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創新 勇於探索 奉獻「三農」事業終不悔

為表彰先進、弘揚正氣,進一步激發億萬農民群眾和全國農業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部決定,授予379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授予376人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稱號,享受省部級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待遇。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站長、統計師——劉樂瓊喜獲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稱號。劉樂瓊,女,現年51歲,中共黨員,1986年參加工作,現任四川省金堂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站長。

开拓创新 勇于探索 奉献“三农”事业终不悔

該同志在農經崗位工作27年來,始終保持對黨的絕對忠誠,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模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以嚴謹的工作態度,忘我的敬業精神,情繫“三農”的熾熱情懷,無私地奉獻著。特別是在農經管理崗位任職16年來,她帶領全站職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勇於實踐,在推動金堂縣農經工作提檔升級,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开拓创新 勇于探索 奉献“三农”事业终不悔

一、堅守崗位,獻身農經事業不動搖

1991年,她從一名教育工作者轉行來到農經崗位,一干就是20多年。與她一起參加工作的同事,有的早已離崗另謀高就,有的得到提拔輪崗交流,而她始終帶著對農經工作的深厚感情,默默堅守在農經崗位上,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滿腔熱血奉獻給了農經事業的發展。她從一而終、以堅定執著的敬業精神,詮釋著一名農經幹部的良好精神風貌,她無愧於組織的信任、同事的擁戴和群眾的信賴,是新時期新時代農業戰線湧現出的一名優秀基層幹部。

开拓创新 勇于探索 奉献“三农”事业终不悔

二、先行先試,農村產權改革樹樣板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事關民生,事關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做好此項工作意義重大,但試點工作沒有任何可借鑑、可複製的經驗,工作難度係數高,黨委、政府和群眾的期望值大。面對空前的壓力和挑戰,她敢於擔當,立足於金堂農業大縣的實際需要,破舊立新,帶領全站職工主動請纓,經常“白加黒”、“5+2”地忘我工作,通過走村入戶,調查研究,摸清社情民意,掌握制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瓶頸和短板,以摸著石頭過河的穩慎,以敢開先河的勇氣,先後開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農村“新四權”(土地經營權、農業設施所有權、水面養殖經營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確權頒證、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盤活農村產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等多項改革試點工作。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率先完成了市縣交辦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任務,成功地為全縣23萬農戶,89萬畝耕地,頒發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為152戶農業新型主體業主頒發了農村“新四權”證書;為近70家農業企業、專合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利用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5586萬元。通過艱苦卓絕的攻堅,逐步理順了農村產權關係,為農民自由遷徙和農村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奠定了基礎,為全市和全省全面推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總結了經驗、樹立了樣板。

开拓创新 勇于探索 奉献“三农”事业终不悔

三、勇於擔當,土地經營流轉破難題

面對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流轉難的問題,她親自牽頭協調,結合實際,攻堅克難,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第一家縣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為業主和農戶流轉土地搭建起方便暢通的信息平臺,使不少急需流轉土地的農戶很快找到了規模經營業主,順利實現了土地流轉,一舉解決了土地流轉難的問題。同時她還積極探索土地流轉風險防控和業主資格審查等配套制度,推動全縣土地流轉服務體系規範化、制度化建設,確保土地流轉風險可控、安全可靠,使服務中心成了百姓滿意、政府放心的一個服務窗口。在此基礎上,她還積極引導金融保險機構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產品,推廣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2016年投保面積近3萬畝,有效推動了本縣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目前,全縣土地規模經營面積已達53萬餘畝,規模經營率達到了60%。

开拓创新 勇于探索 奉献“三农”事业终不悔

四、傾心指導,經營主體培育顯成效

培育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導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是農經管理的一大主導工作。多年來,她帶領職工真抓實幹,深入基層,巡迴指導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發展,促其做大做強,使全縣規範性新型經營主體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目前,全縣累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065家,其中國家級示範社5家、省級示範社17家、市級示範社13家;發展家庭農場398家,其中省級示範場2家、市級示範場35家。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和規範化建設均居全市、全省的前列。在她的努力工作下,全縣湧現出了一大批示範帶動效應明顯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

开拓创新 勇于探索 奉献“三农”事业终不悔

五、心繫民生,農民增收創佳績

她把農民增收作為全站重點工作之一。充分發揮農經工作的綜合協調職能,科學佈局統計樣本點位,指導和幫助農民、業主等農業新型經營體,狠抓食用菌、黑山羊、油橄欖、柑橘和糧油產業生產,紮實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落實惠民政策,強化幫扶等措施,農民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2016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212元,增幅達到9.8%。全縣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多年位列全市20個區縣前三。

开拓创新 勇于探索 奉献“三农”事业终不悔

六、科技引領,“三資”管理上臺階

農村集體“三資”(資金、資產、資源)管理一直以來都是農村的熱點難點問題,是引發農村矛盾和農戶上訪的主要根源。近年來,她著眼於“三資”監管系統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對“三資”管理的支撐作用,認真研究,借力網絡,不斷提高“三資”管理科技含量,建成了市、縣、鎮(鄉)、村四級“互聯互通”的監管系統,並將監管系統與基層公開服務監管平臺、農業管理信息系統、農村產權交易平臺、農村經營管理綜合業務系統等“五大”系統進行融合,實現了標準化、公開化和信息化管理。方便了基層幹部和廣大農戶及時查詢 “三資”及財務情況,有力地保障了農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提高了基層黨組織的公信力,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开拓创新 勇于探索 奉献“三农”事业终不悔开拓创新 勇于探索 奉献“三农”事业终不悔

動動手指轉發、分享

聯繫電話:84985020

郵 箱:[email protected]

开拓创新 勇于探索 奉献“三农”事业终不悔开拓创新 勇于探索 奉献“三农”事业终不悔
开拓创新 勇于探索 奉献“三农”事业终不悔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