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除了满口茬子味儿的“嘎哈”,还有这引人注目的东北十怪?

说起东北人一定逃不掉那让人印象深刻极具传染力的满口茬子味的东北话,有这么一种说法,宿舍里只要有个东北人,那其他地区的什么重庆湖南广东的普通话统统站一边去,一个学期下来个个嘴里说的都会是东北普通话。东北话影响力这么大,还有“东北十怪”也很引人注目。

1、火盆热炕烤爷太

东北人除了满口茬子味儿的“嘎哈”,还有这引人注目的东北十怪?

“爷太”是一种泛指,即指上了年龄的老年人。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有时甚至能达到零下四十多度,在还没有暖气之前,东北地区普通人家的取暖方式主要是火炕。寒冷季节,一家人围坐在热炕上,最冷季节再在热炕上放置一泥盆放入热灰或碳火,火盆内还可烤地瓜、生苞米棒,整个屋子都会有暖暖的香味儿。这种情景在南方可是完全见不到的。

2、反穿皮毛袄在外

东北人除了满口茬子味儿的“嘎哈”,还有这引人注目的东北十怪?

旧时人们穿羊皮大衣时,往往反穿即毛朝外皮朝里。既可以抖掉雪花,而且更抗寒且耐磨。现在有了羽绒大衣之后就很少见了,在林区、矿区等偏僻地区还偶可看到。

3、不吃鲜菜吃酸菜

东北人除了满口茬子味儿的“嘎哈”,还有这引人注目的东北十怪?

东北地区天气寒冷,结冰时间长,冬天是没有新鲜蔬菜吃的。于是,为了能在冬天也吃上白菜,聪明的东北人便发明了用新鲜大白菜渍酸菜的办法,腌渍好的酸菜既酸脆可口,又可使大白菜保存越冬。先将大白菜洗净层层摆放在大缸内压实,注满水后,再用石块压住,放置屋内阴凉处,待其自然发酵适度即可食用。

4、“嘎哈啦”人人爱

东北人除了满口茬子味儿的“嘎哈”,还有这引人注目的东北十怪?

“嘎拉哈”是用狍子、羊、猪等小牲畜的膝盖骨做成的一种原始玩具。如今会玩“嘎拉哈”的人已不多见,“嘎拉哈”更成稀罕物,有的地区已将玩“嘎拉哈”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姑娘叼个大烟袋

东北人除了满口茬子味儿的“嘎哈”,还有这引人注目的东北十怪?

旧时,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过她们不是抽卷烟,而是使用烟袋杆抽自己家种植的旱烟,烟袋杆上多系有玉、玛瑙等烟袋坠儿。抽旱烟既可以在劳动中抽烟熏蚊虫,又可以在晚间劳动之余抽烟解乏度过漫漫长夜。

6、四块瓦片头上戴

东北人除了满口茬子味儿的“嘎哈”,还有这引人注目的东北十怪?

这指的就是普通人防寒的皮帽子。这“瓦片”既形容是戴在头上的皮帽子的外形,也形容其防寒的效用。

7、烟筒砌在山墙外

东北人除了满口茬子味儿的“嘎哈”,还有这引人注目的东北十怪?

主要是指茅草房或土坯房的取暖方式——火炕。人们将火炕砌成连二大炕、连三大炕(两间或三间房子砌成相连的大炕),然后将烟筒砌在房山,用于取暖的烟在大炕烟道盘旋后从烟筒直接排出,既通风好烧又排烟顺畅。这种取暖方式既可取暖,又可利用热炕烘干粮食、烟叶等食品和日用品。“烟筒砌在山墙外”除上述所指外,也指存放未脱粒的玉米棒的“苞米楼子”即粮食囤子,“苞米楼子”外形极似既粗又高的大烟筒。

8、冬包豆包讲鬼怪

东北人除了满口茬子味儿的“嘎哈”,还有这引人注目的东北十怪?

粘豆包为东北地区传统食品之一,有很长的历史。包粘豆包时,首先将大黄米碾成粉和成粘米面,烀熟芸豆捣成糊状做馅,包成团状蒸熟即可。粘豆包柔软又筋道,又好吃又耐饿,吃不完也可冻起来。这一“怪事”说的就是人们边包粘豆包边讲一些鬼怪故事、家长里短、闲说话、闲唠嗑。

9、养活孩子吊起来

东北人除了满口茬子味儿的“嘎哈”,还有这引人注目的东北十怪?

这是受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之一。旧时,东北地区人家的住房多为茅草房,没有灰棚,房檩、椽子裸露在外。妇女将婴儿平放在摇篮(育儿工具之一,也称悠车、晃车)内,再将摇篮用皮条或绳子挂在屋内的檩子或椽子上。孩子的母亲坐在热炕上,一边做针线活,一边摇动摇篮使孩子睡觉。

10、窗户纸糊在外

东北人除了满口茬子味儿的“嘎哈”,还有这引人注目的东北十怪?

窗户纸是一种用芦苇、蒲棒草、线麻等制成的质地很薄又柔软、发黄的纸,再加上胶油、桐油、苏子油加盐水喷涂,既防潮且因薄而略微透光,但拉力不强,东北歇后语“窗户纸糊玻璃 —— 一捅就破”说的就是这种现象。旧时东北人家贴窗户纸习惯将窗户纸贴在窗户外面而不是贴在里面,这是因为将窗户纸贴在外一是防潮即防止室内潮气侵蚀窗户纸,二是防止大风吹破窗户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