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簫笛為傳統“貴州三寶”之一,是中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雕刻精緻而著稱。姚茂順這次製作的這套簫笛珍品,選用五年以上、千里挑一的紫竹作為竹材,簫選用九節竹,這在以前非貴為“九五至尊”的皇室不能使用。微雕工藝,選用象徵崇高吉祥的龍鳳圖案精琢細刻,簫為“九鳳朝陽”,笛為“九龍戲珠”。音質音色,姚師傅使出看家本領精心調試,做到了最佳。此外,姚師傅還將吟笛詠簫的唐詩選刻在了簫笛上。一簫一笛,充滿眾多中國元素,中國傳統工藝、傳統器樂、傳統文化,融為一體。簫笛聲起,懷古追昔,詩情畫意油然而生:“誰家吹笛畫樓中,斷續聲隨斷續風”;“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
姚茂順生於1976年,15歲開始跟隨爺爺學習簫笛製作,爺爺姚本林是那時玉屏的知名簫笛藝人。一開始爺爺並不支持孫子做這一行,覺得既辛苦又不掙錢。但姚茂順當時深深地迷上了簫笛,一天不吹簫弄笛就覺得渾身難受,有時還逃課回家練手藝。早上,姚茂順很早就起床,一邊放牛一邊坐在草地上吹簫,晚上,為了研習雕刻技藝,經常一做就到凌晨。“當時還沒有槽刀,用單刀雕刻常常把自己的大拇指戳得皮開肉綻。”看著自己磨出厚厚老繭的左手大母指,姚茂順回憶道。三年後,18歲的姚茂順已可以獨立完成單支簫笛的製作。從此,姚茂順就一直在簫笛製作上,用青春,追求著自己兒時酷愛的夢想,執著堅韌,精益求精。
製作簫笛要經過70多道工序,主要有選材、烘烤、校直、打孔、上漆、雕刻等。姚茂順說,做簫笛最難的是打孔,要計算音孔距離的比例,這關係到簫笛的音準、音色 、音質,還要具備相當水平的簫笛演奏和音樂鑑賞能力。“音不準,什麼都是廢的。”姚茂順說。再就是雕刻,須具有一定的書法和繪畫功底,非多年勤學苦練難以有所成就。姚茂順小時跟爺爺學藝主要是磨練雕刻手藝。2001年,姚茂順到江蘇省揚中市,師從上海民族樂器廠廠長、國家高級工藝師常敦明深造。“那一段,我對簫笛製作音準、音色、音質的把握有了質的飛躍。”姚茂順說。
姚茂順的家是一棟約300平米的四層小樓,一樓安裝機床,上邊供生活起居。三樓客廳,安置沙發、茶几的地方被擺放簫笛竹材、漆料、成品與半成品的竹板床取而代之,窗戶邊是一張老舊的抽屜桌,桌上放著槽刀、單刀等雕刻工具和一本王羲之的書法集,桌上的電腦用於對外聯繫和獲取外界信息。這個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一間簫笛作坊。
一年365天,姚茂順不分週末節假,幾乎每天都耗在簫笛上。平時吃穿沒什麼講究,沒什麼嗜好,閒暇就喜歡研究一下書法,為的也是長簫笛雕刻的本事。除了簫笛,姚茂順心無旁騖。
“這麼多年一直堅持,不覺得苦嗎?”記者問。姚茂順回答,每天從早上起床到晚上上床睡覺,滿腦子都在琢磨怎樣做簫笛,幹活很享受,所以談不上“堅持”,更沒有覺得“苦”。 姚茂順說,平時鄰居因為連續幾天看不到他,還以為他經常出差,其實他哪也沒去,一直“宅”在家裡做簫笛。
“我就是純粹喜歡做簫笛,能做多好做多好,能做更好做更好。”3月16日,姚茂順接受記者QQ採訪時說。在玉屏,老一輩簫笛製作師,要麼善於調音,要麼擅長雕刻,如今的姚茂順,兩方面都達到了一個理想的平衡。這,就是張維良教授選中他製作走進倫敦唐寧街10號簫笛的原因。
“姚師傅製作的這一對簫笛,工藝和音準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特別是微雕工藝,狹小空間雕刻出活靈活現的九龍九鳳,的確讓人驚歎。”張維良教授接受電話採訪時告訴記者。
中國新聞社發 記者:羲和
閱讀更多 昭華民族音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