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臨死前5天,爲什麼派人厚葬大太監魏忠賢?

提起明朝的大宦官魏忠賢,史書及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無不將其被列為奸臣賊子,結黨專權禍國的閹黨之首。然而,就這位被崇禎帝登基不久就下旨要了其命的大太監,17年後,在李自成的農民軍兵臨北京城下,崇禎帝跑到煤山自縊身亡的前五天,又專門下旨重新安葬了他,留給後世種種謎團。

崇禎臨死前5天,為什麼派人厚葬大太監魏忠賢?

史料介紹,魏忠賢從小家境貧窮,混跡於街頭,不識字,但卻懂得射箭與騎馬,喜歡賭博,迷戀酒色。二十多歲已有妻室子女時,因賭博大輸後感到很苦惱,恨而自宮。自萬曆年間他被選入宮,靠左右逢迎奮鬥了三十多年,終於在公元1621年,明光宗朱常洛駕崩,從小被他精心服侍過的朱由校即位,成為熹宗皇帝后開始發跡。

整個天啟年間,特別是出任司禮秉筆太監後,在熹宗皇帝的萬般寵信下,魏忠賢逐漸成為朝中最有權勢的人。他結黨營私,濫殺忠良和無辜,打擊陷害自己的政治對手東林黨人,朝野上下一時對他怨聲載道。但由於有當朝皇帝的庇護,誰也奈何不了他。崇禎帝沒繼位時對此早已耳聞目睹。

崇禎臨死前5天,為什麼派人厚葬大太監魏忠賢?

詞條上這樣記載:魏忠賢(1568年-1627年),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原名李進忠。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名魏忠賢。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也有明史研究者認為: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從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大明江山的。

還說,魏忠賢把持朝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魏忠賢的功勞其一是斥退東林黨人,根源上消滅黨爭,從而穩定內政;其二是善於團結底層,安撫民眾。重用瞭解民情的低級官吏,加強保甲聯防,還通過修造皇極殿等工程來粉飾太平,活躍士氣,並及時平息了東林黨人挑動的所謂蘇州民變。而在魏忠賢死後不過數年,闖王李自成和張獻忠就烽火燎原了,局勢從此不可收拾。其三是任用得人,調拔得當,穩定邊關,有效抗拒滿清。魏忠賢時期,滿清在邊關得利不多,魏死後,邊事從此面目全非。這些都是不可抹殺的歷史功績。

崇禎臨死前5天,為什麼派人厚葬大太監魏忠賢?

公元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臨死前,叮囑即將繼位接班的弟弟朱由檢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當時,朱由檢表面應允,心裡根本沒有把這兩句話聽進去。

公元1627年,崇禎帝抓準時機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一紙詔書,貶魏忠賢去安徽鳳陽守陵。

公元1627年,在今河北阜城南關的旅舍中,魏忠賢最後自縊而亡。在魏忠賢自縊而死後,崇禎下令對他分屍於河間。

此後,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崇禎又平反魏忠賢造成的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託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

這之後,明王朝最終走向覆滅的歷史幾乎是人所共知的了。

崇禎臨死前5天,為什麼派人厚葬大太監魏忠賢?

我們回過頭來看歷史,明熹宗臨死前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或許真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肯定摻雜著個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還是很有作為的。

崇禎皇帝上位時,海內饑民揭竿四起、關外滿清虎視眈眈,在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面前,朝廷還真需要有一位富有理政經驗,善於把握動盪時局的“能人”來獨當一面,雖然無法扭轉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使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大明王朝快速覆亡。

崇禎臨死前5天,為什麼派人厚葬大太監魏忠賢?

崇禎十七年三月,崇禎皇帝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哥哥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時,無力迴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已經崩潰了。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在他跑到煤山上吊自殺前的第五天,命人秘密將魏忠賢的遺骸收葬於香山碧雲寺。收葬魏忠賢遺骸,也許是崇禎皇帝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認識,更或是他對自己當了快二十年皇上卻無力迴天的最後懺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