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梁家河》|今天,碑林区人大办公室信访法制科科长李文辉为大家诵读纪实文学《梁家河》节选

诵读《梁家河》|今天,碑林区人大办公室信访法制科科长李文辉为大家诵读纪实文学《梁家河》节选

为深入推进《梁家河》学习宣传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钻研梁家河的“大学问”,用好习近平总书记留在梁家河的宝贵财富不断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获得教益,从《梁家河》中汲取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的奋斗谱写新时代碑林区追赶超越的崭新篇章。

诵读《梁家河》|今天,碑林区人大办公室信访法制科科长李文辉为大家诵读纪实文学《梁家河》节选

诵读《梁家河》|今天,碑林区人大办公室信访法制科科长李文辉为大家诵读纪实文学《梁家河》节选

今天

碑林区人大办公室

信访法制科科长李文辉

为大家诵读

纪实文学《梁家河》节选

诵读来自碑林发布

我就是一个农民

到梁家河两三年后,习近平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他与当地人一样,把土豆叫“洋芋”,把馍馍叫“酶酶”。2009年11月,他到延安考察,仍能讲一口流利的延川话。吃饭的时候,他问陪同的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能不能听懂“酶酶”是什么东西,赵乐际说不知道,他解释说:“‘酶酶’就是馍馍,白面馍馍,也就是馒头,是延川土话。”

他熟悉梁家河的每一条沟、每一架山,熟悉梁家河村子里的每户人家。2015年2月13日他回梁家河,即使40年没有联系的人,他一见面就能认出来,大名、小名都能叫出来。

他熟悉梁家河的饭菜。那天中午吃饭,他和彭丽媛与石春阳、吕侯生、张卫庞、梁玉明、王宪平等几人坐一桌,吃的都是当地的“土菜”。他给彭丽媛介绍桌上每道菜叫什么,用什么做的,怎么做的,有什么特色。

插队期间,乡亲们来串门,坐在炕上,他不介意他们身上带的土是否会弄脏被褥与枕头,更不担心有人带来跳蚤、虱子。石春阳说:“像我们农村人一样,他已经对虱子的毒素产生了抵抗力,就算被虱子咬了,红肿也没那么严重了。”

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别人怎么做,习近平就跟着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向村里人请教,渐渐地所有农活都熟悉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

习近平说:“刚开始干活时,我挣6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我就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春天给地里送粪,一担有七八十斤,他一口气能挑到几里外的山上;夏天担麦子,两大捆100多斤,10里山路也能一口气走完。

从张青远家搬出来后,习近平住进吕侯生家的一孔窑洞里。这时,村里开始为知青建新窑。六孔窑洞,耗时40天,习近平负责担水、和泥、抹墙。窑洞建好后,习近平住在左边第四孔,这个地方现在被称作知青院。

对农村里的各种活计,习近平已经干得很娴熟了。他还学会了自己捻毛线、补衣服、缝被子,带来的针线包派上了用场,尽管针脚不那么齐整,但也有模有样。他说,自己极强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习近平说:“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

那些年,他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

他说:“我就是一个农民。”

诵读《梁家河》|今天,碑林区人大办公室信访法制科科长李文辉为大家诵读纪实文学《梁家河》节选

诵读《梁家河》|今天,碑林区人大办公室信访法制科科长李文辉为大家诵读纪实文学《梁家河》节选

李文辉 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碑林区人大办公室信访法制科科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