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價下跌的六個真實原因

當前杭州土地市場到底是真降溫還是假降溫?大降溫還是小降溫?這個問題姑且不去爭論,我們先來分析下房企在做拿地決策之時在擔心什麼。

讀懂了這些擔心,你就明白為什麼現在杭州拍地會是這副樣子。

·原因之一·

政府限價讓房企有虧本之虞

房地產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就是它試錯的成本會比較高。賺幾個億可能需要一堆項目,虧幾個億有時候只需要一個。

在一手住宅限價的大背景下,大多數房企沒有信心應對可能出現的狀況。

地價下跌的六個真實原因

比如,遲遲批不到想賣的價格,繼續摒著不賣意味著更高的資金成本、更慢的週轉率。假如摒到一個更高的備案價是可以嘗試,可是上海已經告訴我們,說不定會越摒越低。

再比如,政府批的備案價遠遠不到預期利潤率,甚至低於內部測算的成本價。小房企虧不起,民企不捨得虧,央企國企更不能虧,在企業內部的考核裡會碰到巨大問題。

有些城市出現過「競地價限房價」的拍地政策,現在看來,這樣的政策對房企來講反而是好事,無非是少賺一點。而限價,意味著太多的不確定性。有虧本之虞,膽子大的才敢挑戰,穩健謹慎的就只能縮手暫時不去拍地了。

·原因之二·

金融去槓桿進入深水區

為了做大規模,一部分房企必然有賴於高負債、高槓杆、高週轉。行情好時,槓桿不用足,感覺就對不住自己。

對照一下十幾年前,那時候談房地產的槓桿,十個瓶子九個蓋就已經不是穩健型企業了。現在呢?十個瓶子九個蓋的企業恐怕是會被「嘲笑」的,部分企業甚至是十個瓶子一個蓋。對,一個蓋。

地價下跌的六個真實原因

而這一輪調控,降低槓桿率是基本思路。

從2017年的四季度開始,金融去槓桿的成果到現在可以說顯性化了。房企的融資成本,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快速上升,目前只有極少部分的大型房企融資成本還能控制在5%左右,信用評級不夠高企業的從6%-9%不等,9%-15%都還有好多人搶著要,而大部分中小型房企幾乎連談融資的機會都沒有。

銀行設置的貸款門檻每個月都在變化,融資渠道全面收窄。

·原因之三·

當前階段是房企償債高峰期

還是資金的問題。

地價下跌的六個真實原因

2015年是鼓勵去庫存的,資金很寬鬆,房企當然就猛發債。一轉眼差不多三年了,當時發的債剛好集中到期。所以,當前階段恰好是多數房企的償債高峰期。已經不止一家企業出現還不上永續債的情況,眼看著利率越壘越高。

做生意是要本錢的,借的錢也是要還的。而與此同時,目前對於房企發債的審核卻逐步趨嚴,對資金用途的監管力度也在加強。

也就是說,它們面臨的共同情況是,一邊沒地方去融資,一邊還要籌錢去還債。

·原因之四·

公證搖號影響資金回籠

公證搖號前,大量樓盤是可以挑客戶的,於是比較好賣的樓盤,都出現了要求一次性付款這樣的前提條件。這對房企的回款來說,實在太棒了,一天就能收進現金幾個億。

更有人戲稱,杭州的樓盤就是他們公司的「提款機」。要是其他城市拍了塊地要付款,拿杭州的某個樓盤去申領預售證就行了。因為,在限價的控制下,多的是一次性付款的客戶啊。

地價下跌的六個真實原因

公證搖號後,「提款機」功能消失了。開發商們被要求不得拒絕購房者使用貸款,包括公積金貸款。商業貸款還好一點,跟銀行關係好,說不定放款還能快一點;如果是公積金貸款的話,放貸起碼要到工程主體結頂後,回款週期被嚴重拉長。

·原因之五·

合作開發模式影響資金使用效率

這兩年,房企與房企間的合作越來越頻繁,這對擴大規模、沖銷售金額來說一定是件好事。頻繁到要找出一個項目是某家房企完全獨資的,都不太找得到。

合作開發帶來的好處很多,可是弊端也在體現。各家公司的處境不一樣,機制不一樣,資金使用效率不一樣。每個樓盤的銷售金額都是要進監管賬戶的,合作之後,不光政府監管,合作公司也要監管。

誰也不敢坦然地按股權比例去抽調合作項目的監管資金。因為,萬一哪個合作伙伴資金鍊緊張,影響到項目交房,那就麻煩了。所以,乾脆大家都不要去拿,讓銷售款安靜地躺在監管賬戶上。

整個開發過程中,要取回本金相對容易,而要取得增值部分的收益可不容易。開發一個樓盤的週期基本要三年以上,利潤清算都要到樓盤交付,合作一小部分樓盤沒問題,大部分樓盤都是合作模式的話,沉澱在各個項目公司賬戶上的錢可不少。

這樣一來,房企的資金利用效率大大打了折扣。

·原因之六·

複雜的土地出讓條件限制了想象力

房地產行業有一個名詞叫「高低配」,把部分樓幢拔高,部分樓幢降低。拔高的部分基本按保本來定價,利潤都在那些低層房子裡——因為政府會給洋房排屋別墅批更高的單價。

沒有人願意做虧本的生意。願意高地價去拿地,花這麼大的成本,都經過周密的測算的。多層電梯洋房、疊排、排屋,通常能拿到比高層高很多的備案價。只要能規劃出一部分的低密度產品,地價就顯得沒那麼難以承受了。

地價下跌的六個真實原因

而現在的土地出讓條件,複雜多了。有些土地是限高的,地塊規模不夠大的話,「高低配」就很困難了。有些土地是既限高又限低,比如框定了總層高是40-60米,那就不可能做低密度的房子來抬高利潤率。

對土地的商業部分,也是規劃得越來越詳細,需要自持多少年或不能分割成小面積等等之類。

這樣的先決條件下,想象力徹底被熄滅。

·地價與房價,並不一定成關聯·

看明白這六個原因,我們大致能判斷土地市場的趨勢。儘管杭州仍在此起彼伏的狀態,只要這六個原因不變化,大範圍降溫是遲早的。

該降一些溫,表面降溫也是好事。

整個七、八月份的樓市傳統淡季裡,杭州有大量的土地要出讓,這對供應量來說是好事,畢竟現在的杭州還是缺房子的。現在拍也是好事,至少這六個方面現在還看不到變化,地價不至於太高。

地價下跌的六個真實原因

只是,如果這個六個方面一旦發生變化了,我們又要重新來審視土地市場。

至於大家更關心的地價與房價間的傳導——假設地價降溫了,那麼房價會不會也降一降呢?現在情況真的有點特殊。這個問題還是下回再分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