這不是清朝皇帝沒文化,而是真實語言生活的實錄

據說,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下詔給孔子五十五代孫孔可堅,要他到南京朝拜。孔可堅對朱元璋的稱帝十分鄙視,認為自己是至聖之後,又是當時的衍聖公,沒把朱元璋放在眼裡,就派了兒子孔希學去南京朝見。

朱元璋為此大怒,隨即又下詔給孔可堅,詔旨措詞強硬。孔可堅看後大驚失色,便匆忙奔赴南京。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朱元璋在謹身殿內接見了孔可堅。於是,二人有了上面的問答。

朱元璋的這一席話,孔可堅聽後很感動,倒身下拜,再三感謝。隨後,朱元璋給孔可堅加官進爵,將衍聖公升為一品文官,還下詔擴大了孔廟、孔林、孔府的規模,提高了等級。為報皇恩,孔可堅回家後,就在孔府的二門內立下了這塊白話碑。

這不是清朝皇帝沒文化,而是真實語言生活的實錄

《射鵰英雄傳》中還有段成吉思汗以白話下戰書的故事。說成吉思汗要取花剌子模,叫來書記寫戰書。不想那書記“子曰詩云”寫了一大通,成吉思汗聽得大怒,親自擬個六字戰書:“你要戰,便作戰!”

此後,成吉思汗又要寫信請丘處機來傳授“長生術”。那書記這回學乖了,也擬了六個字:“朕有事,便即來。”結果成吉思汗又揍他一頓,要求寫長文,要寫得謙恭有禮。於是,那書記又是子曰詩云一大堆,成吉思汗這才滿意了。

《射鵰英雄傳》這兩段“六字書”故事,不知是否金庸杜撰,但成吉思汗下詔請丘處機入大漠之事卻是真的。

這不是清朝皇帝沒文化,而是真實語言生活的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