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刷“向往的生活”:宜游不易居的家乡,我回不去的童年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向往的生活》:生活是一场盛宴,人人都是一盘硬菜”,里面写了对节目的感悟。

我真的很喜欢看这个节目,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就是做菜、干农活、好友一起交流,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

不过,我陪刘先生(老公)刷第二遍时,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突然明白,这样的生活并不存在。

《向往的生活》:

这是一种慢旅行,现实中不可能。

《向往的生活》所描述的更多是一种慢旅行的休闲方式,不是真正的生活,不要说长期,哪怕在农村生活一个月,真的过农家生活,会让人崩溃。

从小,我在农村长大,爸爸非常能折腾,承包果园、开打面坊(把小麦加工成面粉),后来又成为农村电工……

与身边人相比,我家的生活条件很好,这种幸福感是极高的,当然也和没见过世面有关。可回头看,吃喝相对好一些,但有点煎熬,因为农活太多了,冬天太冷了。

我1988年出生,90年代初,还没有机械化,拖拉机都很少,大家都用人工拉的木板车或者马车拉东西。干活时,特别累,很崩溃。

《向往的生活》中也干农活,在我看来更多是体验生活,现实中如此,会生活不下去的。

端午节,我也去莫干山体验了,住民宿,吃农家饭,感觉不错,这有一个前提,不用我打扫卫生,也不用做饭。

在农村,不仅仅要干农活,还有很多生存压力,只靠种地很难养活一家人,需要出去打工。不止这样的生活,宣传的很多生活方式,都属于少数人,不是我们大众追求的,比如创业、一直旅行在路上…….

还有,城市一定是比农村更适合生活的,我们是社会的动物,医疗、教育、人文环境,要比自然环境更重要。莫干山的空气是好,我最多也就待一个月,这还是有手机的情况下,我可以办公、写作。

我们当成旅游,体验一下可以,憧憬也没有问题,但最好不要选这样的生活方式。

再刷“向往的生活”:宜游不易居的家乡,我回不去的童年

农村的生活是快乐的,

可我还是想要走出去。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曾在农村的生活。

在农村生活,不是农忙时,真的很快乐,晚上和小伙伴捉迷藏,夏天去河里游泳,去田野里撒野,去爬树……曾经那么亲近大自然,那么快乐地奔跑。

可是一年两个季度的农忙太累了,我们家的地很多,每人2亩,共8亩,什么都靠人力。

6-7岁的时候,我就要帮着做饭,印象很深刻,那会刚学做饭,把米放锅里,加上水,先熬一会,然后上一层放上馒头,只会这么简单的。

妈妈是一个勤劳、贤惠的女人,为了多一些家庭收入,她还养了很多兔子,兔毛可以卖钱。

放学后,我就要去给兔子割草,割草是快乐的,一群小伙伴一起,大家可以玩。剪兔毛太痛苦了,我用手抓着兔子,妈妈剪毛,半个小时,就这样看着,很无聊。

妈妈还养了一头猪,过年可以杀掉或者卖钱,喂猪让人很崩溃,猪圈实在是太脏了。

我长大一些,也就8-9岁,小学二年级,我就下地干农活了,身边的小孩都是这样。我是左撇子,下地割麦子,镰刀老感觉不得劲。秋天去摘玉米,在玉米地里闷热,累得满头大汗。

再刷“向往的生活”:宜游不易居的家乡,我回不去的童年

还有很多很多的农活,麦子收回家,爸爸扛到房顶。这样,每天早晨起来,我爬上房顶,把麦子摊开、晾晒,晚上堆上,还要用塑料布盖上,怕返潮。每次看到一屋顶的麦子,都让人很绝望,感觉人生好没有意思。

让我觉得没有意思的事情,还有很多。当时,为了赚更多钱,妈妈会种棉花,你看到开得满地的棉花,一点都感觉不到漂亮壮观,因为要一点点拾到袋子里。

地里会长很多草,需要时不时地除草,每个周六周天,我都要下地。如果不干活,就会受到体罚。我们家的规定:干活换零花钱,不干就在家里客厅里钟表下面跪着。

前几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这次割麦子用了半天,因为全部机械化了,而原来至少忙半个月,一想到以前过的日子,都不想再回去了。

我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小,我就有一个愿望:走出农村,再也不干农活了。和我同龄的很多伙伴,读完小学或初中,大都不上学,出去打工了。

哪怕我中间有过阶段性放弃,但从来没有改变过我要走出农村的决心,我不要再干那些农活了。那根本不是享受,30多度的天气,在地里割麦子,像火烤一样,滋味不好受。

工作后,我小小的个子,但耐力很好,一点都不怕辛苦。

记得工作后第一份工作,中考和高考时,我要去学校门口送考,早晨5点起,给家长学生提供水,还要收集家长信息,真的很热,而我搜集的信息量基本上都属于前三。因为这实在不算啥,哪有地里干活累,有什么好矫情的。

如果非要给这段成长经历附加一点意义,就是每当我觉得累时,就会想起这段生活,瞬间觉得眼下的苦真没什么。

再刷“向往的生活”:宜游不易居的家乡,我回不去的童年

我怀念单纯的自己,

但从不想过以前的生活。

读高中后,我就很少干农活了。时间是魔力,过去十几年后,我反而挺怀念那时的生活,经常在梦中,会想到和小伙伴,骑着自行车,疯玩的时候,笑得那么开心。

每当工作压力大时,我会回老家,感觉很放松。这才是我熟悉的环境,还有家乡的口音,很多美好的时刻总会再现。

爸爸喜欢玩,经常带着我和弟弟去钓鱼。每当我闹的时候,爸爸都说:“耐心一会,鱼才能上钩。”

爸爸每个月收电费(电工),我和弟弟就跟在后面,到了小卖部,就走不动了,一定要买了零食才走。晚上,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帮爸爸数钱,我总是数一遍再数一遍,我好喜欢数钱的感觉。

这些只能留在回忆里了。现在,每次回去,我真的有很多不适应,我努力融入,依然是徒劳。

这一路走来,我要求自己不回头,大胆往前走,一点点适应眼下的环境,生活更好一些。我不想一边抱怨回不去,又一边抱怨不适应。

再刷“向往的生活”:宜游不易居的家乡,我回不去的童年

过往生活里,尴尬的时候太多,第一就是去县城读高中,农村和县城的同学有很多不同,县城的学生明显更自信,更逗比,英语更好。

同样,读大学,工作,来到上海,我都经历过这样一个不适应的时期,有些时候,适应真的很难,但没有退路。这都谈不上什么励志的故事,因为我无比清醒地知道回不去。

这两年过年回家时,我发现想和同学喝咖啡,聊聊天,没有找到一个咖啡厅,去了肯德基,发现大家都在这里相亲呢。

同学聚会,找到一个餐馆,菜量特别大,可我吃的很少,不合胃口,聊得话题也不感兴趣。哪怕会有不适,可我每年还是会去,因为真的想念他们,哪怕一个老梗,说了十几遍,依然很好笑。

我知道这只是一年一顿饭而已,如果天天在这样的环境里,现在的我会受不了。

再刷“向往的生活”:宜游不易居的家乡,我回不去的童年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变得挑剔了,回到老家的环境里,觉得哪里都不如在上海生活好,可是内心里又有一个声音,这是你的家乡呀!

原来,家乡是想念回不去,可是上海就很好吗?不是这样,我依然没那么适应,也找不到归属感。

时间和环境都会改变一个人,离开了一个环境,剩下的注定只有怀念。

眼下的生活,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别无选择。我能写出很多上海不好的地方,但出去很多次,还是觉得在上海生活最舒服。

我在家乡生活的同学,也这么对我说,“一直想离开家乡,等工作家庭稳定了,发现去哪里,都不如家那么熟悉。”

这让我想到作家庄雅婷的一段话,“很多杰出女性说自己当年刚硬坚强,慢慢走来,却不知不觉放软了身段,开始体会温柔平淡的力量。”

看官不禁要问:“那一开始就温柔温暖柔软的姑娘不更是人生赢家嘛!”

其实也就是硬过才能真软,赚到钱才能理直气壮说钱不重要。没有搏杀过的温柔终究是天真。

或许向往的生活也是如此,真的是站在事业的高处,偶尔回头,才觉得这样的生活真好,但就是回不去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