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鑒」從明星公司到被迫退市,這家公司做錯了什麼?

在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A股市場中,ST昆機、ST吉恩已走到盡頭。昨日,兩公司同時完成了各自在A股市場的“謝幕表演”,在退市整理期的最後一日,分別以1.47元/股和1.38元/股的收盤價,留下最後一個背影。

相較於同為國企身份退市的長油,昆機和吉恩的退市整理期並不那麼富有戲劇色彩。一方面,退市機制運行的常態化,讓退市整理期的股價相對平穩;另一方面,無論就話題性還是典型性而言,這兩家公司都無法同“央企退市第一股”的長油相比較。

不同的退市公司,背後的退市故事卻一樣令人唏噓。長油的退市可作為航運業在週期高點盲目擴張的縮影,而退市吉恩則是栽在了海外大肆“抄底”時的過於自信。這家定增市場曾經的紅人,一度廣受基金青睞,曾因手握4倍於國內鎳儲量資源而被券商研報大加讚美。然而,一朝跌落神壇,便遭市場拋棄。

「鏡鑑」從明星公司到被迫退市,這家公司做錯了什麼?

豪賭:急速大舉“抄底”

退市吉恩為何會走上這條不歸路?悲劇皆因“抄底”。

“吉恩鎳業”的海外擴張始於2009年,彼時曾被公司看作絕佳的抄底時機。“2009年,公司要抓住低成本介入資源的最佳時機,進一步加大礦產資源整合力度,通過資本運營加強和擴大國內外礦產資源開發合作,拓展資源市場,解決今天問題,創造明天空間。”這是2008年吉恩鎳業披露的新年發展計劃。當時,鎳價大幅下跌,公司業績下滑70%以上。但樂觀的公司深感這是形勢賦予的良好機會,並在2009年開始馬不停蹄地開展海外收購。

以“拳頭項目”之一的加拿大皇家礦業為例,收購價合計1.485億加元,摺合人民幣約9.425億元,收購資金主要源於自有資金及銀行貸款。據公司測算,截至2009年3月底,賬面貨幣資金為14.86億元,而且公司稱跟蹤項目近一年時間,已做了必要的資金準備。當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僅為47%,若本次收購成功,公司只需再增加5億元左右銀行借款,資產負債率上升至52%左右;如若2009年公司定增再融資成功,則資產負債率又將降至44%左右,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數字。

僅2009年一年,公司就要約收購了皇家礦業,控股加拿大Liberty Mines Inc.公司,成為加拿大Victory Nickel Inc.公司和澳大利亞Metallica Minerals Ltd.公司的第一大股東,獲得境外權益鎳金屬儲量逾40萬噸。

同時鋪開多個項目,且此前並無海外經營礦產資源的經驗,給日後危機爆發埋下了隱患。

而當時,野心已被海外收購激活的公司還瞄準了其他項目。2011年,公司股東大會通過定增方案,將募資不超過60億元,全部投向“印尼紅土礦冶煉(低鎳鋶)項目”。儘管2013年5月該方案被證監會否決,但公司的“胃口”可見一斑。

輕敵:“暫時的”困難

當時的吉恩鎳業意氣風發,出入公司股東榜的都是抱團的基金,一切似乎很順利。然而,就在公司不斷加碼海外項目的過程中,問題已經出現,但公司只將之視為暫時的、可以克服的困難。

自打涉足海外項目後,公司自身經營業績持續下滑,2009年至2011年,淨利潤分別較上年下滑48%、6%、70%;其中,2011年公司年報還被出具帶解釋性說明的無保留意見。2012年,公司開始出現虧損。不斷的投入讓資產負債率大幅上升,從2009年末的55.43%飆升至2012年底的接近82%,遠高於同類上市公司。同時,截至2012年底,公司流動負債達到101億元,遠超出流動資產54億元,營運資本為-47億元,已引起年報審計機構的關注。

改善的方法是用一場鉅額定增來“豪賭”未來。在2013年5月定增方案被否後,2013年底,公司再度推出了60億元定增方案,這一次,鉅額募資不再是投向新項目,而是用於償還銀行及其他機構借款。正是這次定增的參與方,見證且經歷了吉恩鎳業退市風險的全面爆發。這次定增也大幅稀釋了公司大股東昊融集團的控制力,其持股比例由54%降到27%左右。這被認為是導致公司退市的深層次原因之一。

而在當時,公司依然手握著“資源版圖”憧憬未來,期待皇家礦業成為“造血機器”。“經過過去幾年的努力,公司已經實現了資源戰略目標。目前在境外擁有權益鎳金屬儲量達到60餘萬噸,是公司國內鎳金屬儲量的4倍多,在加拿大擁有面積超過3000平方公里的探礦區域。”公司在年報中直言,2009年以來公司始終處於投資的“建設期”,目前“建設期”基本結束,即將進入投資的“回報期”。

當時,各方對皇家礦業的潛質不吝讚美之詞。2014年3月,皇家礦業Nunavik銅鎳礦項目正式投產,獲不少券商看好,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儘管公司2014年上半年僅實現淨利潤384萬元,但研究員還是首次給予公司“買入”評級,稱考慮到成長性及鎳價上漲,給予目標價18.65元/股,對應2015年100倍PE。

潰敗:走向退市誰之過

“建設期”要比預想的漫長,而“收穫期”始終未曾到來。2014年,公司虧損5.4億元,皇家礦業成為了拖累。將90%資產投注於皇家礦業的境外子公司吉恩國際,除了在2014年皇家礦業投產當年略有盈利外,到2015年虧損已超過9億元。

後來的事情已為市場熟知。2015年,公司籌劃重組失利,同時曝出鉅虧,因連續兩年虧損被實施*ST。2016年,危機進一步擴大。公司先後曝出大股東所持股份被輪候凍結,董事長吳術涉嫌單位行賄被立案偵查等消息,同時,貸款出現大面積逾期。當年10月,公司停牌自救且在2017年初重組失敗復牌,並預告2016年全年繼續虧損,參與2014年定增的3家基金面臨所持股票尚未解禁就遭暫停上市的境遇。至此,吉恩鎳業以一種突然爆發的方式,讓市場接收到了公司已經站到退市懸崖邊上的信號,且此後再也無力迴天。

回顧吉恩退市歷程,似乎每一步都不足以致命,但又步步深陷難以自拔,最後讓公司跌入退市深淵。表面上,公司海外資產的高佔比、高投入、高舉債,與遲遲未能貢獻利潤並不匹配,是其退市的原因。進一步看,吉恩鎳業2009年至今的十年發展歷程中,其實也有機會及時收縮戰線“止損”,但不知是決策失誤還是管理層大意,都選擇放任海外資產繼續“消耗”公司的資源。而且,當年所謂的“抄底價”究竟是否合理,價格是否足夠便宜,其實也無足夠的論據支撐。同時,為籌資引入外部股東,大股東在整個過程中的話語權不斷削弱,最後顯得力不從心。

從一家明星企業變成退市典型,吉恩鎳業的境況足以作為投資警示。7月13日,公司股票將被摘牌,但從退市整理期的走勢看,或許還會有人賭其重新上市而萌生 “撿便宜”之心,就像當年的吉恩鎳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