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不能先放菜再倒油,孩子學習也是有次序的,你是怎麼做的呢

我是來自魔法星球的圍棋老師,專注於幫助孩子連接廣闊的世界,獲得自己的力量。

關注兒童,關注教育,在為孩子構建美好未來的路上,希望與您同行。

炒菜不能先放菜再倒油,孩子學習也是有次序的,你是怎麼做的呢

孔子對教育怎麼看

萬物生長,萬事發生都有次序,學習的次序應該是怎樣的呢?

論語《學而》中,有一段孔子和他的弟子對學習次序的論述,今天先說其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裡的弟子,古語是兄弟和孩子,孔子眼裡的學生,就像是自己的親人和自己的孩子,到了現在,專指學生了。孝,是對家長尊長,恭敬有禮;弟,是對朋友兄弟,和睦相親;泛愛,對一事物都充滿愛心;親仁,是喜歡和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交往。

孔子說,我的學生能夠做到在家裡對長輩恭敬有禮,在外面對朋友同學都和睦相親,做事謹慎,只要承諾了就一定信守諾言,對一切事物都很有愛心,由此還喜歡和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親近交往。做到了這些,還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那就可以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了,文化知識也好,科技發明也好,藝術愛好也好,都會有所收益。

這裡的泛愛眾,不單單指對人有愛心,而是包括了植物和動物。就是對自然有了一定的理解,對生物都有憐憫之心。且不說對寵物的感情,林黛玉惜花就是一個學習的榜樣,那是對生物的生滅輪轉有了深刻體驗,對生物,無論植物動物的生命循環中的繁榮衰落都有心靈感應。懂得了欣賞美,並且會為美的消逝而遺憾。

這就是“泛愛眾”。孔夫子的這一句,和後世佛教中“眾生平等”是一致的,交相輝映,佛教認為,一隻昆蟲,一瓣小花和一個人,都是生命,都是平等的。

在這裡,孔子沒有要求孩子先學奧數,英語和珠心算,呵呵。他要求他的學生,先要學習禮儀和修養,並且具體的指出了細緻的要求,就是要對身邊的人做到應有的禮儀和修養,對父母長輩怎樣,對朋友同學要怎樣,做事態度應怎樣,答應了別人的事情應該怎樣,對普通的人又應該怎麼樣,包括對花花草草應該怎樣(呵呵,見大話西遊唐僧語)。

做到了這些,知道和什麼人交往。然後才可以考慮去學別的。古代的文,不是單獨指語文和作文。包括文化和藝術,比現在的“文”覆蓋的範圍更廣。

孔子在幾千年被人稱為聖人,不是因為他光會“曰”,他絕不是一個酸儒,腐儒。他絕不是一塊臭豆腐。他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成功學家,兩千年來很多學生都從他那裡畢業而且得到現實的好處,所以有一個叫趙普的學生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他就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先生的的宰相。

這樣的人,多得數不清了。所以自秦漢以下,唐宋以來,很多皇帝都自稱是孔子的學生。到了明朝開始,到清朝末年,想要做官,考試就必須讀孔子的書了。

炒菜不能先放菜再倒油,孩子學習也是有次序的,你是怎麼做的呢

書山有路慧為徑

為什麼說孔子是一個成功學家呢。因為他循循善誘,非常現實而且對學生指導的非常具體。

在農業社會里面,交往的人都是鄉鄰故里,如果有了很好的人緣的話,就非常容易成功,一個人在一個地方有了好名聲,就已經成功了。

在今天以工商業為主體的現代社會也是一樣,美國最偉大的成功學家卡耐基說:成功的百分之八十五來自良好的人際關係,百分之十五來自於專業知識,孔子老早就知道這個原理了。

有禮貌有修養的人,就算是他不認識一個字,也會過的非常好。人緣很好了,還經常和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在一起。就像我們今天有一個人,他文憑不高,可是他做事領導滿意,朋友放心,家人都敬重他,而他呢,還天天喜歡和那些品德高尚的,社會地位高的人一起吃飯聊天。這樣的話,他有時間可以讀讀書,比如奧數,英語啊,學學鋼琴也可以。沒有時間,那也無所謂了,不學也罷。因為他已經很成功了。

一句話,孔子說:先做人,再治學;先學禮儀修養,再談文化知識。次序不能錯的。

趙普據說沒有讀過很多書,他後來讀書,我估計他也懶,也僅僅讀了半部,可是他確實是,半部論語治天下,而且乾的不錯。還有懶的,也是隻讀了半部,半部論語定天下,呵呵。

可見書讀的多了,不一定是好事。不愛讀書的,不一定是壞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