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武則天不把江山傳給侄子武三思而選擇還給了李家?

用戶64359795


傳給侄子還是兒子,群臣意見不一。武則天也曾遲疑和搖擺。

天授二年九月,洛陽王慶之自以為揣摩準了武則天的心意,上表要求立武承嗣為皇太子。武則天問王慶之:“皇嗣(睿宗)是我的兒子,為什麼要廢掉他?”王慶之說:“當今是誰家的天下,而以李氏為繼承人?”王慶之為了表示忠於武則天,又多次陳述這種意見,結果被武則天杖殺了。

侍郎李昭德也向武則天進言道:“高宗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兒子。陛下的天下,應當傳給子孫,怎能以侄子為繼承人呢!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侄子為皇帝會給姑母立廟的!”

武則天表示完全同意這種看法。很明顯,在武則天看來,兒子還是比侄子更可靠的。

長壽二年正月,武則天的親信奴婢團兒誣陷皇嗣,武則天毫不猶豫地殺了團兒。神功元年五月,來俊臣誣陷皇嗣與廬陵王謀反,來俊臣又被棄市。

儘管如此,她還沒有徹底打消傳帝位於武氏的念頭。

聖曆元年二月,武承嗣、武三思又謀求為太子,使人說武則天:“自古以來,皇帝沒有以異姓為繼承人者。”武則天又猶豫起來。狄仁傑馬上針鋒相對地說:“太宗櫛風沐雨,南征北戰,以定天下,傳之子孫,高宗又將二子(中宗、睿宗)託付於陛下,陛下欲讓天下於他族,難道這是天意嗎!請問姑侄關係與母子關係哪一種最親呢?陛下立子,千秋萬代後還有人祭祀陛下;若立侄。就沒聽說過侄為皇帝而為姑母立廟的事。”

最初,武則天還以這是她的家事為藉口,不讓狄仁傑過問,但經過狄仁傑反覆陳述利害,再加別人的勸說,武則天才決定不立武承嗣或武三思為太子。

突厥對繼承人選擇施加的影響。

聖曆元年六月,武則天命武承嗣之子淮陽王武延秀去突厥納默啜可汗女為妃。到了突厥,默啜可汗很不高興地說:“我欲嫁女於李氏,姓武的來幹什麼!這是皇帝的兒子嗎?”還表示要以武力擁立中宗、睿宗。同時把武延秀也囚禁起來。另外,又致書武則天,直言不諱地指責道:“我可汗的女兒應當嫁皇帝的兒子,武氏小姓,不能與我門當戶對。”並聲言要進兵河北。

上圖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的乾陵

如果傳帝位於武氏,不僅朝廷內部群起而攻之,而且時刻威脅邊境的突厥就根本不承認武氏的地位。這不能不使武則天感到關於帝位繼承人的問題不是隨心所欲能夠決定的。

在各方面的壓力下,武則天不得不於聖曆元年九月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次年正月以皇嗣李旦為相王。


古道犀風


都說兒子是自己的好,但武則天似乎對自己的兒子都不滿意;而且武則天也是猶豫過將皇位傳給侄子武三思的。孫子兒子還是選擇侄子,成為困擾這個位女皇帝多年的心病。

不過,在權衡利弊之後,武則天還是立李顯為太子,算是初步做出了決定。但是,武則天最終退位和李顯能夠登基,確是因為一場政變。這種權力的更迭,漸染了許多人的鮮血。

從唐太宗的才人,到唐高宗的皇后,再把李唐的江山改為武周的天下,武則天絕對算得上一位傳奇的女性。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給世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也留下了不少謎團。

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在中宗、睿宗兩朝臨朝稱制,但又先後廢了兩個兒子,最終自己當上了武周皇帝。隨著年齡的增長,武則天也不得不面臨一個殘酷的顯示:自己百年之後,該由誰來繼承皇位?

對於自己的兩個兒子——李顯和李旦,武則天都不是很看重。事實也標明,這兩個人確實不是做一個好皇帝的料。此時,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逐漸嶄露頭角,並不斷地討好武則天。這個老太太在晚年,還真萌生了立侄子為太子的打算。

不過,武則天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大臣們的支持。作為武則天的心腹,狄仁傑也曾直白地告訴武則天,侄子畢竟比不上親骨肉。大臣們的勸誡,使得武則天逐漸意識到,其實擁護李唐的勢力還很大,即便立了武三思,也難以保障他能在自己百年之後站穩得住腳。


於是,儘管覺得自己兒子不爭氣,武則天還是先立李顯為太子。這種做法,多少有種妥協的意味,同時也反映出武則天的不情願。而不久後,武則天病重臥床,一班擁護李唐的大臣,開始安奈不住,打算趕緊讓李顯繼位。

神龍元年,即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聯合禁軍,發動了政變,將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張宗等人誅殺,脅迫武則天退位。無奈之下,病重的武則天只得宣佈禪讓,由太子李顯繼位,是為唐中宗,李唐復辟。

所以說,武則天晚年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存在著許多困擾。她最終選立李顯做太子,難並不是就真的確定無疑地打算將皇位傳給他。不過,張柬之等人怕夜長夢多,便乘機以兵變的形勢將此事做成了。


我是老臘肉碣石樵子,希望與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學習!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歡迎大家補充。

碣石樵子


說到武則天晚年將江山傳位給兒子、還給李家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正是這兩個人的存在,武則天才沒有將江山傳給侄子武三思。

這兩個對李唐復辟至關重要的人就是當時先後擔任過丞相的狄仁傑、張柬之。

姑侄之與母子孰親?

在武則天晚年的時候,曾經想過將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武三思。

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武則天深知自己如果傳位給兒子,那麼作為李氏血脈的兒子肯定會恢復李唐江山,這樣一來自己建立的武周政權就不復存在。

相反傳位給侄子的話,自己的武周政權將得以流傳。就在武則天左右為難之際,她詢問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狄仁傑對於立儲這件事有什麼看法。

《新唐書》載:會後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以問宰相,眾莫敢對。仁杰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比匈奴犯邊,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廬陵王代之,不浹日,輒五萬。今欲繼統,非廬陵王莫可。”又說:“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餘年,又欲以三思為後。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

作為李唐的支持者,狄仁傑自然不希望武三思繼位,但他也不敢直接反駁武則天,便說出了“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用母子之情來勸說武則天。武則天最終被狄仁傑這句話打動了,接回廬陵王李顯,重新立為太子。


神龍政變,徹底斬斷了武則天傳位侄子的可能

雖然李顯被重新立為太子,但是他的太子之位並不牢固。

只要哪一天武則天又想著讓她的武周流傳千古的話,武三思隨時可能替代李顯,成為皇儲。不止是李顯,連朝中一些支持復辟李唐的大臣們也對這件事有所擔憂。

此外在武則天晚年因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導致二張飛揚跋扈,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太子李顯的兒子、女兒因為私底下評論“二張”的所作所為,最終被“二張”陷害而死。李顯在看到兒子、女兒被迫害之後,對於太子之位更加擔憂。

最終在神龍元年,在宰相張柬之的組織下、太子李顯及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政變第二天,武則天就下令太子李顯監國,第三天便禪讓給李顯,第四天李顯再次登上了皇位。

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再無權力,她傳位給侄子的可能也徹底無望了。

正是有狄仁傑跟張柬之的存在,武則天傳位給侄子的想法才落空,李家的江山兜了一圈又回到了李家人的手中。


煮酒君談史


我是“腦洞大開的歷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看了問題,感覺題主如果穿越回去唐朝做了武則天,估計會把皇位傳給侄子武三思。如果這樣,你侄子會死得更慘更難看!不過,既然武則天做的事兒題主不解,說明題主的政治智慧與武則天相比還有不少差距,尚需努力呵呵。

武則天為什麼把江山還給李家,而不給自己武姓人家?

對此,最難理解的也許不是題主,而是武三思,想必他對武則天說過:您胳膊肘怎麼能往外拐呢……武則天之所以不傳位給侄子武三思,是因為不想讓武家人死得太難看。

武則天何許人也,看什麼事兒都門兒清。把位子給武三思,他坐得穩嗎?沒有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兒。給了武三思,他根本接不住,回頭沒多久就會給人滅了,死得不知道多慘。如果不傳位給武三思,武家人也許還能有點兒活路。

公元705年武則天死後,李家人重掌江山,果然沒對武三思下手,看來武則天的保全武家人的願望實現了。但僅僅2年之後,武三思就作死——居然想廢了太子李重俊,結果反而被對方所殺。後來李旦即位,又將武三思開館戮屍。其實,如果武三思低調一點或者乾脆直接退出政壇歸隱山林,也許能活到老。

綜觀武則天的行為,他本來有意把江山交給武家自己人,武家人甚至連女性對此慾望強烈,躍躍欲試,想當“武則天第二”,可惜沒有一個人有武則天的本事。在武則天看來,既然結果是李氏重掌江山,武氏沒必要出來插曲,惹得一身騷不說,還會惹一身禍。

可惜,武則天的苦心,武家人沒有真正懂,或者被權力誘惑得失去心性,沒能貫徹落實。


腦洞大開的歷史


在歷史上,武則天並不是沒考慮過把皇位傳給武三思。但是因為一個關鍵人物的反對而作罷——這個關鍵人物就是狄仁傑。當年李淳風為唐太宗推算皇室運數,為了證明李淳風的正確,唐太宗讓李淳風算出武氏會三十年後奪他國殺他子孫,李淳風算了一卦:有文曲星下凡,生於賣豆腐之家,後為相,自能平之

武則天自稱是彌勒佛轉世,在唐中宗李治還在世的時候,武則天就參與了朝政,與皇帝併成為二聖。唐中宗死後,武則天藉口洛水獻碑的讖言,並親手殺掉了自己的兒子,登上了皇位。

登上皇位的武則天並不感覺到安全,對外號稱是天命,但是徐敬業等一大批反對武則天的人起兵造反,雖然平定了徐敬業,駱賓王就寫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朝中的大臣們也很多是反對武則天的,支持李唐皇室的,支持太子。所以,武則天此時把自己的侄子武三思封為梁王,用來制衡太子以及支持太子的老臣,並且啟用酷吏來俊臣等打擊朝中大臣;狄仁傑就被來俊臣抓到牢獄裡面過,來俊臣還沒用酷刑,不過狄仁傑很快就承認了罪名,然後狄仁傑通過家人把自己在獄中寫的訴狀交給了武則天。武則天看完後才知道來俊臣冤枉狄仁傑,下令釋放狄仁傑。

狄仁傑做了宰相後,武則天對他特別倚重,有一天武則天試探問狄仁傑:想傳位給武三思狄仁傑說:我只聽說過兒子會把母親供奉在太廟裡,沒聽說過侄子會把姑姑供奉在太廟裡的。武則天聽完沉思良久。

還有一次在朝堂上,有敵軍來入侵,武則天下令抵抗,結果效果不好。狄仁傑說:陛下以李家的兒媳婦來下詔,老百姓一定會歡呼支持。武則天就按照狄仁傑所說的發佈了詔書,結果百姓歡呼雀躍,迅速評定了邊境。武則天才知道,自己傳位給梁王,他也坐不住,人心不在他哪裡。

其次就是武三思本人也不怎麼樣,武三思和上官婉兒/韋皇后是情人。在朝中支持梁王的人數雖然多,但是都是趨炎附勢的小人。像狄仁傑/張柬之等人,外加各地擁有兵權的節度使,都是支持李唐王室的,一旦發生兵變,武三思壓根不是這些人的對手


嘟嘟讀讀


不請自來。這說明啥呢?武后還算是為自己後代著想的,她把江山還給李家,算是給武家後代留了一線生機,如果強行把江山傳給侄子武三思,那等待武家的,很可能就是誅滅九族……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從武則天自己的角度來說,李家是自己的夫家,武家是自己的孃家,最多也就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她的稱帝更多還是從自己的角度來數:要做中國空前絕後、獨一無二的女皇帝。至於說這個江山到底姓武還是姓李,她沒必要過於糾結的,左手是侄子武三思,右手是兒子李旦,你非要說武三思比李旦更親,這個邏輯恐怕也不成立……

其次來說,武則天做皇帝,不說順天應人吧,那也是時勢造英雄,朝野上下沒人敢對著幹的,但“天子”那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武則天的個人威望雖然空前,但這沒法轉化為武家的威望……在天下黎民百姓心目中,恐怕還是對李家的認同度會高一點……

再次,武則天雖然心狠手辣,但也不可能把李家人全部贊草除根,畢竟李顯李旦這可都是自己的親兒子……那就是說,李家雖然丟了皇位,但實力、勢力、影響力都仍然在……對李顯來說,自己做不了好皇帝,讓給老媽來過過癮,其實也沒什麼說不過去的。但是對武家來說,就很尷尬了,如果李家的實力勢力不被清除,始終都是心腹大患。這也就是我說武則天不把皇位傳給侄子的原因所在了,如果真要讓武三思即位,那對朝野上下、黎民百姓可就得罪得狠了。

更何況,武家的子弟也沒幾個像樣的,既不像武則天這樣英才偉略,也不像李家子弟那樣餘威仍在。這樣勉強扶上馬,要麼是武家得勢之後,肯定要跟試圖復辟的李家來一番總決戰,別管誰勝了,輸的那一方基本上都是滅族的下場。當然也就看武則天想把皇位給誰,當上皇帝總歸實力會佔優的。

所以,我們說武則天自己想做皇帝,但她真不見得想讓武家人一直做皇帝,掌權幾十年下來,武則天還算是個負責的皇帝,她肯定更清楚,選擇誰來做接班人是更穩妥的選擇——還政於李家,順便還可以做個“放過武家”的政治交易,這樣最起碼可以保證朝政穩妥,不起戰亂,更何況即位的還是自己的親兒子,自己的“後事”也不用過於擔心;如果交給武家,首先李家肯定不服,武家又沒人壓得住,太亂了,更何況武三思只是個孃家侄子,哪有兒子親……

換作是你,你會怎麼考慮呢?


搬不動的小強


有幾個人會把江山傳給侄子,而不傳給自己的兒子的。

關於武則天皇位的問題,史論縱橫在前面的問答中已經說過了,本文就圍繞武則天的心路歷程來解答吧!

武則天在選擇太子的時候也不是不糾結,在立侄子和立兒子的問題上,也是經過長時間的心路歷程上的。

出於政治的目的,武則天想立侄子,因為立侄子的話,自己建立的大周政權自己就是“太祖”,對於權力慾望極大的武則天來說,這是極其誘惑的,但是立侄子,那不是白白把天下給別人了嗎,自己的兒子沒當皇帝,讓侄子當皇帝然後殺了自己的兒子?但是立自己的兒子吧,以後肯定會恢復李唐,自己豈不是亡國之君了。

在選擇太子問題上,武則天很器重和信任的狄仁傑這時候站出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說武則天:“姑侄、母子,哪個更親?如果陛下讓兒子接班,百年之後,牌位肯定放到太廟,子子孫孫都會拿供品來祭祀你;反之,如果立侄子,我還真沒聽說過有侄子當了皇帝,還把姑姑的牌位放到太廟的。”

聽到這裡,估計武則天對立侄子應該是挺牴觸的,但是,武則天依然不想成為亡國之君,於是狄仁傑又說到:“太宗皇帝當年櫛風淋雨,平定天下,大帝臨終前,又把兩個兒子託付給您,現在陛下竟然想把皇位傳給外人,這恐怕不是順應天意。”

狄仁傑的幾句話,條理清晰,直達武則天的“痛點”,讓武則天下定決心要還政給李家。

於是沒有立武家的人,而是立李顯為太子。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只有寵臣張氏兄弟侍側。文武百官和禁軍統領李多祚,怕張氏兄弟謀反,於是發動兵變,率禁軍五百餘人,衝入宮中,殺死二張兄弟,隨即包圍武則天寢宮,要求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武則天被迫禪讓地位給太子李顯,李顯給武則天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史論縱橫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在一群男人堆中殺出重圍,站在權力的巔峰,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認為武則天糾結傳位於李家還是武家,這也太小覷則天大帝了,她可是經歷了長期的政治鬥爭,身經百戰,什麼大風大浪沒有見過,豈會為這點小事傷神,在她心裡恐怕早有算計,否則她焉能成為空前絕後的女皇,令人高山仰止。

她所疑慮的是該以何種方式,怎樣在自己死後把皇位還給李家,同時又不使自己大權旁落。畢竟武則天代唐而立,換了人間,激起了天下臣民的強烈不滿,於是就有人造反,但都被女皇以雷霆之勢鎮壓。女皇一方面對挺李派、行動派朝臣進行大面積清洗,以絕後患;一方面又震懾和拉攏溫和的反對派,使之絕了立馬復辟的念頭。打一巴掌給一甜棗,告訴大家,朕遲早會把皇位傳給朕的兒子們,你們不要擔心,再忍耐幾年即可。

群臣和李氏皇族也就默認了這個情形,女皇登基時已經是67歲高齡,在七十古來稀的年代,眾人預測她蹦躂不了幾年,形勢比人強,就讓女皇當政吧,總比丟了性命強。退一萬步講,即使女皇頭腦發熱,將皇位傳給武家,鑑於武家那幾位才能有限的主,分分鐘再拉下馬來也是來得及的。君不見呂后一死,眾臣平定諸呂不費吹灰之力耶。

群臣都是明白人,懂得如何才能使利益最大化。 武則天再三考量,決定立李顯為太子,並且將李顯接回東都洛陽。這是再明確不過的信號了,好了事已至此,塵埃落定,大家皆大歡喜,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武則天死後留下了無字碑文,是非功過留與後人評說。可謂瀟灑至極,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我是三藏,帶你走進塵封的歷史殿堂,穿越歷史的時空,探尋失落的往事。

三藏說史


武則天幸好是生在中國歷史上最璀璨輝煌、萬朝來賀的盛世大唐。彼時的大唐,是全世界的中心,是最開放的國度。外國人都可以通過考試成為公務員,進入到“國家機器”體制內為人民服務。

如果她生在宋朝,你一個多看一眼男人都應該沉豬籠淹死的婦女,也想上樹?小武同學確實做夢都不敢想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還好是唐朝,對於女人當皇帝這件事,唐朝人還是非常大度的,群眾的意思是:最開始,我其實是反對的。

但是人家並沒有徵求我的意見,自己就這樣愉快地決定了,我反對沒用啊。而且這些年看下來,確實比他老公厲害。

我們這些納稅人的錢不能白交啊,也就由她去吧,反對她,社會動亂不是糟蹋自己的錢麼!那不是傻嗎?完全是看不開嘛!生活好才最重要的。

不得不說,唐朝這些吃瓜群眾的自身素質還是很高的,兼容並收之外政治格局也相當高。

但是武則天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她是一個要強要面子的人。要不就不幹,要幹就幹好!人生沒有追求就等於是一條鹹魚。武則天兢兢業業的上班,一干就是20多年,終於有一天就到了該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了。

自魏晉時期開始,社會體制的主流一直是氏族制度,國家的概念還要排在氏族之後。

所以李淵家在北周帝國時代,就信誓旦旦的聲稱自己是鮮卑人,才會被封為北周的八大上柱國之一。

他們這個抱大腿“跪舔”鮮卑的動作舒展猶如行雲流水,完全沒有心理負擔,也是因為氏族利益概念大於民族國家。

在那個時代,家族的榮耀在每一個人心裡都是根深蒂固不可動搖的。小武同學也想光宗耀祖,她就是受這種教育長大的。

她家本就不是什麼高門大閥,所以她上臺以後採取了非常多的積極手段打壓包括隴西李氏在內的老牌貴族,抬高新生貴族的位份,來混淆模糊新、老氏族之間的界限。武氏家族也是這樣才混到了主流社會。

如果以後天下都改武姓,這個皇族又因自己而起,那是多麼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啊!武則天如此的想著。傳給兒子,這不就又退回去了,千百年後也得被戳脊梁骨,花邊娛樂都得寫:一個女人竊國幾十年後不得好死……

但是狄仁傑說:陛下與武氏弟兄是姑侄關係,與廬陵王是母子關係,姑侄與母子,你認為哪個更親呢?當然是兒子更親。陛下立兒子為太子,等陛下千秋萬歲之後就能入太廟,與先皇共享世代香火祭祀;而自古以來,哪有皇帝在太廟供奉姑母的呢?

狄仁傑這個話偷換了邏輯概念,武則天怎麼能不明白。

武家不會不供,因為她是“先皇”,一個新興政權,要名正言順,不光要拜她,估計還得把她演繹成在痛苦的抉擇中毅然選擇了救民族於李姓水火之中的大義滅親的光輝形象。歷史怎麼寫自然都是當權者的意識形態。

但是狄仁傑這話是在自己殺了多少批“反武”官員以後,依然婉轉但是堅定的表達了自己的立場,他們所依仗的到底是什麼?總不能把他們都殺了。

武則天思前想後:繼續民調吧,看看能不能通過公眾輿論對這些頑固分子施加壓力,畢竟自己這幾十年來改變國家狀況對成果就擺在民眾眼前啊!

武同學一方面安排官方出面組織調查,一方面讓武家安排人手去拉攏選票,她要求不管動用多少力量,也務必要深入到最基層的陣線,保證結果萬無一失。

過了幾個月,調查彙總到武則天手裡的時候,她的心瞬間就涼了。

群眾們的反應和上次截然不同:

這女人傻嗎?親兒子不選,要選侄子。你侄子跟他媽一條心,能跟你一條心嗎!

原來同意她管理國家,那不是裡外裡都是李家人麼,她愛叫什麼跟我也沒關係,女人任性一點也很正常。但是要傳給姓武的,那憑什麼!這江山是你武家打下來的嗎?

堅決支持李姓江山,這撅老太太!不換思想就換人。藥不能停啊!

......

據管理此事的內官說,這還是挑選了好聽的以後,才拿給她看的。

老太太!我什麼時候成老太太了?武則天看著鏡子裡花白的頭髮,可不是麼,都老了。

還記得自己才十幾歲的時候,第一次看見皇宮這高大的宮牆還會顫抖,真是好笑呀,就像昨天才發生的一樣,怎麼一轉眼就老了。

武則天雖貴為皇帝,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似乎天下沒有她擺不平的事,但是此刻她才明白,不管她有多大的功績,但在世俗的眼裡,她仍然是李家的媳婦,這一定位和權屬關係始終未曾改變。那些朝臣也根本不認為自己是武周的臣子,他們始終是李唐的臣子。

武則天傳位於李顯的詔書一經傳出,舉國上下一片歡騰。

《舊唐書》也給武則天發了的“好人卡”:

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恆態也。然猶泛延讜議,時禮正人。初雖牝雞司晨,終能復子明辟,飛語辯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時憲而抑倖臣,聽忠言而誅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神龍二年,公元706年5月與高宗皇帝合葬於乾陵。

武則天這一生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精彩無限,但是終究還是鬥不過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體制。


有書博物館


小弟不才回答一下。

首先要說明一下,其實武則天考慮的是武承嗣而不是武三思。

武則天選擇誰來接班關係重大,不僅僅是國家的大事,更是她自己的心事,她也一直在糾結,畢竟前車之鑑就在眼前:如果當初唐太宗李世民沒發動玄武門之變沒登上皇位,如果李世民堅持選擇李恪而不是李治接班,李唐根本就不會變成武周。

況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封建宗法的皇位繼承權一般都是“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但是武則天的皇位卻是從自己兒子那裡奪來的,如果輕易還回去,別人怎麼看?所以武則天一開始是沒想過要傳給兒子的,那就只能傳給女兒、兄弟或者侄子。如果給女兒當了皇帝,那女婿該當什麼職位?女兒死後又傳給誰?傳給兄弟也不行,因為武則天不是兄,她也沒有弟。

所以想來想去只能傳給侄子了。這也有兩種情況,是傳給李家那邊的侄子,還是武家的,如果給李家,那還不如直接選李顯或李旦,畢竟人家都是當過皇帝的,所以武則天選擇的目標就很自然地落在了一個人的身上:武承嗣。

武承嗣是武則天同父異母哥哥武元爽的兒子。武則天當上皇后後,就把這個哥哥貶了,後來武則天思考接班人問題的時候才想起了還有這個侄子,才把武承嗣接回來封了爵位。武承嗣也不記恨這位姑姑,還為武則天的登基之路掃除了很多障礙,可以說扮演了武則天的走狗,武則天在登上皇位後也封了武承嗣魏王。

不能說武則天沒有考慮過武承嗣,然而阻力實在太大。權臣李昭德明確表示反對立武承嗣,他跟武則天說,自古以來沒有侄子為姑姑立廟的,您覺得您的侄子會祭祀天皇(李治)嗎?武則天無言以對。但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況且李昭德的話也不是無懈可擊,雖然沒有侄子為姑姑立廟,但也沒試過女人當皇帝啊?

真正解決問題的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狄仁傑。然而狄仁傑也是重複李昭德的話,似乎沒啥高明之處。但這個時候形勢變了,李昭德那時武則天剛剛稱帝,誰跟她提接班問題只會讓她反感,更壞的還有可能招致殺身之禍;狄仁傑這時武則天已七十三歲稱帝七年,安排後事也合情合理。加上這幾年,武承嗣飛揚跋扈,讓武家盡失人心,李家接班已是順理成章。

武則天此時也明白,李顯和李旦才是人心所向,於是便選擇了廬陵王李顯為接班人。幾年後,武則天下詔傳位給李顯。臨終前,她還自己去了帝號稱皇后葬於乾陵,長伴於丈夫李治身邊。

以上答案參考自易中天中華史《女皇武則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