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護險:需求強勁 亟需擴面

□ 相對於洶湧襲來的老齡化浪潮,我國長期護理保險保障狀況與社會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政府主導的試點剛剛開始,保障覆蓋面太小,覆蓋人口數量不多

一項為失能老人帶來福利的社會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簡稱“長護險”),正在一些城市開展試點。與此前的新農合、大病統籌保障一樣,保險機構在這項社保性質的保障承辦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少專家認為,長護險納入社保後,將對現行社會醫療保障體系起到提質增效的作用。

市場需求量龐大

楊明是一位家住青島的普通市民。他面臨的困境是,89歲的老母親因病臥床多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一年前,86歲的老父親因膀胱癌插上了尿管,也臥床不起了。好在楊明還有3個兄弟姐妹,4個人可以輪流負責照顧兩位老人的日常生活。但當兩位老人都有就醫需要時,就需要4個兒女齊上陣,這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負擔。

有幸的是,青島實行了長護險。在這之後,街道醫生每週至少會登門兩次,給老人送藥、輸液,提供基本診療,到了該換尿管的時候,街道護理站的護士也會定時上門更換。在老人感到身體不適或遇到特殊情況時,這些醫護人員也能做到隨叫隨到。

“長護險不僅解決了老人平時的看病和護理問題,還大幅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楊明說,以前父母每月花銷四五百元,現在每人每年只需300元就能得到全年照護。

像楊明這樣靠長護險而減輕負擔的人,在全國漸漸多起來了。據瞭解, 2016年6月份,國家出臺《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正式開啟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化建設征程。歷經兩年探索,已在全國15個試點城市和北京、河北等多個省份的非試點地區展開,覆蓋人口超過4800萬。

如今,我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老齡化衝擊。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老年人口已超過2.4億,佔總人口的17.3%,失能失智老人約4500萬;預計到2050年老齡人口將達4.8億,佔到總人口的35%左右,失能失智老人將達到上億人。

與相對龐大的護理服務需求相比,我國長期護理服務有效供給卻嚴重不足,無論是護理服務機構還是床位都很緊缺。根據民政部發布的相關規劃,到2020年,中國每千名老年人口擁有養老床位數為35張至40張,其中護理型床位比例不低於30%。相比來說,目前發達國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已擁有養老床位50張至70張。

“相對於洶湧襲來的老齡化浪潮,我國長期護理保險保障狀況與社會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政府主導的試點剛剛開始,保障覆蓋面太小,目前全國僅有10多個地區(含國家試點城市)正式建立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覆蓋人口數量不多;已經啟動試點的地區經辦管理專業化程度不高,不利於制度長期穩定運行;商業長期護理保險培育不充分,市場上現有160多款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產品與政府基本長期護理保險缺乏銜接,性價比和保障性均不足。”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宋福興說。

保險機構試身手

長期照護問題是全世界面臨的難題,其他國家也在探索可行方式解決這一問題。比如,美國從2011年開始,專設了一個醫療與照顧協調機構,並引入全人全責理念,試點老人全包式照顧項目,項目從最初的1個試點,發展到2016年32個州的118個項目點。實踐證明,將醫療和生活照料進行整合服務,既避免了高齡失能者對傳統醫療的過度依賴和可能帶來的浪費,又解決了原來單一生活照料模式的弊端。

我國是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並持續處於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少子化及快速城市化,使得我國傳統的由家庭成員承擔老年人護理責任的情形,已難以為繼。因此,加快建立和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刻不容緩。

作為與醫療保障有著天然聯繫的保險行業,在長期護理保險推進中佔有優勢。從新農合到城鎮居民大病統籌,再到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保險機構一直在創新與社會醫療保障深度合作中經辦管理服務,“政府主導、商業經辦”的模式得到了廣泛認可。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保險機構對長護險的承辦業務,使超過7.5萬人享受了保障待遇,賠付護理保險基金5.7億元,基金支付比例超過70%,在有效減輕失能人員及其家庭經濟負擔的同時,帶動試點地區護理相關產業投資70多億元,直接拉動就業4萬多人,有力促進了護理服務市場的發展。

在長護險承辦業務中,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是比較早的開拓者和先行者。在青島,該公司已累計提供護理服務15.4萬人次,賠付護理費用7.5億元,失能人員人均護理床日費降為原來的二十分之一,個人負擔只有原來的1.3%,大大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

除了青島、寧波等15個試點城市之外,北京近期也在推廣長期護理保險。比如,石景山區出臺了《石景山區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方案(試行)》,並完成了八角街兩個社區的入戶評定,計劃年底前在區內全面試點。今後,保險機構承辦長護險的空間還將進一步擴大。

制度建設需提速

總體看,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成效顯著。不過,應對老齡化衝擊,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還需要加快速度,並解決一系列問題。

首先是完善制度頂層設計,推動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立法進程。加快制定長期護理保障制度的相關條例,全面建立“社保+商保”的多層次長期護理保障體系,形成政府、企業、個人多方共擔,財政、醫保基金、個人賬戶繳費多渠道籌集、動態可持續的籌資機制。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必須放到長期護理保障制度的大盤子中設計。”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朱耀垠認為,要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發適銷對路的保險產品和服務,發展與長期護理社會保險相銜接的商業護理保險,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長期護理保障需求。

其次要建立全國統一技術標準體系,規範長期護理保險運營。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提出:“加緊研究制定對於失能人員的失能等級標準,建立有關護理等級的國家標準。”

第三是加強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建設,擴大長期護理服務有效供給。特別是加強專業護理人才的培養和非正式護理人員的技能培訓極為重要。

“面臨長期護理保險龐大的市場需求,如何儘可能多地提供專業化的服務能力,擴充相關專業人才隊伍,是今後必須要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主任雷海潮提出了一個目前發展長護險最明顯的短板問題。

长护险:需求强劲 亟需扩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