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芳華》終於知道票房爲啥好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和其他任何機構或平臺無關。

看完《芳華》終於知道票房為啥好了

《芳華》已經上映十幾天,上座率和排片依然最高,已然成為馮小剛票房最高的一部作品,可能也是非喜劇的馮小剛作品裡口碑最好的一部。本著一種好奇它吸引了什麼人群和人們到底為什麼去看,我也去看了一下。

不得不說,我也被片中的幾個情節煽到了。

第一個情感共鳴點,何小萍給父親寫信。

看完《芳華》終於知道票房為啥好了

第二個情感共鳴點,文工團解散時唱歌。

看完《芳華》終於知道票房為啥好了

第三個情感共鳴點,劉峰(黃軒)被聯防隊打時,郝淑霞說我操你媽。相信會有不少觀眾和我一樣被氣得不行。

不同觀眾也有不同的點,也有朋友說何小萍跳舞時她也忍不住落淚了。

一部有許多淚點並且能讓你成功飆淚的電影,一般是不忍心讓你說不好的,因為能夠打動你,說明你已經進入了這個故事。馮小剛在情景再現尋找與觀眾的共鳴點上這一點,觸覺是非常敏銳的,也就是,他對於表現大眾通俗的情感點是非常有經驗的,要不然他不會有那麼多成功得喜劇。

並且《芳華》的時代重現非常下功夫的,又在導演的生活經驗之內,對於許多上了歲數的觀眾,進入《芳華》所塑造的世界也是比較容易的。

看完《芳華》終於知道票房為啥好了

《芳華》的前半部可以說就是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也可以說是馮小剛的小時代。畫風都是這樣的。

看完《芳華》終於知道票房為啥好了

無憂無慮的青春

看完《芳華》終於知道票房為啥好了

這一段略有美化的嫌疑,對於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文工團的回憶恐怕或許太過高級和文藝,《芳華》裡的人基本都相當於十分少數的貴族,他們的日常穿著、用度和傳遞的小零食如水果罐頭等,在當時都是很緊俏的東西,比現在的網紅奶茶之類的可難搞多了。這一點,對於姜文,葉京,馮小剛這一群成長於文革後期的大院子弟來說是他們的通病,他們基本上只記得自己作為特權階級特別美好的那個部分,恐怕他們對於歷史的回望是不夠客觀的。但馮小剛早期的平民身份可能拯救了他,他內心不具有和姜文葉京一樣的優越感,他甚至可能具有一定的自卑感,所以他能以何小萍,劉峰這類非幹部子弟為主角,表達更普通的人在時代中的變遷。

前期對青春,單純的生活塑造得越美,後期遭受現實和生活的蹂躪越慘,兩相對比更加殘酷,相當於在觀眾面前建立起了一個美好的烏托邦或者說大觀園,然後活生生地再打碎,讓大觀園裡的人皆如漂萍無寄,很大一批有歲數的觀眾會感同身受。

後面的畫風轉得很急。

何小萍成了戰場上的護士,天天接觸傷兵。

看完《芳華》終於知道票房為啥好了

劉峰也上了前線,經歷太多戰友死在眼前。

看完《芳華》終於知道票房為啥好了

你慢慢會覺得這一切在他們踏入大觀園時彷彿已經註定,沒有背景無法拼爹的兩人,註定成為時代裡的犧牲品。這時候你再看看這張圖,會感慨命運一早張牙舞爪在身後布好局,只是年輕的他們不知道。

看完《芳華》終於知道票房為啥好了

當你年輕的時候,可能覺得故事到這裡就該結束了,一個殘,一個瘋,人生成敗已定。

也許是馮小剛也上了年紀,他把故事又往後說了二十多年。當人經過中年之後,會發現人生的成敗不止是二三十歲時有沒有愛成一個人,有沒有成為哪個政治幹事。

於是,文工團的人又都有了各自的命運。

劉峰當然混得很慘,他身上映射的是一群老兵的不如意。

何小萍的瘋略有莫名其妙,沒有鋪墊。

看完《芳華》終於知道票房為啥好了

丁丁遠嫁澳洲,原著裡寫她兩次婚姻都不幸福,電影裡只表現了發福。

郝淑霞雖然有錢,婚姻卻也不幸福。

基本上,這些人都過得並不好。電影裡留了一個略有希望的結尾,說劉峰和何小萍在一起互相照顧,內心寧靜。而不是像小說那麼灰色,劉峰得了癌症死了。

看完《芳華》終於知道票房為啥好了

電影的處理美化了許多地方,比如青春的片段,比如劉峰這個人,在電影裡他幾乎是個完人,而在小說裡並不是,再比如最後的結尾,也許馮小剛骨子裡就不是個殘酷的人。

原著想表現的是那個時代把人變得虛假,劉峰這樣的雷鋒典型讓人感到不真實,作者著力想表現的是他表現出來的那點真實慾望和情感如何為那個時代所不容,因而影響了他的一生。而導演想要表現的是那個時代很美好,那個時候的人很美好,捉弄他們的都是命運。這樣的解釋恐怕太理想化了一些。一昧的懷念青春,而掩蓋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在通往情感的道路上《芳華》很成功,但在通往真相的道路上,還離得有點遠。

看完《芳華》終於知道票房為啥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