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份工作起,看李叫獸、張一鳴如何修煉成高手

從第一份工作起,看李叫獸、張一鳴如何修煉成高手

從第一份工作起,看李叫獸、張一鳴如何修煉成高手

又到一年畢業季。不禁讓人回想起,初入職場的那一刻。走出校門,我們褪去稚氣,各自奔向不同前程。

多年以後,我們走在不同的人生軌道。有些人,逐漸變得平庸,而有些人,卻成了一方高手。

當初,站在同一起點的人,如今,差距卻越來越大。

這是為什麼?

是天賦?還是能力?或許,比這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認知。因為,不同的認知,決定了不同的選擇。

很多學生時期非常優秀的人,在工作以後,反而表現平平,混得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樣好。

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出了社會以後,很多人都把目標定得太低。

他們可能把自己的能力,都用在瞭如何解決北京戶口,如何在北四環內買一套小兩居等等這些層面的問題上。

在最應該拼搏的年紀裡,他們給自己設置了一個一抬手就觸得到的天花板。

取得非凡成就的,很少把標準只定在“賺錢”這一目標上,因為賺錢是順帶的事。定好標準,是個人發展的基石。這個標準,在我看來,應該就是你對自己的戰略定位和規劃。

這個剛剛畢業的90後,靠寫文章就走上了人生巔峰。他的第一份工作,就達到了一般同齡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而走到這一步,李叫獸其實是做過精密的戰略規劃的。

什麼是戰略?在企業經營的概念上,我們常會提到“戰略”,但其實個人的發展,也需要戰略規劃。

陳春花說過:“戰略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選擇,尤其是選擇不做什麼。”

選擇不做什麼,就意味著放棄,這也是李叫獸從很多戰略理論上看到最多的一句話。他選擇“犧牲短期利益”。

比如李叫獸還在讀研一的時候,拒絕了一份年薪300萬的Offer。

這樣的高薪,對於一個還沒工作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很有誘惑力的,但李叫獸僅花了5分鐘,就拒絕了。因為他認為,從戰略的角度來看,這個工作可能無法發揮他的最大優勢。

現在看來,當初的放棄,是為了更長遠的發展。300萬到1億元,李叫獸的戰略能力,讓他的個人價值,得到了最大化的彰顯。

擁有戰略思維的人,能清晰主線,斬掉無關的枝枝蔓蔓,認清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做出長遠的最優選擇。

他認為,成功的要素是必須要有人脈。而人脈的獲取方式,一是與人交流,建立情感聯繫;二是通過知識或能力吸引,讓別人主動認識自己。

成功的人生,總有一些相似的優質理念,比如曾經接受《世界經理人》採訪過的偉事達(Vistage)中國總裁教練宋波博士,他就說“要釐清公司的長期發展戰略,就要採取‘壯士斷臂’的措施,果斷砍掉和戰略發展弱項關或盈利能力較差的業務,集中資源聚焦主業,同時重新梳理公司內部業務,整合非相關業務。”公司戰略是這樣,個人戰略規劃,也是如此。

2.今日頭條張一鳴:拓展邊界的能力,決定你能掌握多少資源

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第一份工作是在酷訊公司做一個普通的工程師。僅第2年,他就成長為一個管理四五十人團隊的主管。

80後的他,成長速度之快,難以想象。他自己總結,這樣的晉升,並非源於能力突出,因為,與他同期的,還有兩個清華計算機系的博士。

但為什麼晉升的是他,而不是技術比他的強的那兩位博士呢?

張一鳴曾總結:“我做事從不設邊界。當時我負責技術,但遇到產品上有問題,也會積極地參與討論、想產品的方案。很多人說這個不是我該做的事情。但我想說:你的責任心,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動力,會驅動你做更多事情,讓你得到很大的鍛鍊。”

正是因為從不自我設限,不斷拓展自己能力的邊界,張一鳴才能實現在短期內快速成長。“你需要拓展自己的邊界,直到疼痛為止。”

想要做高手,就在舒適圈外學習,不斷拓展自己的能力圈。

現在有太多的文章教導人說,工作中要學會二八法則,選擇最重要、出成績的工作來做。但這條定律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比如新人,就像張一鳴說的,他們更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吸取不同類別的知識,以增長見識,延伸能力的邊界。

在投資界中,有“能力圈”一詞的說法。能力圈原則,是巴菲特價值投資第一原則。界定能力圈,是為了清晰自己在投資能力的認知範圍,瞭解自己的侷限性,避免賺不明白的錢,做愚蠢的決策。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能力圈就不需要拓展。市場在不斷變化,如果固守自己的能力圈,就難免會固步自封。

近幾年,巴菲特開始投資並逐步重倉蘋果,以投資的形式再次獲得對世界一流產品、管理的認知和思考,這就是巴菲特拓展能力圈的方式。

他多次提醒投資者,現在的世界已經是一個變化了的“新世界”。不斷學習,拓展能力圈的巴菲特,買入蘋果等科技股,是因為他看懂了科技股,所以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回饋。

硅谷投資人王川認為,“很多人抱怨東西沒用,更多是自身‘資源邊界’太小,當邊界越來越大時,才意識到以前沒用的,很多都可以利用。用網絡拓撲結構解釋,幾個點幾條線當然很難和外界產生有效有益連接,如果你擁有一個龐大貫通的網絡,那麼和外界合作的方式指數型上升。”

的確,拓展能力邊界,我們才能利用更多的資源,從而擴寬資源邊界,實現快速成長。

3.滴滴程維:自我迭代,是階層躍遷的重要能力

畢業後,學習並未停止,而是剛剛開始。年輕人初來乍到職場,有時候學習能力比你出活結果更重要。畢竟你是一個新人,公司用你、培養你,他們更看重的是你的未來和潛力。

這一次故事的主角,他成長速度雖然不是最快的,但是通過不斷學習,他完成了自我迭代。

他就是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在2016年登上胡潤IT富豪榜第28位。生於1983年的程維,高考失利的他考上了北京化工大學讀行政管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他也沒搞明白,化工大學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專業。

2004年,畢業後的程維,第一份工作是賣保險,但是他沒有賣出去一份保險。很快,他轉行做了一家連鎖足療店的經理助理。

畢業一年,程維換了6、7份工作,直到2005年,他迎來了人生中的轉折點。

那一年,他加入阿里巴巴,從底層銷售做起,在6年的時間裡,他進行了大量的客戶拜訪,積累了紮實的銷售經驗。

2011年,他成為阿里B2B部門最年輕的區域經理,同年,升任支付寶B2C事業部副總經理。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他離開了阿里,自己創業,成為了滴滴打車的創始人。

就像三川玲說的“人生並非環環相扣,敲門磚並不可靠。我們把時間線拉長,這些暫時性的成績,都不是決定一個人最終成就的根本。”

那麼把時間線拉長,要想獲得最終的勝利,就應該具備自我迭代的能力。程維畢業後從保險銷售做起,到在阿里做銷售,再晉升為高管,這一路本質上是無數次的自我迭代。這是一個從“不能想象”到“可以想象”的過程,是一個從“不可能”到“有可能”的過程。

自我迭代能力,在當前這個時代尤為重要,它也是實現階層躍遷的重要能力之一。

羅振宇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即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落差時代,叫“動機落差”。

原本由“工具落差”所決定的不同階層,隨著工具(電腦、手機等)的普及化,已逐漸消失。

而現在的階層,是由“動機落差”所決定。動機落差的不同,決定階層的不同。

這也就是說,“擁有自我驅動力的人,可以利用非常便宜的工具,進行學習、合作和創新。沒有這種強烈動機的人,你擁有什麼資源都沒用。”

程維就是自我驅動很強的人,從打工到大boss之路,一直在強烈的自我驅動下不斷迭代,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