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刷「嚮往的生活」:宜游不易居的家鄉,我回不去的童年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嚮往的生活》:生活是一場盛宴,人人都是一盤硬菜”,裡面寫了對節目的感悟。

我真的很喜歡看這個節目,沒有什麼特別的內容,就是做菜、幹農活、好友一起交流,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

不過,我陪劉先生(老公)刷第二遍時,又有了不一樣的感受,想起了很多小時候的事情,突然明白,這樣的生活並不存在。

《嚮往的生活》:

這是一種慢旅行,現實中不可能。

《嚮往的生活》所描述的更多是一種慢旅行的休閒方式,不是真正的生活,不要說長期,哪怕在農村生活一個月,真的過農家生活,會讓人崩潰。

從小,我在農村長大,爸爸非常能折騰,承包果園、開打麵坊(把小麥加工成麵粉),後來又成為農村電工……

與身邊人相比,我家的生活條件很好,這種幸福感是極高的,當然也和沒見過世面有關。可回頭看,吃喝相對好一些,但有點煎熬,因為農活太多了,冬天太冷了。

我1988年出生,90年代初,還沒有機械化,拖拉機都很少,大家都用人工拉的木板車或者馬車拉東西。幹活時,特別累,很崩潰。

《嚮往的生活》中也幹農活,在我看來更多是體驗生活,現實中如此,會生活不下去的。

端午節,我也去莫干山體驗了,住民宿,吃農家飯,感覺不錯,這有一個前提,不用我打掃衛生,也不用做飯。

在農村,不僅僅要幹農活,還有很多生存壓力,只靠種地很難養活一家人,需要出去打工。不止這樣的生活,宣傳的很多生活方式,都屬於少數人,不是我們大眾追求的,比如創業、一直旅行在路上…….

還有,城市一定是比農村更適合生活的,我們是社會的動物,醫療、教育、人文環境,要比自然環境更重要。莫干山的空氣是好,我最多也就待一個月,這還是有手機的情況下,我可以辦公、寫作。

我們當成旅遊,體驗一下可以,憧憬也沒有問題,但最好不要選這樣的生活方式。

再刷“嚮往的生活”:宜遊不易居的家鄉,我回不去的童年

農村的生活是快樂的,

可我還是想要走出去。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曾在農村的生活。

在農村生活,不是農忙時,真的很快樂,晚上和小夥伴捉迷藏,夏天去河裡游泳,去田野裡撒野,去爬樹……曾經那麼親近大自然,那麼快樂地奔跑。

可是一年兩個季度的農忙太累了,我們家的地很多,每人2畝,共8畝,什麼都靠人力。

6-7歲的時候,我就要幫著做飯,印象很深刻,那會剛學做飯,把米放鍋裡,加上水,先熬一會,然後上一層放上饅頭,只會這麼簡單的。

媽媽是一個勤勞、賢惠的女人,為了多一些家庭收入,她還養了很多兔子,兔毛可以賣錢。

放學後,我就要去給兔子割草,割草是快樂的,一群小夥伴一起,大家可以玩。剪兔毛太痛苦了,我用手抓著兔子,媽媽剪毛,半個小時,就這樣看著,很無聊。

媽媽還養了一頭豬,過年可以殺掉或者賣錢,餵豬讓人很崩潰,豬圈實在是太髒了。

我長大一些,也就8-9歲,小學二年級,我就下地幹農活了,身邊的小孩都是這樣。我是左撇子,下地割麥子,鐮刀老感覺不得勁。秋天去摘玉米,在玉米地裡悶熱,累得滿頭大汗。

再刷“嚮往的生活”:宜遊不易居的家鄉,我回不去的童年

還有很多很多的農活,麥子收回家,爸爸扛到房頂。這樣,每天早晨起來,我爬上房頂,把麥子攤開、晾曬,晚上堆上,還要用塑料布蓋上,怕返潮。每次看到一屋頂的麥子,都讓人很絕望,感覺人生好沒有意思。

讓我覺得沒有意思的事情,還有很多。當時,為了賺更多錢,媽媽會種棉花,你看到開得滿地的棉花,一點都感覺不到漂亮壯觀,因為要一點點拾到袋子裡。

地裡會長很多草,需要時不時地除草,每個週六周天,我都要下地。如果不幹活,就會受到體罰。我們家的規定:幹活換零花錢,不幹就在家裡客廳裡鐘錶下面跪著。

前幾天,媽媽給我打電話,說這次割麥子用了半天,因為全部機械化了,而原來至少忙半個月,一想到以前過的日子,都不想再回去了。

我何嘗不是如此呢?從小,我就有一個願望:走出農村,再也不幹農活了。和我同齡的很多夥伴,讀完小學或初中,大都不上學,出去打工了。

哪怕我中間有過階段性放棄,但從來沒有改變過我要走出農村的決心,我不要再幹那些農活了。那根本不是享受,30多度的天氣,在地裡割麥子,像火烤一樣,滋味不好受。

工作後,我小小的個子,但耐力很好,一點都不怕辛苦。

記得工作後第一份工作,中考和高考時,我要去學校門口送考,早晨5點起,給家長學生提供水,還要收集家長信息,真的很熱,而我搜集的信息量基本上都屬於前三。因為這實在不算啥,哪有地裡幹活累,有什麼好矯情的。

如果非要給這段成長經歷附加一點意義,就是每當我覺得累時,就會想起這段生活,瞬間覺得眼下的苦真沒什麼。

再刷“嚮往的生活”:宜遊不易居的家鄉,我回不去的童年

我懷念單純的自己,

但從不想過以前的生活。

讀高中後,我就很少幹農活了。時間是魔力,過去十幾年後,我反而挺懷念那時的生活,經常在夢中,會想到和小夥伴,騎著自行車,瘋玩的時候,笑得那麼開心。

每當工作壓力大時,我會回老家,感覺很放鬆。這才是我熟悉的環境,還有家鄉的口音,很多美好的時刻總會再現。

爸爸喜歡玩,經常帶著我和弟弟去釣魚。每當我鬧的時候,爸爸都說:“耐心一會,魚才能上鉤。”

爸爸每個月收電費(電工),我和弟弟就跟在後面,到了小賣部,就走不動了,一定要買了零食才走。晚上,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幫爸爸數錢,我總是數一遍再數一遍,我好喜歡數錢的感覺。

這些只能留在回憶裡了。現在,每次回去,我真的有很多不適應,我努力融入,依然是徒勞。

這一路走來,我要求自己不回頭,大膽往前走,一點點適應眼下的環境,生活更好一些。我不想一邊抱怨回不去,又一邊抱怨不適應。

再刷“嚮往的生活”:宜遊不易居的家鄉,我回不去的童年

過往生活裡,尷尬的時候太多,第一就是去縣城讀高中,農村和縣城的同學有很多不同,縣城的學生明顯更自信,更逗比,英語更好。

同樣,讀大學,工作,來到上海,我都經歷過這樣一個不適應的時期,有些時候,適應真的很難,但沒有退路。這都談不上什麼勵志的故事,因為我無比清醒地知道回不去。

這兩年過年回家時,我發現想和同學喝咖啡,聊聊天,沒有找到一個咖啡廳,去了肯德基,發現大家都在這裡相親呢。

同學聚會,找到一個餐館,菜量特別大,可我吃的很少,不合胃口,聊得話題也不感興趣。哪怕會有不適,可我每年還是會去,因為真的想念他們,哪怕一個老梗,說了十幾遍,依然很好笑。

我知道這只是一年一頓飯而已,如果天天在這樣的環境裡,現在的我會受不了。

再刷“嚮往的生活”:宜遊不易居的家鄉,我回不去的童年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變得挑剔了,回到老家的環境裡,覺得哪裡都不如在上海生活好,可是內心裡又有一個聲音,這是你的家鄉呀!

原來,家鄉是想念回不去,可是上海就很好嗎?不是這樣,我依然沒那麼適應,也找不到歸屬感。

時間和環境都會改變一個人,離開了一個環境,剩下的註定只有懷念。

眼下的生活,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別無選擇。我能寫出很多上海不好的地方,但出去很多次,還是覺得在上海生活最舒服。

我在家鄉生活的同學,也這麼對我說,“一直想離開家鄉,等工作家庭穩定了,發現去哪裡,都不如家那麼熟悉。”

這讓我想到作家莊雅婷的一段話,“很多傑出女性說自己當年剛硬堅強,慢慢走來,卻不知不覺放軟了身段,開始體會溫柔平淡的力量。”

看官不禁要問:“那一開始就溫柔溫暖柔軟的姑娘不更是人生贏家嘛!”

其實也就是硬過才能真軟,賺到錢才能理直氣壯說錢不重要。沒有搏殺過的溫柔終究是天真。

或許嚮往的生活也是如此,真的是站在事業的高處,偶爾回頭,才覺得這樣的生活真好,但就是回不去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