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學者高曉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卻給人不好爲人師的感覺?

其實高曉松對自己的定位很準確,就是“說書的”。自己沒有在某一領域很深入的研究,全都是聽來的,但是能想辦法說得特別抓住人心,讓你聽了還想聽下去,給人一種“嘿,說書先生真是知識淵博”的錯覺,這本來就不是新鮮東西,舊社會的說書先生們大部分都有這種本領。

哈佛學者高曉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卻給人不好為人師的感覺?

這種本領也不是沒有價值,本來聽書就跟聽戲、聽大鼓一樣,就是一種娛樂形式,沒必要把它拔高,也沒必要貶低。

哈佛學者高曉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卻給人不好為人師的感覺?

為什麼高曉松沒有好為人師的感覺,周遭的乃至古今中外的所有人事物,在他看來都是汲取靈感、可以學習的對象,所以面對任何人,他有時雖然會有很強烈的表達欲,卻從不把自己擺在高位上去教導別人應該怎樣做。

哈佛學者高曉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卻給人不好為人師的感覺?

其實高曉松也好,羅振宇也好,他們吃的全是移動互聯網的紅利。 有一批國人不看書,讓他們獲取知識的極限就是聽廣播,這樣的人就只能拾人牙慧。然後他們用手機上網發現了高、羅,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於是就覺得這些本身小有名氣的人懂的多真厲害。

哈佛學者高曉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卻給人不好為人師的感覺?

其實,我一直覺得更厲害的是蔡康永,高曉松懂得如何用話術包裝自己的真實想法,而蔡康永知道如何從你的角度表達他的想法,讓你覺得那就是你的想法,他說到你心坎裡去了。

哈佛學者高曉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卻給人不好為人師的感覺?

高曉松在直播裡說,自己得到的已經足夠多,就算現在立刻過氣,上蒼給他的福報也遠遠超過了應得的。而我倒覺得,其實能有高曉松這樣的知識分子願意跟我們分享,對於我們又何嘗不是一種饋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