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男神」:2個原因,毅然放棄國外高薪職位,從日本學成歸國

他的足跡遍及中東、非洲、東南亞、大洋洲、南美洲的十多個國家,運用豐富的專業知識為很多欠發達國家解決所面臨的難題。

他叫王曉昌,國外許多政府組織和科研機構都曾向他伸出高薪聘用的橄欖枝但他最終選擇了回國。一是因為祖國極度缺水的大西北需要他,二是,哪怕東渡日本留學回來,他也割捨不下他曾經的母校——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科研“男神”:2個原因,毅然放棄國外高薪職位,從日本學成歸國

王曉昌,我國著名汙水處理利用專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原副校長,國際水協會(IWA)未來城市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等。被評為陝西省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等,獲中國僑界創新人才貢獻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他長期從事水和廢水處理技術、汙水資源化技術、城市水環境改善領域的研究,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環境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

“幸運兒”的其中之一

王曉昌是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時的第一批考生,當時全國570萬考生,他是那27.3萬幸運兒的其中之一,被當時的西安冶金建築學院(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錄取,翌年之初開始了他在母校的求學生活。

初進校園,一切都很新鮮。當時入校大學生半數以上都有上山下鄉或工廠勞動數年的經歷,所以對於1972年就從高中畢業的王曉昌來說,與記憶中的中學校園相比,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校園之大,環境之優美,讓他深感置身於一個新的世界。綠茵中安靜的老西坪階梯教室、臺上老師引人入勝的講授、黑板上粉筆的沙沙聲,都令他猶如沉浸在神聖的殿堂之中。

科研“男神”:2個原因,毅然放棄國外高薪職位,從日本學成歸國

激發王曉昌學習熱情的,不僅僅是優雅的環境和對知識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各門授課老師豐富的學識、精湛的教學手法和嚴密的治學態度。學校為他們安排了很強的師資陣容,老師們都身懷絕技但十年中未得以充分展示,面對一批渴求知識的學子,他們恨不得把所有的東西都傾囊以授。王曉昌學的是給水排水專業,但至今頭腦裡還能閃現出劉錚老師在“結構力學”課中講授懸臂樑受力分析一節的風姿,由淺入深的精闢講解,使他對這門“副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專業課的“排水管網”是於泮池老師講授的,老師將排水區域內的雨水徑流形成和管網匯流過程分析得那樣透徹,使他深刻認識到,看似簡單的工程問題背後,有著深奧的工程科學原理。

那時的老師答疑時間實際上是夾雜著爭辯的課外討論,老師告訴他們爭論有利於大家對問題的理解。設計課、實習課、實驗課都是他們與老師深入交流,從書本以外獲得知識的好機會。通過這樣的本科學習,王曉昌切身感受到了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作為建築老八校之一的深厚學術底蘊和強大的師資力量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王曉昌愛上了自己的專業,更認為建大是這個專業最好的學校,所以從大三起就下決心考研,且目標還是瞄準本校。

科研“男神”:2個原因,毅然放棄國外高薪職位,從日本學成歸國

2015年1月9日,王曉昌教授團隊榮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功夫不負有心人

我國正式實行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制度是1981年1月,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學位研究生招生也始於1981年,正好是

王曉昌進入大四的年份。一批有志繼續深造的學子從得到國家即將正式招收學位研究生的消息起就摩拳擦掌,開始了複習的準備。專業教研室的老師們也對這批“鬥士”給予熱情鼓勵,告知他們英語和數學是衡量考生基礎紮實與否的最重要科目。如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人數已接近2000人,而當年全校各專業總共也就招收十幾名研究生,王曉昌深知難度會有多大,競爭會有多激烈。

王曉昌是進入大學才從26個字母開始接觸英語,但為了能考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研究生,他從大學第一天起,每天用於英語學習的課外時間就沒有少於2小時,除了學校安排的英語教材以外,當時在高校流行的《英語900句》《今日英語》《基礎英語》等影印原版書籍都是他的附加教材,感到不夠再到東大街外文書店買英語讀物。通過旁人無法想象的努力,他硬是在大四時具備了考研的英語水平。同時,他做完了《吉米多維奇數學習題集》中所有的微積分習題,以及手邊所有的模擬試題,暑假也沒有回家,在連電風扇也沒有的宿舍裡,光著膀子伏案學習,每隔一小時去水房從頭到腳澆一桶水把自己冷卻後接著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那年考研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數學題是基礎課部最負盛名的潘鼎坤教授出的,據說是進行國家數學統考之前學校考研數學題中最難的一套,王曉昌得了最高分86.5分,多年後潘老師見到他還提起此事。當時就列為全國統考的英語他也考了85分,後來得知那一年通過英語統考選拔直接出國讀研的分數線是80分。就這樣,王曉昌終於如願以償考取了母校的碩士研究生

科研“男神”:2個原因,毅然放棄國外高薪職位,從日本學成歸國

難以忘懷的老師

研究生期間,令王曉昌感到難忘的是全校這一級14名碩士研究生享受著當今研究生所沒有的特殊待遇:與見習教師相同,每月48.5元的工資待遇,佩戴“紅校徽”,週三下午參加教研室集體活動。此外,學校還為每位研究生提供了一臺當時屬於“奢侈品”的日本產三洋牌磁帶錄放機,他經歷的較為正統的英語聽力訓練就是充分利用這臺設備起步的!

那時教授們也沒有固定的辦公室,家裡也沒有電話,學生有問題便直接到導師家裡造訪,那時老師們的住房面積小,工作條件也很有限。王曉昌清楚地記得,一次到曹翀老師家去,老師坐在一個小板凳上,伏在一個木椅子上,地上放著一沓書和資料,在修改他的論文,原因在於家裡僅有的一張寫字檯已被孩子佔用了。老師們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以如此認真的態度來培養他的研究生,多年之後想起,王曉昌都不禁熱淚盈眶。

科研“男神”:2個原因,毅然放棄國外高薪職位,從日本學成歸國

大學是人才培養的殿堂。王曉昌說,他的知識、他的技能、他今天能取得的一些成就,都源於母校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對他的培養和各位老師為他付出的心血。由於這些往事在他心中難以磨滅的印記,王曉昌碩士畢業後立志在母校做一名好的教師,出國攻讀博士學位時不斷在考慮所做的課題今後回來能否繼續,在國外工作期間不時想著怎樣積累科研經驗將來為母校的環境學科建設起更大作用。因此,當他在國外漂泊多年後決定回國工作時,又義無反顧地投入了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懷抱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自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