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活在這世上,有沒有可能對所有外人的看法徹底的不管不顧?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任何一個人,他都有親戚朋友,任何一個人,他都要吃喝拉撒,而這一切,都需要這個人和除他以外的人發生關係,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就像這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我假設這世上不存在想法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如果這個假設合理的話,我想下面這個結論是必然的: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為生存計,雙方勢必要做出某種程度的妥協,換句話說,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勢必靠考慮除他以外又跟他有關係的人的想法。

一個人活在這世上,有沒有可能對所有外人的看法徹底的不管不顧?

這個邏輯看起來好像沒什麼毛病,但反過來說又發現有點不太對勁,如果我說:“這世上不存在這樣一類人,他們做事只聽從內心的召喚,從不在意任何其他人的任何看法,完完全全特立獨行”,肯定會有人辯駁說:“存在呀,我就是這種人”,這麼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實際上不是我說的這種人。有些人喜歡標新立異,從不聽別人的勸,以使人傷腦筋出名,他們以為自己從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實際上是自己騙自己,有一個問題可以立馬檢驗出這類人是不是真的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我想請他們問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你真正在乎的人?父母、老婆、孩子、朋友,等等,有沒有至少一個是你真正在乎的?如果有,那麼你就不可能不在意這個人的看法。

如果你的回答是“真的一個都沒有”,或許你已經接近了那類人,但還要請你再問問自己:連自己也不在乎嗎?在乎自己的人,為生存計,還是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如果一個人確定一定以及肯定地認為,他什麼都不在乎,那麼他就能做到完全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我不知道世上有沒有這樣的人,在毛姆的小說裡,我找到一位,《月亮和六便士》裡的查爾斯·斯特里克蘭。

一個人活在這世上,有沒有可能對所有外人的看法徹底的不管不顧?

《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的第一版於1919年4月在英國出版,據說最開始備受冷落,直到第二年的7月,發行美國版時才忽然火了起來,這一火就火到現在,近一百年過去了,還是能在各大好書排行版、推薦書目中看到它,可見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好書是不會被埋沒的。詭異的是,這個插曲竟跟小說裡的斯特里克蘭的經歷暗合。

一個人活在這世上,有沒有可能對所有外人的看法徹底的不管不顧?

小說中,斯特里克蘭在四十歲的時候,不知道著了什麼魔,忽然拋家棄子,從倫敦跑到巴黎畫畫去了,他的妻子很不理解,說:“只要他在畫畫方面有天分,我肯定第一個站出來鼓勵他,我不介意做出犧牲。和嫁給股票經紀人相比,我更願意當畫家的妻子啊!”但斯特里克蘭不管你支持或不支持,他只是不需要。一個人在異國他鄉,斯特里克蘭過得很慘,有一次差點病死,關鍵時候有位朋友接濟了他,他卻為這位朋友戴上了綠帽子,還弄得這位朋友的妻子自殺而亡,但他沒有任何一絲愧疚,關於這件事的,他是這麼說的:

“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談情說愛,這是人性的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會想要女人。等到我的激情得到滿足,我就要做別的事了。我無法征服我的慾望,但我憎恨它,它囚禁了我的靈性……在生活中,愛情是無關緊要的一部分,我認可性慾。性慾是正常和健康的。而愛情是疾病。女人只是取悅我的工具,我可沒耐心去跟她們同甘共苦、長相廝守、白頭偕老!”

敘事者問他:“人有可能徹底地不管別人的看法嗎?你在生活中的一切都跟別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試圖只為你自己、只靠你自己而生活是很荒唐的事情。你遲早會生病、疲倦和變老,到時你會爬著回去求別人幫忙。你內心將會渴望得到安慰和同情,到時你不會感到羞愧嗎?”

一個人活在這世上,有沒有可能對所有外人的看法徹底的不管不顧?

斯特里克蘭這個人確實做到了對別人看法徹底地不管不顧,他只專注畫畫,病了就挺著,扛不住了就死掉,有人來幫,他不感激,無人來助,他不埋怨,他真正做到了特立獨行,以至於別人都說他是被邪魅纏身。他的畫,無人問津,送都沒人要,但死後不久,他的畫忽然流行起來了。斯特里克蘭曾借人二百法郎買染料,還不起就送了幅畫,那人把畫扔到廢物堆裡,後來翻出來,竟賣了三萬法郎!這個時候,人們都稱那個瘋了一般的人是天才,我們看看毛姆筆下的這幅畫:

那幅畫是令人悸動的,是性感而熱烈的;然而也散發著某種恐怖的意味,某種讓他感到害怕的氣息。唯有潛入人性深處,並已發現許多美麗又可怕的秘密的畫家,才能畫出這樣的作品。唯有已經見識過不能為凡人所知的神聖景象的畫家,才能畫出這樣的作品。畫中的意象是原始而可怕的,是非人的。這幅畫讓他隱約聯想起傳說中的黑魔法。它既美不勝收,又低俗下流。

一個人活在這世上,有沒有可能對所有外人的看法徹底的不管不顧?

高更作品:做夢的孩子

斯特里克蘭這樣的人生值得過嗎?我想小說的最後表明了作者的態度,毛姆說:“有句《聖經》上的話來到我嘴邊,但我沒有說出來,因為我知道神職人員認為俗人侵犯他們的領地是有點褻瀆上帝的。”這句到了嘴邊的話是: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聖經·馬太福音7: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