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什麼時候才可以真正說不?

中國什麼時候才可以真正說不?

美國對中興的一紙禁令,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深層次的中國。

原來火熱的直播和房地產行業,無法支撐得起大國之復興;

原來中國所謂的高科技產業,“命門”卻被美國緊緊捏在手裡;

原來中國發展了多年的科研與教育,並不足以對抗美國的一次制裁;

原來國內大部分資本缺乏真正的耐心,寧願把錢燒在一次次共享單車、網約車、外賣這種低門檻行業的對抗中,卻罕有機構願涉足半導體這樣一個高投入、週期長、風險大的產業……

原來,在一片“說不”的聲音中,中國還缺乏真正的底氣!

中國什麼時候才可以真正說不?

中興勇敢說“不”,但底氣仍不足

當地時間4月16日,美國商務部發布禁令,禁止美國公司在7年內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其中包括安卓系統在內的美國公司軟件,即刻生效。

隨後,中興股票停牌、成立危機應對工作組、年逾七旬的創始人侯為貴赴美斡旋…… 在過去的四個晝夜,中興在努力挽救,努力籌措說“不”的底氣。

中國什麼時候才可以真正說不?

20日下午,中興董事長殷一民在新聞發佈會上直言“這樣的制裁使公司立即進入休克狀態”。殷一民還補充道,中興通訊也在認真反思,未來將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求人不如求自己。反對有關國家用單邊保護主義破壞全球產業鏈。

針對“封殺”中興通訊一事,美國商務部新聞官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於中興的禁令目前沒有扭轉的餘地或協商的空間,要嚴格地等到7年後才有望重啟協商。

儘管中興站出來說“不”了,但是在受限於外人的情況下,說“不”的底氣遠遠不夠。“進一步加到研發投入,求人不如求己”等也只是後話,當務之急還是如何把中興救出於水火之中。但顯然,中興目前還沒有“靈丹妙藥”。

中國什麼時候才可以真正說不?

商務部、外交部說“不”:必將嚴陣以待,毅然亮劍

中興事件受到全國上下的關注,4月17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出面表態,率先提及合規問題,“中方一貫要求中國企業在海外經營過程中,遵守東道國的法律政策,合法合規開展經營”,此外更明確表示商務部將密切關注事態進展,隨時準備採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4月19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再次對外談及此事,態度更為強硬:“希望美方不要自作聰明,否則只會自食其果。也希望美方不要低估中方的決心,如果美方堅持通過單邊主義的保護政策,不惜傷害中美兩國企業利益,企圖遏制中國發展,迫使中國作出讓步,那是打錯算盤,中方堅決捍衛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決心和信心不會有絲毫動搖,我們會進行堅決的鬥爭。”

此外,我國外交部也為此發聲。4月17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美方行為是典型的單邊主義和赤裸裸的經濟霸權。“如果美方任性妄為,繼續逆潮流而動,我們必將嚴陣以待,毅然亮劍,打贏這場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保衛戰。”

中美貿易戰的喧囂尚未遠去,美方封殺中興的禁令悄然而至,中興作為民族品牌企業,我方自然要保駕護航,從商務部及外交部的發言可看出,中方捍衛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堅定決心,對於單邊主義和經濟霸權,更是堅決說“不”,對抗到底。

但歷史總歸都是由勝利者書寫,以前光明正大地耍流氓又何妨,現在暗地裡流氓一點又如何,只要不像鐵掌幫幫主裘千仞那樣突破底線,又能保證長盛不衰,未來話語權還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功最終還是大於過。

中國什麼時候才可以真正說不?

中國輿論場“說不”:基於反思與未來的期盼

中興遭美國“封殺”,瞬間就引爆了中國輿論場,爬梳輿論場上的各種聲音,既有對美國的憤怒,也有對中興的“怒其不爭”,更有對“中國科技研發”實力的大反思,以及對突破核心技術瓶頸的殷切期盼…… 輿論場上的各種反應,匯聚成了一片對美國“說不”的聲音。

人民日報評論中興事件: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也是花錢買不來的。中國經濟發展的下半場重點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這條路很長,但只有靠我們自己走下來。

新華社評美國製裁中興:中國製造須有長纓在手。核心技術是中國製造發展的最大“命門”,必須抓在自己手裡,才不會受制於人,這是根本上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築牢發展根基的舉措。將高端科技成果的長纓牢牢攥在手中,才能推動中國製造在全球高端價值產業鏈上佔有更大的空間。

環球時報社評:中興遭美“封殺”帶來沉甸甸的反思。繼續前行,中國首先必須很經打,不怕別人搞我們。這就要求中國在政治團結的同時,經濟上必須有過硬的功夫。芯片喊了多年卻沒真正搞起來,原因顯然是我們的體制沒有形成關鍵的推動力。中國必須儘早獲得經濟上的“核武器”,使得外界決不敢與我戰略對撞。

……

在中國輿論場上,從各種慷慨激昂的言論中不難看出“中國說不”的聲音,不過,在“缺芯”的現實下,這個聲音卻是從反思中發出來的,是基於未來的期盼發出來的,而非基於當下的實力和底氣。

中國什麼時候才可以真正說不?

IC產業“芯痛”未除,何以言不

當然,中國輿論場什麼時候能夠真正“說不”,最終還是取決於中國科技研發的實力。

中興作為中國第二大、全球第四大通訊設備製造商,卻因美國的一紙禁令,幾乎遭到了滅頂之災,這背後折射的是中國集成電路(IC)行業的問題: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主流產品仍然集中在中低端。基礎能力上的欠缺,強烈依賴第三方的先進IP核、先進工藝和外包設計服務,最終行業將受制於人。

中國什麼時候才可以真正說不?

《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分析報告》顯示,當前中國核心集成電路國產芯片佔有率低,在計算機、移動通信終端等領域的芯片國產佔有率幾近為零。

正是這樣過於依賴進口核心芯片的局面,一旦面對美國的制裁,國內IC行業“說不”的底氣也顯得十分不足。畢竟,國產芯片一日不能替代,這樣的局面一日沒有改變,IC產業的發展始終受限於美國,雖然目前一些企業也站出來表態要突破“芯痛”的瓶頸,但總歸“說不”的實力和底氣仍在於未來,還沒到了什麼時候想“說不”就說的時候。

中國什麼時候才可以真正說不?

中國製造2025:向趕超、躍進說不

所謂強者,不是打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打倒。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趕超戰略和躍進的思想就曾一度甚囂塵上,直到1978年重返經濟建設路線,上述觀點才逐漸被邊緣化,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情感卻不揮不散,並時刻投射到民眾對於每一次國際貿易糾紛的討論之中。說實話,我們沉湎於憤慨與妄自菲薄,並樂見由此而激發的眾志成城。

中國什麼時候才可以真正說不?

應當時刻銘記,我們在向美國掣肘說不的同時,也要警惕此類暗示性的主張——若要站在世界領先水平,就必須大量投入研發。這句話在當前的輿論環境中獲得了無與倫比的普及,幾乎成為常識。但是,一切還需從長計議,一切進步都還需積澱;換句話說,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的步子不能亂,堅持“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原則不能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