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治國理政的立場觀點方法

立場觀點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體系的靈魂,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理論精髓所在。學習理解習近平治國理政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必須深刻領會和掌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刻體會和感悟凝結其中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價值追求和精神風範。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具有鮮明的中國特點、時代特點、理論特點和實踐特點,必須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蘊含其中的政治立場、奮鬥目標、客觀基點、事業佈局和思維方法,進一步增強學習貫徹的堅定性和自覺性。

努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根本立場

努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根本立場和核心價值,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地位理論,繼承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不同角度強調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在總結我們黨的歷史時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在總結世界政黨執政規律時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於人心向背。在闡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性質時強調: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必須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廣泛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在闡述全面深化改革事業要求時強調:人民是推動改革、發展和穩定的根本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主體地位及其表現做了高度概括:“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鬥出來的!”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面從嚴治黨,核心是要正確處理好“公”與“私”的關係。強調全黨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使我們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堅持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根本立場,關鍵是要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要把人民的期待變成我們的行動,把人民的希望變成生活的現實。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要著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嚮往,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進。

堅決保衛人民和平勞動和生活。堅持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根本立場,實質是要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對國家發展與安全的新形勢,強調總體國家安全觀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全軍要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牢記為人民扛槍、為人民打仗的神聖職責,堅決保衛人民和平勞動和生活。

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社會理想觀

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社會理想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八個明確”的第一個就是“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都是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奮鬥目標精進展開的。

革命理想高於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人民軍隊之所以能夠攻堅克難、戰無不勝、發展壯大,關鍵是人民軍隊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有崇高理想信念,有為理想信念而英勇獻身的崇高追求。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

堅持以科學理論武裝頭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些黨員領導幹部理想渺茫、信仰動搖,根本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牢固。他強調,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要堅持以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保持對遠大理想和奮鬥目標的清醒認知和執著追求。要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樑,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

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堅定理想信念,明確前進方向,根本要求是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統一起來,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一定要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把我們的黨建設好,團結全體中華兒女把我們國家建設好,把我們民族發展好,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牢牢把握和立足我國國情新變化新方位的現實基礎觀

牢牢把握和立足我國國情新變化新方位,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現實基礎,堅持和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關於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基本理論,堅持和發展了我們黨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牢牢把握並立足我國國情新變化新方位,提出和執行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推進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牢牢把握和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學習掌握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當代中國最大的客觀實際,就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

準確把握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我國基本國情內涵特點發生了新的變化。我們既要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準確把握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這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工作方法。

深刻把握和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得出正確結論。黨的十九大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在肯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的基礎上,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階段性特徵作出的新的戰略定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深刻把握和立足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基礎上形成的,我們必須深刻把握和牢牢立足這一新的客觀實際、客觀基點。其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入中級階段或高級階段,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本身出現的重大階段性特點。因此,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足要穩,切忌急躁冒進。其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新的歷史方位基礎上形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要充分認識這一思想的時代價值和長遠意義。其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既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更要把握和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全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協調貫徹好“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的事業佈局觀

“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明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和戰略佈局,創造性運用和發展了唯物史觀的社會基本矛盾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運用社會基本矛盾理論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重大關係、科學判斷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推動了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重大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們提出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只有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我們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為要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僅僅依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只有既解決好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的問題,又解決好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的問題,這樣才能產生綜合效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學習和掌握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的觀點,準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係。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要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只有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提供強大牽引,才能更好推動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適應。

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唯物史觀強調,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既表現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也表現為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主導性要求,從而形成不同的社會主要矛盾。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表明,必須善於根據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具體特點和實踐要求,抓住社會的主要矛盾,提出新理論、作出新部署,進一步改革生產關係和完善上層建築,努力促進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相適應、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相協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髮展的,所以調整生產關係、完善上層建築需要相應地不斷進行下去。習近平總書記科學分析當代中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新變化新特點,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協調貫徹好“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分析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新變化新要求,深刻把握我國基本國情新特點新方位,一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角度,強調堅持“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二是從治國理政總方略的高度,提出“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強調堅持戰略目標與戰略舉措相統一,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三是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和基本方略高度,強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相互促進、統籌聯動,要協調貫徹好,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生態文明、和諧社會,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不斷增強政治領導本領的科學方法

不斷增強政治領導本領,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科學思維方法,豐富發展了唯物辯證法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增強政治領導本領,堅持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科學制定和堅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落到實處。

善於把握大局,科學統籌各方。唯物辯證法強調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要求人們正視矛盾的客觀性複雜性,善於從全局上把握矛盾。面對複雜形勢和繁重任務,首先要有全局觀,關鍵是對各種矛盾做到心中有數,科學統籌矛盾各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戰略全局高度提出“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總體國家安全觀、五大發展理念、四個自信、四種意識、四個偉大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科學統籌世情與國情、目標與舉措、發展與安全、富國與強軍、共建與共享、治國與治黨等矛盾各方。當前,善於把握大局,科學統籌各方,最關鍵的是堅持好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抓住重點矛盾,帶動面上工作。毛澤東指出,解決矛盾問題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重點論”與“兩點論”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抓住重點帶動面上工作,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也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一貫倡導和堅持的方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從現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堅持底線思維,爭取最好結果。毛澤東強調,事物發展是否定之否定的波浪式運動,既要堅定前途光明信心,又“要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底線思維的重要方法: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首先,要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牢牢掌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動權,不斷增強戰略定力。其次,要善於堅守原則底線,做到不踩“紅線”、不越“底線”、不闖“雷區”,守住黨和人民交給自己的政治責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線,守住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最後,要充分發揮制度保證作用,把全面依法治國貫穿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全過程,充分發揮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保證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