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從徐霞客的黑歷史看爲何世間正義感常有而正義不常有?

「原創」從徐霞客的黑歷史看為何世間正義感常有而正義不常有?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宏祖,字振之,號霞客。一般稱為徐霞客,今江蘇江陰市人,明末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所著有《徐霞客遊記》,是一部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系統的地理名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被翻譯成十幾國的文字在世界範圍內流傳,被譽為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20部名著之一。徐霞客本人也與意大利的馬可波羅並稱為東西方的兩大“遊聖”。

「原創」從徐霞客的黑歷史看為何世間正義感常有而正義不常有?

徐霞客祖上為江陰一帶的大富之家,到他父親這一輩時已經敗落。儘管如此,徐家還是比普通人家家境要優越許多,不然的話怎麼能夠支持徐霞客的遊歷呢?受其父親的影響,徐霞客自幼就不願步入仕途考取功名,但是對地經圖志之類興趣很深,並立下游遍天下的大志。

22歲時,徐霞客結婚了,就在這一年,徐霞客開始了他那宏偉的計劃。徐霞客有一位觀念開明的母親,並沒有認為他這是在不務正業,反而鼓勵他,男兒當實現平生所願,不要被世俗的觀念束縛住自己。這在當時的確是屬於離經叛道的觀念,那個時候,男人如果不讀書當官,就是一個異類。

「原創」從徐霞客的黑歷史看為何世間正義感常有而正義不常有?

即使是問現在的旅遊達人,一年能出去旅遊多少次,那也無論如何不能和徐霞客相比。因為你應該問,徐霞客一年能休息幾次。在他有限的生命裡,自22歲始54歲逝,除了有數的幾次回家,他一直在路上。

在《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的最後,作者當年明月有這麼一段話,“的,這就是我想說的,這就是我想通過徐霞客來表達的,足以藐視所有王侯將相,最完美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徐霞客是幸運的,他憑藉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自己的理想,重要的是,他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完一生,毫無疑問他是一個成功者。他熱愛遊歷,甚至因遊歷而死,這讓他萬古流芳的同時蒙上了一層悲壯的色彩。

然而在他成功的背後,我們也不得不提到他的一些汙點,也許正因為有了這些瑕疵,徐霞客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我們印象中的聖賢模樣。

徐霞客的遊歷經歷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早期的富遊和後期家道破落後的窮遊。

早期遊歷時,徐霞客是騎著馬帶著僕人和挑夫出遊,在《遊天台山日記浙江台州府》中有這樣的描述“行十五里,路有歧,馬首西向台山,天色漸霽”,然後還有“山險路長,行李不便,不若以輕裝往,而重擔向國清相待。餘然之,令擔夫隨雲峰往國清,餘與蓮舟上人就石樑道。”這充分的說明了徐霞客早期遊歷時,因為家境尚可,僱得起人騎得起馬,因此條件還是很不錯的,優哉遊哉,其樂融融。也正因為如此,徐霞客可以在隆冬時節,獨上大雪封山的黃山,坐在黃山絕頂,俯瞰山下眾生如螻蟻般奔波勞碌,寫下“初四日,兀坐聽雪溜竟日”的這樣超然於物外的句子,用現在的話來說,逼格可以打滿分。

「原創」從徐霞客的黑歷史看為何世間正義感常有而正義不常有?

可惜到了崇禎年間的時候,畫風就變了。徐家經過徐霞客多年堅持不懈的敗家之後,再也承受不起徐霞客奢侈的愛好了。但徐霞客是個意志堅定的人,沒有錢就僱不起人也騎不起馬,怎麼辦?那就步行,自己扛行李,所幸徐霞客身體一直很強健,並且也很能吃苦,那時候沒有汽車火車,也沒有現在的攜程網途牛網可以預定旅社,往往連路都沒有,而且他去的地方都是些窮鄉僻壤,條件可想而知。

走到累得不行的時候,找個避風的地方打個地鋪就這麼對付一晚。如果說沒錢的話還能接受,遇到半路打劫的就只能自認倒黴。那個時候已經是明朝末期,估計治安什麼的肯定也不太好,徐霞客就遇到幾次強盜打劫,本來就身無長物,這下連換洗的衣物都沒了,所幸命大逃得一條性命。

但是徐霞客決意還是要將旅程繼續下去,當了自己僅有的幾件衣物,把自己最後剩下的一個銀別髮夾剪了當掉,繼續走起吧!大叔!

山窮水盡之時,徐霞客在廣西遇到了一個叫做唐玉屏的軍人,當時徐霞客早已經是名聲在外,這個人很仰慕徐霞客,為了幫助自己的偶像完成未竟的事業,他送給了徐霞客一個做夢都想得到的東西——馬牌。

馬牌是個什麼東西?馬牌相當於現在的官員介紹信和身份證明。

它有什麼用呢?那個時候,崇禎皇帝還沒裁撤驛站,李自成也沒有失業造反,馬牌可以免費入住官方的旅社——驛站,並且馬牌還可以命令當地老百姓提供免費勞動,徐霞客不是體制內的人,如果沒有馬牌他根本不可能有資格使用這些資源。這可是徐霞客太需要的東西了,有了馬牌,徐霞客的事業就可以繼續下去。

一般來說,凡是有遠大抱負志向高遠的人,品德方面都還不錯,徐霞客就是這樣的人,我們看《徐霞客遊記》中的記載時就可以發現,徐霞客正義感很強,在旅途中他經常對明朝基層官員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的行為大加鞭撻,並會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馬牌其實就是一種特權的產物,也是特權思想的體現,徐霞客也是一個凡人,並非聖賢。一旦他擁有了這種特權,也一樣不能逃離人性的桎梏。

以前沒錢僱人挑行李,也僱不起馬只能步行,現在有了馬牌,徐霞客就支使沿途的村民抬著轎子挑著行李,動不動就是七八個人來服侍他。如果人手不夠,連婦女都得為他抬轎“二夫人代輿”,此外還要保證他吃好喝好“煮蛋獻漿”。這些都毫無疑問的轉嫁到了當地老百姓身上,而老百姓稍有不從的意思,他就大罵別人是“奸民”。

有一次,徐霞客驅使著十數個村民日夜趕路,眼看著就到了下一個驛站所在的村子,村民開始四散逃走。他從轎子裡跳下來抓住一個人捆起來進了村,村裡的人早就聽說徐霞客要來,早已逃到了山裡(可見此時徐霞客的名聲已經是惡名遠揚了)“各家男子俱遁入山谷”。沒有人怎麼辦?徐霞客就挨家挨戶的搜,終於找到兩個來不及躲避的婦女,他命令她們馬上把他的行李搬下來並且安頓好自己的住處,然後要她們做飯給他吃。這個驛站地方很偏僻,所以條件很簡陋,只有一個人照看,是個老人,為了避免徐霞客拿鞭子抽老人的兒子,這個老人不得不前來服侍徐霞客,而這個老人的兒子是個瘸子。

吃完之後,徐霞客“予叱令速覓夫,遂臥”,意思就是我在喝令他趕緊去尋找抬轎和挑行李的伕役之後就睡下了。

從這些徐霞客自己所描述的文字當中可以看到,他是在理所當然的享受這些他以前最痛恨的特權,並且對提供這些服務的老百姓缺少起碼的尊重。

人性就是如此,總有趨利避害的一種本能,從徐霞客的經歷上我們應該可以明白,為什麼這個世間人人都有正義感,卻又為何正義是那麼的稀少而珍貴!

就如同今天,當你看到別人公車私用公款吃喝公費出國旅遊時,你是多麼的義憤填膺,而當你擁有了這一切時,剩下的只是優越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