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邏輯層次的角度看時間管理

最近與書會的朋友一起共讀了一本時間管理的書――《小強升職記》,說真的,我是比較喜歡讀思維層面的書,也就是更加關注“道”的層面,而對《小強升職記》這種特別實用的書籍反而不是很上心。但無論任何,這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作為一本指導人做好時間管理的書籍,我覺得無論其理論及實操方法都描寫非常到位,該書還提供了各類表格,對我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都很有幫助。如果你希望更有效地進行時間管理,我推薦你讀讀這本。


從邏輯層次的角度看時間管理

小強升職記

作為一個愛思考的人,讀書過程中一直縈繞在我腦海的是,我能做到麼?關於時間管理的課程說真的也上過一些,瞭解的理論及方法也不在少數,但就是很少真的去用。比如在很多本書中反覆提到的:我們要先學會記錄自己時間的花銷,這樣我們才清楚時間浪費到了什麼地方,我們才可能去管理。就這麼個簡單的工作,我一直也沒法執行。那麼其他人呢,你們看完後能做到麼?能堅持一週、一個月、還是一年?

所以,我不禁在反思,到底什麼阻止我們看了很多有用的東西,但就是沒去使用,其實這就是無法做到知行合一的一個表現吧?我們只是在閱讀的時候感覺很重要,但內心並未真正接受,因為只要行動一天沒有改變,那隻能說明這件事的重要性你其實並不清楚。

這就讓我想起了NLP裡面的邏輯層次理論,剛好回應了在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中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四象限法則相信只要學過時間管理的人就一定聽說過,也就是將事情按“重要”和“緊急”分為四個象限,分別產生: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且緊急以及不重要也不緊急的四個部分。這個分類非常清晰,其中要求我們將工作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的論述也很有道理,但關鍵問題是,什麼才是重要的呢?這可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我們很多人確實搞不清到底什麼事情才是重要的,如果處於這樣的狀況,那麼四象限法則對你來說其實毫無用處。為什麼有些人努力了一輩子,好像什麼都獲得了,但到了人生將要終結的時候才後悔地發現,其實自己追求的很多東西,根本不是自己所需要的,而在過程中失去的親情、友情甚至自己的一些原則、理念等,才是自己一直沒有意識到的重要東西。因此,以終為始這句話,我們真的需要慎重思考。

其實所謂的重要與否,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他涉及到每個人的價值觀。那麼,我們就用NLP裡面的邏輯層次理論來講講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從邏輯層次的角度看時間管理

邏輯層次

按NLP的邏輯層次理論,指導每個人的最高層次就是精神,你可以理解為人生的意義,你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有了這個層次的理解,接下來就是身份,回答的是“我是誰”的問題,也就是你認為你是一個怎樣的人。接下來是信念及價值的層面,這裡主要說明我們為什麼去做一件事情。再往下走才是你的能力、具體行為及環境等。邏輯層次主要想說明的是,如果上一層的內容(特別是信念層的內容)改變了,下面的改變就非常簡單,否則僅僅在行為及環境層面做改變,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這完全可以對應我們時間管理方面的具體事務。

接下來用個人的一個案例來做解釋,方便大家理解:

比如,作為書會的發起人之一,是什麼支撐我去做相應的改變?用邏輯層次來分解如下:

精神層次:首先,我認為,人與動物的不同就在於人會思考,人是有精神需求的更高層次的物種,人的終極目標是實現精神層次上的突破,甚至達到天人合一

身份層次:我是一個愛好學習、追求精神滿足的人

信念層次:我相信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不斷提升,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我會為此而不懈努力

環境層次:我大量的買書,安排合適的讀書環境,尋找合適的工作內容,搜索各種與提升讀書及學習能力相關的資訊,參加各種相關課程,每天擠出固定的時間讀書……

看,當你在更高的層面確定了你的精神需求、身份、價值觀等,你才會知道哪些事情對你來說是重要的,從而將精力真正放到這些事情上。只有這樣,四象限法則中關於時間管理的方法才有可能被實際堅持並應用。相信在這個層面上看,你才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從而做出符合時間管理要求的正確選擇。

所以,歸根結底,所謂時間管理,最重要的是先認識並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因為你所謂重要的事情都是受價值觀影響的,如果沒有清晰明確且符合正道的價值觀,你沒辦法真正區分事物的輕重緩急,那麼最終只能成為時間的奴隸、成為他人的棋子。所謂的時間管理,也只是在別人的指導下將事情完成得更加高效而已,對於你個人來說,其實沒有太多真正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