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先說結論:並不是不堪,反而A股的投資價值是高於很多其他市場的,只不過很多人並沒有用適合A股特點的方式操作。

A股特色比較明顯,牛短熊長。而不同於美股的慢牛行情,牛長熊短。

但是A股的牛市明顯要比美股走得更快,更陡。

這種特點上的差異,在交易行為上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如果都是做長線,買美股,買了之後,即使出現熊市,也很快過去,然後開始慢牛行情,但是確實走得很慢。

如果是買的A股,買了之後,會走相對較長時間的熊市,如果有足夠的耐心,等到牛市來,前面的等待都是值得的,會在短時間內走出一個大的牛市行情,迅速賺上一波。

然後,大部分人都是沒有這個耐心的,只想做來錢更快的投機,短線,但是投機的難度要高很多,大部分人是做不好的。所以很多人都是死在熊市,沒能等到牛市的到來。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炒股,都是牛市快要結束了,聽著身邊的人炒股都賺到錢了,然後才心動跑過來炒股,以為跟揀錢一樣。卻不知收穫之前別人經歷了多長時間的熊市,熬了多久。

2005-2007年的牛市之前,經歷了2001-2005四年的熊市煎熬;2015的牛市經歷了2009年到2014年的5年的熊市煎熬。

然後來了之後,牛市結束了還不願意跑,要麼套著,熬個幾年,在下一個熊市快要結束的時候熬不住了,割肉走人了。

要不要就割肉,再開始頻繁短線操作。在長時間的熊市慢慢被鈍刀子割肉,最後出局。

說完了因為市場特點帶來的不同。

再說說市場本身的成長性。

我在另一個答案裡計算過,2005年最低點,大盤平均PE估值14倍多,比現在還高一點,到現在點位也漲了170%了,複利算下來都超過8%。

所以同估值水平下對比,其實A股的增長速度一點也不差於其他股市的。

再者牛熊規律不是一次兩次的偶然現象,會一直持續下去。目前所經歷的每一輪牛市高點PE都過了20倍的。

2001年,50多倍,2007年70多倍,2009年29倍,2015年24倍。

A股歷史不長,看美股,牛市基本也都過了20倍的。

先說結論:並不是不堪,反而A股的投資價值是高於很多其他市場的,只不過很多人並沒有用適合A股特點的方式操作。

A股特色比較明顯,牛短熊長。而不同於美股的慢牛行情,牛長熊短。

但是A股的牛市明顯要比美股走得更快,更陡。

這種特點上的差異,在交易行為上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如果都是做長線,買美股,買了之後,即使出現熊市,也很快過去,然後開始慢牛行情,但是確實走得很慢。

如果是買的A股,買了之後,會走相對較長時間的熊市,如果有足夠的耐心,等到牛市來,前面的等待都是值得的,會在短時間內走出一個大的牛市行情,迅速賺上一波。

然後,大部分人都是沒有這個耐心的,只想做來錢更快的投機,短線,但是投機的難度要高很多,大部分人是做不好的。所以很多人都是死在熊市,沒能等到牛市的到來。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炒股,都是牛市快要結束了,聽著身邊的人炒股都賺到錢了,然後才心動跑過來炒股,以為跟揀錢一樣。卻不知收穫之前別人經歷了多長時間的熊市,熬了多久。

2005-2007年的牛市之前,經歷了2001-2005四年的熊市煎熬;2015的牛市經歷了2009年到2014年的5年的熊市煎熬。

然後來了之後,牛市結束了還不願意跑,要麼套著,熬個幾年,在下一個熊市快要結束的時候熬不住了,割肉走人了。

要不要就割肉,再開始頻繁短線操作。在長時間的熊市慢慢被鈍刀子割肉,最後出局。

說完了因為市場特點帶來的不同。

再說說市場本身的成長性。

我在另一個答案裡計算過,2005年最低點,大盤平均PE估值14倍多,比現在還高一點,到現在點位也漲了170%了,複利算下來都超過8%。

所以同估值水平下對比,其實A股的增長速度一點也不差於其他股市的。

再者牛熊規律不是一次兩次的偶然現象,會一直持續下去。目前所經歷的每一輪牛市高點PE都過了20倍的。

2001年,50多倍,2007年70多倍,2009年29倍,2015年24倍。

A股歷史不長,看美股,牛市基本也都過了20倍的。

拿當下來說,雖然現在可能不是最低部,假設現在買了,等下一個牛市過20倍就買。假設A股平均自帶8%左右的複利漲幅維持下去,(GDP現在增長率還是6點幾,即使我們把A股複利也算做6%),加上現在14倍,到20倍,也有40%的漲幅。

這些數據都算得很低,即使這樣,下一輪牛市幾年,甚至10年之後再來。年化得利都不會低。

做一些與大盤相關性比較高,又是高β的品種,比如說相關性最好,又高β的證券版塊,在下一輪牛市止盈時取得超過10%的年化複利真不算難。

當然即使這樣,還是會有人覺得,A股連30-50%的年化都保證不了,A股真是不堪。

真正不堪的不是A股,是人性的貪婪。欲壑難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