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嘉興,浙江省地級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是長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重要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嘉興處江河湖海交會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與上海、杭州、蘇州、寧波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作為滬杭、蘇杭交通幹線中樞,交通便利。

歷史沿革

嘉興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

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雲角逐。戰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海鹽縣,屬會稽郡。兩漢時煮海為鹽,屯田為糧。

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

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赤烏五年(242)改稱嘉興。

兩晉、南北朝時,嘉興得到進一步開發,“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

隋朝開鑿江南河,即杭州經嘉興到鎮江的大運河,給嘉興帶來灌溉舟楫之利。

唐玄宗天寶十年(751)析嘉興縣東境及海鹽、崑山等縣部分轄地置華亭縣。

唐代嘉興屯田27處,“浙西三屯,嘉禾為大”,嘉興已成為中國東南重要產糧區,有“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的說法。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在嘉興設置開元府,領嘉興、海鹽、華亭3縣,是為嘉興首次設州府級政權。

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瓘 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4縣。

北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升郡為府,後改嘉興軍。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興軍為嘉興府安撫司,旋升為嘉興路總管府。

宋元時,嘉興經濟較發達,被稱為“百工技藝與蘇杭等”,“生齒蕃而貨財阜,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龍等港口外貿頻繁,海運興隆。

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嘉興府下轄7縣,稱一府七縣。此後四五百年內嘉興府縣體制基本未再變動。其時,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日漸繁榮,棉布絲綢行銷南北,遠至海外,嘉興王江涇鎮的絲綢有“衣被天下”的美譽,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紗”的諺語,桐鄉濮院鎮絲綢“日產萬匹”,名聞遐邇。明弘治《嘉興府志》記載:“嘉興為浙西大府”,“江東一都會也”。

清朝初期,清政府進行了賦稅改革和整頓,並多次對杭州灣沿岸海塘進行修築,嘉興社會經濟不斷好轉,市鎮更加繁榮。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為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後,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

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複稱嘉興縣。

1921年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閉幕,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

1949年5月7日嘉興解放,分設嘉興縣、嘉興市,後撤並頻繁。

1983年8月,撤銷嘉興地區行政公署,分設嘉興、湖州市,嘉興市設城區和郊區,下轄嘉善、平湖、桐鄉、海寧、海鹽5縣。

1985年1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嘉興市區及所轄嘉善、桐鄉、海寧縣被列為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至1988年,嘉興市及所轄5縣均被列為經濟開放區。

1993年11月,嘉興城區更名為秀城區;

1999年6月21日,郊區更名為秀洲區,2005年嘉興秀城區更名為南湖區。

區劃人口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嘉興市為浙江省省轄市,轄南湖、秀洲2個區,嘉善、海鹽2個縣,平湖、海寧、桐鄉3個縣級市,共有建制鎮43個,街道30個。

自然地理

嘉興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帶,是長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市境介於北緯30度21分至31度2分與東經120度18分至121度16分之間,東臨大海,南倚錢塘江,北負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運河縱貫境內。市城處於江、海、湖、河交會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與滬、杭、蘇、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區位優勢明顯,尤以在人間天堂蘇杭之間著稱。

市境陸域東西長92公里,南北寬76公里,陸地面積391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3477平方公里,水面328平方公里,丘陵山地40平方公里,市境海域4650平方公里。

市境地勢低平,平均海拔3.7米(吳淞高程),其中秀洲區和嘉善北部最為低窪,其地面高程一般在3.2米~3.6米之間,部分低地2.8米~3.0米。全市有山丘200餘個,零散分佈在錢塘江杭州灣北岸一線,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市境最高點是位於海鹽與海寧交界處的高陽山。市境為太湖邊的淺碟形窪地,地勢大致呈東南向西北傾斜,由於數千年來人類的墾殖開發,平原被縱橫交錯的塘浦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錯分佈,形成“六田一水三分地”,旱地栽桑、水田種糧、湖蕩養魚的立體地形結構,人工地貌明顯,水鄉特色濃郁。

嘉興市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屬東亞季風區,冬夏季風交替,四季分明,氣溫適中,雨水豐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溼、夏熱、秋燥、冬冷的特點,因地處中緯度,夏令溼熱多雨的天氣比冬季乾冷的天氣短得多。年平均氣溫15.9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168.6毫米。年平均日照2017.0小時。

風景名勝

南湖

南湖風景名勝區位於嘉興市區,規劃區域總面積276.3公頃, 南湖其中水域面積98公頃。南湖因地處嘉興城南而得名,與西南湖合稱鴛鴦湖。嘉興南湖與南京玄武湖和杭州西湖並稱江南三大名湖,素來以“輕煙拂渚,微風欲來”的迷人景色著稱於世。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烏鎮

烏鎮是國家AAAAA級景區,全國二十個黃金週預報景點及 烏鎮江南六大古鎮之一。曾名烏墩和青墩,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一九九一年被評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一九九九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

烏鎮距桐鄉市區13公里,距周圍嘉興、湖州、吳江三市分別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蘇州均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

烏鎮位於桐鄉市北部,距市區17公里。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省吳江縣,東南與濮院、龍翔街道等毗連,東北接嘉興市秀洲區。烏鎮的建鎮史有1300年的歷史,歷史上曾是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桐鄉、石門、秀水、烏程、歸安、吳江、震澤)錯壤之地。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西塘

西塘——生活著的千年古鎮,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西塘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最具水鄉魅力影視基地。西塘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自然風景優美,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裡)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在唐開元年間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不過的形容。

西塘風景秀麗,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據統計,歷史上這裡曾出過進士十九人,舉人三十一人。明代以來,有志書記載的九人,有著作留世的有一百零三人。楊茂 、張成是西塘兩位元代工藝美術大師,雕漆巨匠。他們的作品出神入化,尤其是雕漆中的剔紅技法達到了頂峰,代表了元代漆技作品的最高水平。周鼎與陳舜俞、吳鎮並稱“嘉善三高士”。他在《萍川十景詩》中描繪了西塘許多的景緻,如西塘曉市、北翠春耕、南泓夜泛、環秀斷虹、雁塔灣頭等,揭示了古鎮西塘當時的生活場景,展示了西塘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顧錫東:著名劇作家。原浙江省文聯主席、浙江越劇院院長。顧錫東一生致力於越劇的創作,寫下了大量劇本,其中以《五女拜壽》和《漢宮怨》最為著名。

西塘素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而聞名。西塘民風淳厚,櫓聲悠揚,到處洋溢著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特有的人文積澱。西塘古鎮保護好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是一個專家們研究“江南水鄉民俗文化”的聖地;藝術家們描繪“江南水鄉民俗文化”的基地;遊客們品味“江南水鄉民俗文化”的淨地。西塘古鎮以特有的文化氣質,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鹽官

鹽官古海塘在佔鰲塔東西兩側約1000米間,地處觀潮勝地, 鹽官名勝古蹟與浩翰波濤形成了獨特的鹽官古海塘景觀。鹽官古海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鹽官海塘是防錢塘江潮汐之患而築,它始建於1700多年前,唐開元年(713)重築,稱捍海塘,又名太平塘。五代時吳越王在位期間,曾徵民工大規模修建海塘。此後歷代均有修築,宋代稱“海宴塘”。但在唐代以前,沿海只有土堤,金元之世,方和木樁石塘之法。直至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80),始動議修築石塘,至乾隆八年(1743)魚鱗石塘修築完工。

魚鱗石塘全部用整齊的長方形條石丁順上迭,自下而上壘成。每塊條石之間用糯米漿靠砌,再用鐵鋦扣榫,層次如同魚鱗,並加幫土墩護塘。其背水而則以地壅固加厚,並形成地堰,工程浩大,被譽為“捍海長城”。歷代君皇都十分重視海塘的修建。現存的海塘大多為清代重修,因從縱面看形似魚鱗,故稱“魚鱗大石塘”。

鹽官古海塘是我國偉大建築和科技文化遺產之一,它綿亙百餘里,與長城、古運河並稱為我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而聞名於世。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南北湖

南北湖位於海鹽縣南部,東北距武原鎮19.3公里,古名永安湖, 南北湖亦名澉湖、高士湖。歷史文人雅士如文徽明、許相卿、黃宗蠢、朱彝尊、查慎行等曾專程往遊,留下不少唱和之作,南北湖是利用海邊瀉湖築成的水庫。清康熙年間,海鹽知縣張素仁浚湖修閘,築中湖塘長堤橫貫東西,分湖為南北兩部分,澉人為他立“張公碑”,並稱湖堤為“張公堤”。舊時湖上頗多樓臺亭閣,如宋時所建的西湖水閣,元時所立的望湖亭等,紅樓畫肪,點綴於青山碧水之間,北湖有湖心墩“產紅白蓮、萍花芡實”。歷代文人雅士來遊於此,留下不少佳活。明代詩人徐泰曾來此賞月,並有詩云“澉湖湖上桂花秋,海月當年滿畫樓。彷彿錢塘六橋夜,至今人說小杭州。”明正德十年(1518)秋,地方名流許相卿偕友孫太初等泛湖賞月,飲酒賦詩。許相卿說:“昔青蓮居士與張渭遊漢陽湖,遂改名‘郎官’,公今至此,可名‘高士湖’。”此後南北湖遂被稱為“高士湖”。明清之際,名士冒闢疆偕董小宛曾來此避亂,今北湖畔猶有傳說董小宛葬花處。民國22年(1933)春夏之際,上海明星影業公司在此拍攝電影《鹽潮》,編劇阿英,主要演員胡蝶,由地方人士吳俠虎等接待,曾在此地盤桓,後有熱心者發起紀念此事,在湖堤東首建一“明星亭”,由書法家陸苦巖書亭額,書畫家陳小蝶撰板聯。明星亭毀於“文革”,1983年重建,上掛吳元亮所書板聯:“看此湖美不勝收也好比得昔西子;憶先人壽曾有語本來說是小杭州。”湖堤西首建有“馨谷亭”,紀念當地熱心公益人士朱馨谷。

南北湖面積1600餘畝,湖形曲折,平均水深1米,水流平緩,清澈見底,湖周桃柳相間,蘆葦叢生,繁花錦簇,亭臺掩映。湖南臨大海,東、西、北三面環山,山勢奇詭曲折,高低錯落,動中有靜,極富層次感。位於湖西南的鷹窠頂山(高陽山)為群山之冠,層巒疊嶂,連綿排列。湖中長堤連接麂山和颶山。湖區背山面海,冬暖夏涼,有一個獨特的小氣候,對農作物生長極為有利。土特產頗多,當地有“春茶秋橘冬烏臘,夏至楊梅滿山紅。桃熟筍肥枇杷黃,松花寒露兩鮮”之說。南北湖天然質樸,野趣橫生。園林設計家陣從周教授稱讚它“比瘦西湖幽深,比西子湖玲瓏,能兼兩者之長。”每逢初春,滿山桃杏花開,嫣紅粉白,夏天可賞荷游泳,是納涼的好去處。秋日登鷹窠頂看“日月並升”更聞名遐邇。而冬天的南北湖銀裝素裹,水瘦山寒,別有一番景趣。

舊時,南北湖的人文自然景觀屢遭兵禍。“文革”期間,一些文物古蹟又遭破壞,而後因圍湖造田,部為景觀亦遭損毀。1984年,海鹽縣人民政府成立南北湖風景區規劃領導小組(後改為南北湖風景區管理處),根據現有資源基礎,進行勘察和規劃,規定三級保護範圍。南北湖風景區以南北湖為中心,東起長山,西迄海寧界,北鄰角里堰集鎮,南瀕杭州灣,面積約35平方公里,集湖山海自然風光於一體。陳從周等專家為南北湖制定了科學的開發規劃,對景區內的老八景:“澉湖秋月”、“雲岫臺壁”、“鷹窠晴雪”“孟泉瀑布”、“茶磨松風”、“巫門漁笛”,,葫蘆疊翠”、“石帆蜃氣”等分級保護開發。並規劃新闢“垂虹落雁”、“湖蕩煙雨”、“湖天海月”。‘香曲水居”、“翠屏山莊”、“西澗草堂”、“華萼村舍”、‘荊陵初曉”新八景。

南北湖西北方眾山綿聯,境域遼闊,舊時還有不少景點,如金牛山、金牛洞、黃巢聚兵處均歷史悠久,較為著名。亦多荒廢,有待開發。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跨海大橋

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一座橫跨中國杭州灣海域的跨海大橋, 州灣跨海大橋它北起浙江嘉興海鹽鄭家埭,南至寧波慈溪水路灣,全長36公里,比連接巴林與沙特的法赫德國王大橋還長11公里,已經成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候選世界紀錄,成為繼美國的龐恰特雷恩湖橋和青島膠州灣大橋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後世界第三長的橋樑。

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整座大橋平面為S形曲線。從側面看,在南北航道的通航孔橋處各呈一拱形,具有起伏跌宕的立面形狀。大橋在中段海面設有旅遊休閒觀光平臺——“海天一洲”,總建築面積41700平方米,由6層觀光平臺和16層觀光塔兩部分組成。遊客可以欣賞到跨海大橋的恢弘氣勢與杭州灣的澎湃壯觀景色。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海寧潮

海寧潮又稱錢江潮,是浙江杭州灣錢塘江口的湧潮,也是世界最大 錢江潮的天文大潮之一,以“一線橫江”被譽為“天下奇觀”。國際地理學界將錢塘江與南美亞馬遜河、南亞恆河並稱為“世界三大強湧潮河流”。觀潮位於杭州東北45公里海寧鹽官鎮。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錢江湧潮最大的時候,潮頭可達數米。海潮來時,排山倒海,猶如萬馬奔騰,潮頭過處,驚濤拍岸,令人驚心動魄。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八前後,是觀潮的最佳時節。這期間,秋高氣爽溫度宜人,錢塘江口的海塘上,遊人雲集,競相觀看這一奇觀。海寧潮以其潮高、多變、洶猛、驚險而飲譽海內外。海寧潮一日二次,晝夜間隔12小時,一年有150多個觀潮佳日。自明清以來,海寧民間一直都有農曆八月十八觀潮的傳統習俗,觀賞海寧秋潮

名優特產

汾湖蟹:汾湖蟹是產於嘉善縣境內汾湖和附近水域的一種高檔水產品。 汾湖蟹它的蟹殼是青灰色的,臍部飽滿、雪白,蟹腳堅硬結實,最特別的是汾湖蟹的兩隻螯(俗稱大鉗)有大小,右邊那隻大,左邊那隻小。汾湖蟹生活在汾湖裡,汾湖湖水清澈,湖邊蘆葦根連根,養料豐富,最適合螃蟹的生長。汾湖蟹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價值很高,而且膏肥肉香,鮮美可口,是蟹中上品。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荷葉粉蒸肉:荷葉粉蒸肉是西塘古鎮特產傳統名菜,歷史悠久,一菜一味。正謂五味香,此菜風味獨特,具有三大特點:一香,香得純正;二酥,酥而不爛;三肥,肥而不膩,名揚江浙一帶,受到國內外遊客一致好評。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嘉善黃酒:嘉善的釀造業在明清時代已很發達。汾湖牌善釀酒是以糯米作原料,加陳年黃酒,於冬季採用傳統配方和工藝釀製而成。酒液澄黃、透明、有光澤,醇香濃郁,味鮮甜、醇厚、柔和、爽口,屬半甜型黃酒,內含18種氨基酸,營養豐富,是大眾喜歡的低度飲料酒,適用於筵席、宴會等場合。1984年在輕工部酒類質量大賽中獲“部優產品”稱號,載入《中國名酒》名冊。1987的在中國食品博覽會上獲銀獎,多次被評為浙江省優質產品。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五芳齋粽子:號稱“江南粽子大王",以糯而不爛、肥而不膩、 五芳齋粽子肉嫩味美、鹹甜適中而著稱。五芳齋粽子按傳統工藝配方精製而成,選料十分講究,肉粽採用上等白糯、後腿瘦肉、徽州伏箬,甜粽則用上等赤豆“大紅袍",通過配料、調味、包紮、蒸煮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嘉興五芳齋粽子有肉粽、豆沙、蛋黃等幾十個花色品種。如今,嘉興五芳齋粽子因其滋味鮮美、攜帶方便、食用方便備受廣大旅遊者厚愛,有“東方快餐"之稱。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並獲得了首屆國貨精品獎。2004年7月,“五芳齋”被國家工商總局授予“中國馳名商標”。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藍印花布:在杭嘉湖民間,藍印花布是一種古老的手工印花織物,它以藍白兩色相配,色調清新,圖案淳樸,工藝簡單,取材方便,深受群眾歡迎。 藍印花布的染料用的是山間野草,漿料用的是普通石灰,所以成本低廉,操作簡便,而成品又美觀大方,耐洗耐用,因此得以在民間大是持久地流傳,並在使用過程中形成以下特色:首先是布上有獨特的漿紋,由於全部採用手工操作,這種漿紋自然美觀、無一雷同,為現代任何先進的機械印染所不能模擬。其次是對比強烈,色彩鮮明。所有的藍印花布,不管圖案有多複雜,都只有藍、白兩色;不論什麼圖案,都只用比較粗獷的點和短線組成,絕不用長線條。再次是廣泛採用吉祥圖案,使群眾喜聞樂見。最後是可以不斷增添新內容,創作新圖案。

南湖菱:秋季,在嘉興的大街小巷到處可見一種時令水果,其形狀圓而無角, 南湖菱肉質鮮嫩,這就是嘉興著名的特產南湖無角菱,簡稱南湖菱,因其地處南湖面得名,也有人依形稱其為元寶菱、餛飩菱、和尚菱等。一般來說菱都有角,故稱“菱角”,然而嘉興的南湖菱卻是元角的,其皮色翠綠,兩端圓滑,並以皮薄、肉嫩、汁多、甜脆、清香而勝於其他品種。南湖菱不僅可以生吃、熟吃,而且可以制糕點、佳餚或釀酒、製糖。生食者選色翠而鮮嫩,尤其是剛出水時口味更佳,熟食則選色黃褐之老菱,洗淨後煮食,口味香甜濃郁,肉糯可口;食風菱者選黑色烏菱,洗淨後在風中晾乾,然後剝食菱肉,此時肉質堅硬,但香味奇特,味美滋口。

平湖糟蛋:糟蛋,是平湖傳統食品中的珍品。平湖糟蛋是貢品,已有250餘年歷史,其大小均勻,糟用上等糯米發酵製成,有浸米、蒸飯、配藥、釀酒、消毒、洗蛋等一整套工序。每年從清明前後開始,經過黃梅和三伏,到中秋上市。因經過五個多月的糟漬,醇類、糖類、有機酸等物質滲入蛋內,使蛋黃、蛋白逐漸固成膠凍狀,蛋殼脫落,蛋膜不破,蛋色晶瑩細嫩,醇香可口,餘味悠久。食用時用筷或小刀挑破蛋膜,即可入口,不必燒煮,十分方便。 糟蛋香濃味美,鹹甜適中,而且營養豐富,老少皆宜,深受歡迎。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烏鎮絲綿:桐鄉地處杭嘉湖平原,是蠶桑之鄉、絲綢之府的中心地帶,所出產的絲綿質地堅柔,無塊、無筋、無雜質,色澤潔白,勻薄如紙,而尤以烏鎮所出產的最好。當地人稱絲綿為“大環綿”或 “手綿”,生產歷史已很長。絲綿的製作的方法均為傳統的手工操作,一般選用蛾口繭和同功繭。蛾口繭是制中用過的蠶繭,同功繭即由兩個蠶寶寶共同做成的蠶繭。製作絲綿時,首先將蠶繭煮熟後浸於清水中,然後取出繭中的蠶蛹,把繭殼剝開擴松,繃套在拳頭上。等繃到五六層後。擴成袋形,套在一隻特製的半圓形的竹弓上,洗乾淨後取下,用線串掛起來晾曬,幹後即成一隻只潔白如玉、如弓形的綿兜了。

杭白菊:桐鄉素有杭白菊之鄉的美譽,其所產杭白菊佔全國飲用菊總量的9/10,還暢銷港澳臺以及東南亞等國,是我國傳統出口名特產品。早在20世紀20年代,桐鄉白菊花就以其色、香、味、形“四絕"成為飲用菊之佳品,目前市場上優質的盒裝杭白菊,沖泡後不散心、不落瓣,花形完整,素淨馨香。飲用杭白菊能清熱解渴,潤喉生津,平肝明目,品嚐時還能盡觀賞之雅興。其色、香、味、形堪於西湖龍井相媲美。近年來,杭白菊袋泡茶、菊花晶、菊花露、菊花白酒以及各種以杭白菊為添加成分的滋補品和護膚品紛紛上市,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烏鎮姑嫂餅:姑嫂餅油潤麻香,入口酥鬆脆糯,鹹甜適中,不膩不寡, 烏鎮姑嫂餅充滿鄉野滋味,但不粗糲。姑嫂餅在烏鎮至少已有數百年生產歷史了,在清乾隆年間烏鎮同知董世寧原修、盧學溥續修的 《烏青鎮志》 卷二十的“土產篇”中有它的“傳記”:“用極細麥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圓餅,有椒鹽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潤,遠近著名。”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楊廟雪菜:雪裡蕻,歷史悠久,因冬至種植,春天成熟,無蟲害侵蝕,在雪中生長而得名。本品選用江南杭嘉湖久負盛名的特產——雪裡蕻,經五百年民間工藝、經驗技術醃製和高溫滅菌科學配方精製而成,可以生食、作炒、做湯、拌麵、炒飯等多種吃法。

槜李:槜李為李中珍品,它是桐鄉著名的土特產。古代常作進貢帝王之“貢果”,聞名遐邇,槜李原產於古槜李城附近。《春秋》杜預注曰:“吳郡嘉興縣西南有槜李城,其地產佳李故名。”據說,古槜李城就在桐鄉百桃鄉境內。如今古城已無蹤影,但槜李仍有出產。百桃鄉桃園村就有一個規模不小的槜李園。附近農家也都栽有槜李。這裡出產的槜李,果形碩大,味道鮮美,每顆槜李果底有一個小小的印痕,形同指甲印。據傳,這是美女西施留下的印記。

八珍糕:八珍糕是西塘著名特產,遠在光緒年間已名聞遐邇,是根據明代陳寶功所著"外科正宗"的八仙糕處方加以改進輔以健胃消食的山楂、米仁、芡寶等中藥材用純糯熟粉和精製白糖精製而成。八珍糕色呈灰褐,清香開胃、甜性適度、鬆脆可口,男女老幼都喜用,幹則揀片而食,溼則調糊而飲,具有健脾和胃,培元理氣和中止瀉、消食,無藥味,對小兒和病後虛弱者更適用。所以既是藥物,又是糕點,歷史悠久,有口皆碑。是獨特的糕中佳品。

平湖蜂蜜:蜂王漿集營養、醫療、保健於一身,四季常服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永葆青春。蜂王漿貴在“鮮”上,活性高,質量越好,其酸、澀辣味越濃。“油菜花”鮮蜂王漿是由平湖市種蜂場(王漿高產蜂種八千餘群)生產,沒有任何中間環節,有科學生產規範和質量控制制度,採用現代保鮮技術,其“鮮”和“活”的優勢獨特。 鮮蜂王漿宜低溫(冰箱)、避光、密封保存。

市樹市花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香樟為常綠喬木,樹冠廣展,枝葉茂密,綠廕庇日,氣勢雄偉,為優良的庭院、行道樹種。香樟植物全身均有樟腦香氣,可提取樟腦和樟油,供工業及醫藥等用,木材堅硬美觀,是良好的傢俱用材。樟樹廣佈於我國長江以南各地,嘉興種植也比較普遍,而且還存有百年以上的大樹,市區內列入大樹、名木檔案的樟樹有90株。  

開在夏季,花常呈橙紅色,亦有黃色或白色。石榴花作為一種觀賞品種,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我市栽培也極為普遍,不少庭院、陽臺和室內案頭,人們都喜歡置有一、二盆石榴花作為點綴。石榴花開時,紅色 的花朵像烈火熊熊燃燒,能給人帶來一種憧憬未來,努力向上的力量。黃和白色的花朵素淡清秀,使人賞心悅目。 

杜鵑花居我國三大天然名花之首,在嘉興花卉的栽培中已經佔有一定優勢。目前杜鵑在嘉興市的種植已十分普及。據初步統計,本市已有約二百栽培品種,種質資源較為豐富。杜鵑花在我市的栽培史已有四十年,近幾年栽種已較為普及。杜鵑花色彩絢麗,花期從3月至6月,長達四個月之久,深受我市人民的喜愛。杜鵑作為市花,將以她獨特的風格出類拔萃,象徵著新嘉興欣欣向榮,錦上添花。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嘉興名人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衣被天下——中國嘉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