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貧困的「馬巴樣本」

記者來到上灣鄉,站在陰屲山上舉目望去,馬巴村掩映在群山綠樹之中,顯得格外美麗。“40年前,村裡不通水泥路、自來水、動力電,有很多群眾還住在危房中,村裡的學校、村委會建築年久失修,一遇下雨漏個不停。”回想改革開放前的村貌,村支書蘇育民一個勁地搖頭。

馬巴村,地處太子山麓,是康樂縣以前最貧困的村之一。近年來,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光輝照耀下,特別是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該縣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根據不同貧困農戶的特點,在既用足用好國家普惠政策的同時,又採取個性化幫扶措施,讓扶貧資金精準到戶、幫扶措施因人而異。同時,把培育群眾主人翁意識和脫貧致富能力作為精準扶貧的著力重點,點燃貧困群眾求富、求榮、求美、求變的致富激情。

如今的馬巴村舊貌換新顏,生活其間的村民安靜閒適,成為全縣乃至全州的樣板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得到提升。

談起以前的生活,八社蘇瑞宗縮緊了眉頭,原來他家3口人的生活全靠他種10畝山地度日,一年下來,種的莊稼也剛維持全家人的生活,再加上供讀兩個孩子,這個47歲的男人快要被生活壓垮了。

自精準扶貧開展以來,蘇瑞宗被確定為精準扶貧戶後,根據他家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意願,幫扶幹部為他量身定製了瓦工技能培訓,勤奮努力的他1個月就順利拿到瓦工技能培訓合格證。外出打工半年他就掙到了2.4萬元,當年實現了穩定脫貧。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脫貧後的蘇瑞宗回到家鄉後又把村裡的閒散戶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小工程隊,田間地頭的“泥腿子”搖身一變成了包工頭。“都是國家的好政策給我造了福!要是沒有精準扶貧,我這一輩子就這麼苦到頭了!”蘇瑞宗喜上眉梢地說到。

蘇瑞宗只是該村眾多脫貧戶的一個縮影。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康樂縣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脫貧攻堅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一號工程”,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以“繡花”功夫精準落實“一戶一策”,取得了顯著成效。“2013年,我們全村303戶群眾中有貧困戶130戶、貧困人口574人,貧困發生率為42%,高於全縣11個百分點;2016年,全村有120戶群眾532人實現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8%,貧困人口可支配收入由2570元提高到3780元。”蘇育民一臉欣喜地說道。

產業發展是實現農民收入的“總開關”,沒有產業支撐,增收工作是不可能持續的。為了鞏固脫貧成果,該村在發展傳統產業的同時,不斷髮掘新的產業,按照“政府+企業+社員+其他”的模式,組建成立當歸種植專業農民合作社,發展當歸種植業,並且借鑑其他地區,推廣種植高原樹莓,現在,村上種當歸、種樹苗、種樹莓,馬巴村特色產業富民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寬,昔日的貧困村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九社精準扶貧戶姚風成家中有6口人,8畝山地。家中老人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兩個孩子還在讀書。“老的老,小的小,誰都不願過窮日子,看到別人家種當歸掙了不少錢,我也想種,可一畝當歸的本錢就得2000多元。”姚風成為家裡籌不到錢而發愁。

2015年,姚風成被吸納當歸種植專業農民合作社後,他憑藉4萬元精準扶貧貸款,試種了6畝當歸,當年就實現純收入2.4萬元。2016年,他又流轉了10畝地,全部種上了當歸,當年收益6萬多元。本是貧困戶的他,一躍成了村裡的富裕戶。

“現在我們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一步將搶抓縣上旅遊扶貧大通道建設的機遇,依託大窪山和馬巴水庫獨特的資源優勢,修建集休閒、旅遊、垂釣、餐飲、娛樂為一體的農家樂,助推全村經濟發展。”蘇育民信心滿滿地說。

正是由於馬巴村在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不喊口號,不定好高騖遠的目標,瞄準目標、對症下藥,缺什麼、補什麼,把扶貧工作做在細處、做在實處。2016年3月31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汪洋來到該村實地調研精準扶貧工作後,欣慰地說:“精準扶貧就應該這樣做。”

一串串鮮活的數字,一個個生動的事例,無不跳動著令人心動的音符。一戶戶走上小康路的家庭,一張張幸福的笑臉,無不折射著改革開放為我州貧困村帶來的顯著成效。我們相信,只要全州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一如既往,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像馬巴村這樣的樣板村一定會像雨後春筍一樣越來越多。


記者:馬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