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雜談:巫女獻舞傾國顏,怪道人搶婚龍顏怒

貳拾 巫女小桃

(一)

“誒……不行不行不行,在官員面前跳舞什麼的,不行的啦。”

一頭烏黑長髮的可愛少女用手一甩頭髮,仰起頭想要回絕眼前鬼魂的請求。

“好不容易有京城來的三位大人,機會難得啊。作為報國寺最年輕有才,通天徹地,法力無邊,人見人愛花見花開,集美貌與智慧與一身的巫女小姐桃樂樂大人,您一定不會拒絕為一個冤死的亡靈伸張正義的。”

鬼魂少年圍繞著少女,嘴裡不停講出讚美之詞,雙眼彷彿閃爍著小星星。

“哼哼,你也挺會說的嘛。世人終於開竅,傳揚起我的美名了嗎?”

小巫女抱起雙臂,嘴角上揚,一副“我就知道是這樣”的得意表情。

志怪雜談:巫女獻舞傾國顏,怪道人搶婚龍顏怒

“是啊是啊,我做鬼的時候,碰到城南的李爺爺。他一直誇讚你幫他給兒子帶話幫了大忙呢!”,鬼魂少年趕緊巴結道。

“是吧是吧,我就說有把話帶到了吧。主持似乎不信呢,還罰我打掃佛堂。”

鬼魂少年嘴角抽動,心裡想:“你是把話帶到了,不過把埋藏財寶的東湖槐樹下說成了東湖柳樹下。東湖那麼多柳樹,李家人挖了一天才被主持告知財寶埋在槐樹下。要不是看在主持面子,李家人早就上門找你算賬了……”,嘴上卻奉承道:“是啊是啊,桃大人熱心助人有求必應,全城人都知道。所以桃大人一定會幫我向官員伸冤的對吧!”

“哈……哈哈,那……那是自然。”

小巫女雙手叉腰,強顏歡笑,額頭冒出了冷汗。

(二)

“我說熊翰林啊,這次好不容易來一趟江南。你不領我們逛一趟百花樓也就算了,非拖著我們陪來報國寺。現在可好,吃著齋飯,還沒有歌舞看。”

陳參政皺著眉頭無聊的巴拉著筷子。

“老夫叫你們一起,自然有老夫的用意。百花樓那些胭脂俗粉有何可看。你們可知老夫這次前來報國寺所謂何事?”

“不是聖上要向主持請教佛法麼?”

“此乃明面上的說法。聖上和報國寺主持是舊交。聽聞早年主持撿到個女童,無人託付,只得自己收養。據說這女童出落得國色天香,聖上這次派我前來……”

熊翰林沒有明說,挑了下眉毛,陳參政和憲計副自然明白其中意思,嘿嘿笑起來。“那怎麼不見你叫那女童出來迎見?”,憲計副撓頭問道。

熊翰林眉頭微皺,陳參政搶先答到:“熊翰林此次名義上是來求經問道,報國寺主持與聖上關係甚密,怎好唐突約見主持養女?”

熊翰林摸著鬍鬚點了點頭,“只能是多留些日子,等待機會了。”

三人正聊著,有小僧來報,說巫女聽聞三位大人遠道而來,寺中粗茶淡飯,招待不周,特地前來獻舞一曲。

三人對視一眼,皆露喜色。熊翰林咳嗽了聲,“有勞巫女小姐了。”

小僧退出後,一位巫女打扮的妙齡少女冉冉進入客廳,對著三位官員款款行禮後,輕聲歌唱,盈盈起舞。

鶯歌燕舞,凌波微步,一曲舞畢,三位官員兀自沉浸陶醉,渾然忘記身處何處。

巫女小聲咳嗽了一聲,才打破這詭異的安靜。

志怪雜談:巫女獻舞傾國顏,怪道人搶婚龍顏怒

熊翰林哈哈笑著掩飾尷尬,誇讚道:“早有聽聞主持養女沉魚落雁,沒想到歌舞技藝亦是卓絕。哈哈。”

陳參政和憲計副也是拍手賠笑。

待三人笑畢,巫女又是盈盈一拜,說道:“小女不才,能取悅三位大人實感榮幸。只是小女還有個不情之請。”

“但說無妨。”,說話的是熊翰林。

“小女有個朋友,在城南開旅店的山西人王二,前不久得罪了趙三被其殺害,埋屍於城牆下。至今冤屈未雪,昨日託夢於我,希望能請三位大人為其伸冤。”

“哦?此事為何不找當地衙役?以主持身份,定不會怠慢。”

“大人有所不知,趙三乃縣令庶子,平日裡橫行霸道,無人敢管。”

熊翰林聽了,眼珠一轉,撫須說道:“督查官員,並不在我們的職責之內,我們也無能為力。不過你可以隨我們進京面聖。請聖上做主。”

只見巫女跺了腳,側頭小聲和空氣說話,“這下可好,還要去京城見皇帝,怎麼這麼麻煩呀。”,然而馬上意識到三位官員正看著自己,尷尬地笑著回答道:“哈……哈哈,我是說我一介草民,哪敢去見皇帝啊。”

三位官員見前一刻還大家閨秀,言語淡雅的少女像是變了個人,一個個目瞪口呆。還是熊翰林最先回過神,“不必妄自菲薄,主持和聖上乃舊交,沒有什麼不妥。而且此事也只有聖上才能做主。”

巫女低著頭,嘴裡好像快速的說著什麼,過了一會才抬頭做了一輯,“那麼,就有勞翰林大人引薦了。”

(三)

幾個月後,刑部侍郎親自帶著一道聖令來到縣令府,督查王二冤案。從城南牆下挖出了一具白骨,在屍體上找到李三的玉佩。就此定了李三的罪,罷免了縣令官職。

不久後,皇帝即將納報國寺主持養女桃樂仙為妃的消息流傳京城。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典禮前夜,桃妃竟然被一個年輕道士劫走了,百姓傳言此人正是傳說中的那個怪道人。

皇帝龍顏大怒,下令全國通緝通緝怪道人,追回桃妃。

志怪雜談:巫女獻舞傾國顏,怪道人搶婚龍顏怒


故事改編自 清代 散文家 袁枚《子不語》卷一種的故事《山西王二》,獻上原文以饗讀者:

清·袁枚 --《子不語 · 山西王二》

熊翰林滌齋先生為餘言:康熙年間遊京師,與陳參政議、計副憲某飲報國寺。三人俱早貴,喜繁華,以席間不得聲妓為悵,遣人召女巫某唱秧歌勸酒。女巫唱終,半席腹脹,將溲焉,出至牆下。少頃返,則兩目瞪視,跪三人前呼曰:“我山西王二也,某年月日為店王趙三謀財殺死,埋骨於此寺之牆下。求三長官代為伸冤。”三人相顧大駭,莫敢發聲。熊曉之曰:“此司坊官事,非我輩所能主張。”女巫曰:“現任司坊官俞公與熊爺有交 ,但求熊爺轉請俞公到此掘驗足也。”熊曰:“此事重大,空言無信,如何可行?”巫曰:“論理某當自陳,但某形質朽爛,須附生人而言,諸位老爺替我籌之。”言畢,女巫仆地。良久醒,。問之,茫然無知。三公謀曰:“我輩何能替鬼訴冤?訴亦不信。明日盍請俞司坊官共飲此處,召女巫質之,則冤白矣。”

次日,招俞司坊至寺飲,告之故。召女巫,巫大懼,不肯復來。司坊官遣役拘之,巫始至。既入寺門,言狀悉如昨日。司坊官啟巡城御史,發掘牆下,得白骨一具,頸下有傷。詢之土人,雲:“從前此牆系山東濟南府趙三安歇客寓之所,某年卷店逃歸山東。”乃移文專差關提至濟南,果有其人。文到之日,趙三一叫而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