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空餘舊跡鬱蒼蒼 新舊對望西河

文|燕楓

日本著名設計師深澤直人(Naoto Fukasawa)對信陽市西河村的評價是:此設計將舊房子改造成博物館,為村莊創造新社區的機會,可說是活動上的設計。改造後的空間就地取材,不破壞至今的美。“改造”並非僅止於整修建築物,更製造了促進活化當地社區的契機,可說是極為出色的設計案例。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位於河南省信陽市的西河村還是讓我如沐春風。美麗的原生態古村落和被重新解構改頭換面的西河糧油博物館被一條西河隔開,一新一舊、開放與圍合的生活態度相望於河兩岸,形成了藝術風格的趣味對比,從整體到局部都舒服的恰如其分。

午後,我們坐在河岸邊乘涼喝著信陽毛尖,聽村合作社理事長張思恩講這西河村的故事。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追溯西河村的歷史,張思恩的祖輩早在元末明初從江西遷徙至此,挑選了背靠獅子山,前有西河的風水寶地,在此建起了村落,世代繁衍生息。“那邊河灘上的一堆亂石就是獅子的爪子”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拿雲攫石的百年楓楊堅守在河岸兩側,幾塊大石頭探到河裡,還真有幾分獅爪的神采。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河北岸,保留了原有的民居和街巷。錯落排列著百餘戶清代遺留下來的傳統三進院落。在這些民居中既有土磚與磚石結合的豫南民居;還有青瓦白牆與高聳屋簷的徽派建築痕跡。從這裡多少透露出西河村祖先是來自贛北的。

院子裡精巧的石雕、磚雕和木雕保留至今,具有一定的文物保護和藝術研究價值。村子前面靜靜流淌的西河水,兩岸百年古樹臨水垂影;清澈的溪水中壘放了一排大石頭充當石橋,每個過河的人無論老幼過橋時都歡快地跳著、蹦著,如同回到了童年。西河古村落以其古樸的姿態深藏於大別山之中,如今機緣讓我們邂逅這百年來的寧靜時光。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與古老對望的南岸卻是另一番新貌。保留了特殊歷史時期的寬大倉房,牆上“防火、防盜、防黴變”的巨大標語格外醒目。到了傍晚倉房被精心設計的燈光照亮,一種柔和、簡約的後現代風格建築點亮在深山裡,倒影中的糧庫讓人恍若身處巴黎塞納爾河左岸。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這個有點後現代風格的建築改造前是上世紀50年代的糧油交易站,今天被改造成中國首個糧油博物館和村民活動中心。這樣的改變源於2013年,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的何崴機緣巧合地得到在鄉村做項目的機會——保護和改造西河村。實地考察後,何崴發現原本計劃拆除的糧油交易站其實是一個“變廢為寶”的好機會。“建築是會說話的,空間是有感染力的。”出於建築設計師的本能,他直覺判斷舊有的糧庫還是有保留和再利用的價值。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在具體的建築設計中,高大的舉架和單間近五百平米的面積為設計師提供了充足的創作空間,但是在這個項目中,何崴卻把建築師的角色退到一個相對次要的位置。“在鄉村中做設計,作得張揚,並不難,但我們一直不想這麼做。因為太強勢很容易走向建築師的自我表現,也容易從當地的語境中脫離出來。我們希望這個設計是細微的,需要親身去體驗,而不是純粹的視覺刺激”。

建築設計師何崴、陳龍將工作重點轉為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重新定位和規劃。原來的糧庫,現在重新規劃為微型博物館、村民活動中心和餐廳。藉由這組改造後的公共空間,西河村百姓重新認識了鄉村的價值,遊客也以此為窗口體驗鄉村生活。糧油博物館和餐廳帶動當地旅遊和特色農產品的銷售,一舉兩得。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庭院文化是中國傳統居住文化的核心。《易·繫辭上》中“不出戶庭,無咎”是指待在家裡最安全。在中國鄉村的庭院文化中“無咎”不只是自己的小家,它的外延擴大到了同族和整個村子,院落精神中更多了一層與集體、與自然、與歷史的融合之道。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在西河村,村民在河北岸的祖屋裡生活,到南岸活動經營。這種一內一外、一靜一動、傳統與現代混合得剛剛好。作為西河村保護髮展規劃項目主持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羅德胤希望通過對農村經濟的重新規劃和創新,重建了集體經濟“合作社”,把村民自願的黏合在自己的家鄉,熱愛和保護鄉村原有的文化傳統,這樣才是中華文明最紮實的傳承。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我和同事在古村裡閒逛,遇到村民老倆口正在忙活,敦厚的老漢把好奇的我們迎進門,家裡陳設極其簡單但是打掃得乾乾淨淨,敞亮的大廚房裡兩窩母雞和小雞歡快地跑來跑去。聊天中得知他們的孩子都在外打工,平日都是老倆口自己生活。“前年村裡請來了大專家把我們這裡好好整治了一下,我倆也去出力幹活了......現在村子漂亮了,有很多外地人來我們這裡旅遊,在老院子玩,吃健康綠色的,晚上還能住賓館,遊客可喜歡我們這裡了。”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阿婆在院子摘香菜,她說這是自己家地裡的菜,多得吃不了,以前都是拿去餵雞或者扔掉,今天這菜是要送到村合作社,稱重算錢後登記入冊,需要用錢的時候就去合作社支取。這半斤的香菜到了飯口,就會被炒好端到遊客的餐桌上。這樣的產業鏈村合作社還有很多,透過這些,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也提高了村民對本鄉本土的認同感,精氣神都和以前不一樣了。可以說,合作社經濟把全村百姓黏合在一起。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工匠張思齊運用手藝完成了鏤空磚花牆的施工

2016年5月26日,第15屆威尼斯雙年展開幕,本屆中國館的主題是“平民設計日用即道”。一面磚牆讓西方設計師和眾多觀眾豎起了大拇指。這面牆就來自於河南西河村。策展方還想出了幽默的廣告語:中國農民指揮意大利人在威尼斯砌牆。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西河村餐廳有一面紅磚砌的花牆,當初何崴設計這面牆的時候覺得這個方案很難實現,他從力學、施工難度和堅固程度上做了很多測算,依然沒有把握。農民張思齊有著一把砌牆的好手藝,幾天功夫何老師的設想就在農民工匠張思齊的手中大功告成了。整面牆上的每一塊磚,連接和支撐都是靠磚角上的一點點面積。這肯定是張思齊砌過的最大的一面花牆,所以在砌牆的時候要格外精細,張思齊小心地計算著每塊磚的長短和碼放角度,砌牆像是在走鋼絲,那種操作難度,所有面對這面牆的人都能強烈的感受到。如今夕陽透過山牆照射到餐廳的地面,形成漂亮的光影,這裡成了遊客最喜歡拍照留影的地方。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在西河村被延續的傳統手藝除了砌牆還有更有意思的榨油工藝。2014年10月25日已經停止三十年的手工榨油技藝又恢復了。三百歲的榨油車被重新組裝好,十幾個包好稻草的茶油餅被依次裝上了榨倉中,老鄉開始用撞杆撞擊木楔。

隨著楔子被打入榨倉,榨倉中橫放的木塊擠壓油餅,黃亮、醇香的茶樹油從油餅裡一滴滴溢出,香氣四溢。現在全中國像這樣的手工榨油坊鳳毛麟角,每一罐茶油所承載的意義也更加豐厚。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工匠張孝齊,張孝猛拿著自己榨的油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中國院子|信陽西河,歡喜

作者

劉燕楓

陳毓娟

部分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