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今日退休!曾表示再給大陸幾年也只能摸到台積電門檻

今日,臺積電召開股東常會,董事長張忠謀表示,這是他最後一次主持股東會。張忠謀致詞時表示,很高興看到公司31年來奇蹟性型成長,不管在營收或獲利方面,及世界重要性方面;臺積電創辦31年來,的確在好幾個層面有奇蹟性成長。

張忠謀說,今天股東會結束後,他就要正式退休,他對下個董事會有很大信心,能維持誠信、正直、承諾、創新與贏得客戶信任的臺積電傳統價值,也會很能幹,很有能力。

他深信新董事會及新領導階層能夠順利成功接班,張忠謀表示,臺積電的奇蹟絕對沒有停止,臺積電運動會常喊「我愛臺積、再創奇蹟」,臺積電還會再一次創造奇蹟。

一個人定義一個產業

張忠謀,一個可以定義一個產業的人,被譽為臺灣「半導體教父」「芯片大王」。今年 6 月,他將正式從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積電」)退休,不再擔任任何董事職位。

懷念一個時代,也懷念一個典範人物。三十年前,張忠謀的一個理念改變了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運作模式,就此開啟了半導體專業代工的時代。

其實,人生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去規劃。張忠謀 1931 年出生在浙江寧波,生長於大時代的他為了躲避戰亂,十幾年間被迫輾轉遷徙;1949 年赴美留學,沒有成功考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只能出來找工作;因為1 美元的薪資差距,他放棄了心儀的福特汽車,機緣巧合進入了半導體行業。

可能是經歷過戰爭的殘酷和離鄉背井的煎熬,他有著異於常人的膽識和睿智,也非常喜歡接受挑戰。他的人生充斥著意外和變化,但不變的是,他始終堅信,機會來了就好好把握,專注走好每一步。

儘管一度做到了德州儀器公司副總栽和資深副總裁,是僅次於董事長和總裁的第三號人物,但他還是在 54 歲的時候放棄了美國的舒適圈,到臺灣接受新的挑戰,擔任當時工業技術研究院的院長一職。

上任才兩個禮拜,就有一位政務委員提議辦一家半導體公司,也就是現在的臺積電。在張忠謀看來,這是作為院長的責任,但機會成本太高,冒的是名聲的風險,賭的是餘下的年華。

張忠謀知道,走老路子,又做設計又做製造,顯然無法跟規模較大的傳統半導體公司競爭,無非是夾縫中生存的小公司,沒什麼意義。

所以,他想出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首創半導體晶圓代工服務。讓半導體公司專注於設計,而製造就交給臺積電。跟普通的代工不同,臺積電也要自己開發新技術,並保證製造水平一直保持領先地位。

不過,張忠謀的運氣確實不錯,正好趕上了當時的新潮流。許多就職於半導體大公司的設計工程師陸續出走創業,考慮到成本問題,他們通常不會再造一個製作工廠。所以,找一家靠譜的製作公司合作成了他們的首選,這正好與臺積電的商業模式對上。

十年時間,同類型的設計公司就從二十幾家擴張到數百家,也給臺積電帶來了無限商機。這也證明了張忠謀最初並不被看好的全新代工模式,事實上是可行的。不僅帶動了 IC 設計業者的興起,也引導產業走向設計、製造、封測的專業分工模式。

無心顛覆整個行業,卻憑藉商業模式的創新意外創造了奇蹟。如今,臺積電已經是全球十大市值的高科技公司,去年的市值首次超越了半導體的龍頭英特網,成為世界第一,在全球晶圓代工領域的市場佔有率也超過 55% 。

大陸還需好幾年才能達到臺積電的門檻

晶圓代工在產能及技術上需要龐大的前期投資。近幾年,在中國大陸政策支持下,很快就要加入競賽之列。包括中芯國際及清華紫光集團等半導體業者正競相擴產,張忠謀稱,這可能導致市場產能過剩的局面。

張忠謀在去年曾表示,中國大陸的後進者可能還需好幾年的時間才有機會達到臺積電的技術門檻,一部分的原因在於,沒有業者會出售自己所擁有的領先技術。

“中國大陸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策略會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功,但可能不是政府真正想要的成功,”張忠謀表示,大陸業者在成熟的工藝可以開出產能但卻有供給過剩的風險,然而在先進工藝上“技術是用錢買不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